云南:新興技術守護河湖健康
本報記者 趙漢斌
“清水綠岸,魚翔淺底”是百姓記憶中河湖的美好景象。然而,由于面源污染、自凈能力弱等因素,河湖水體易富營養化、產生大量水華藻類。藻類死亡后發黑發臭,受到影響的水體成為大地上的一塊塊“瘡疤”。
近日,記者從云南省科技廳了解到,該省通過應用新興技術清除水體污染物,成功改善水質。
系統治理提升湖水水質
在春城昆明,“母親河”盤龍江穿城而過。河東岸的震莊迎賓館有著88年的歷史,是云南省對外交流的一張名片。
由于工作需要,來自北京的旅客張永每年多次往返昆明,時常入住這家賓館。三年間,張永見證了賓館景觀水體的變化。“幾年前,賓館景觀湖湖水呈黃綠色,略顯渾濁,夏天還有異味,但現在,湖水清澈,異味消失,水草游魚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張永欣喜地說。
據介紹,震莊迎賓館景觀湖水域面積約為1.5萬平方米,水深2至3米,水體容積約3萬立方米,是賓館戶外景觀的核心區。
多年來,由于湖周污染和補水水質不穩定,這一景觀湖水體嚴重富營養化,底泥淤積厚達0.6米。水體藻類濃度過高,沉水植物基本消亡,水生態系統嚴重退化。
2022年初,云南省科技廳組織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湖泊生態環境研究所、中冶地質西南有限公司、山東利水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福建中微普創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著手開展水體治理試點工作。合作團隊在詳細調研的基礎上,決定采用“固定化載體微生物系統+水華藍藻應急防控+水生植物恢復+水生態系統調控”技術進行系統治理。
在水華藍藻應急防控環節,科研人員在湖面噴施微小劑量的奧利海滅藻劑。不久后,一團團藍藻碎片就漂浮到水面,可輕松撈取清理。清理后,水體透明度明顯提高,噴灑滅藻劑15小時后,水華藻類去除率高達98%以上。“這種滅藻劑在水體中能完全自然降解,無毒性,可以確保生態安全。”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研究員葉春介紹。
合作團隊還對湖泊河道水體的底泥取樣分析,篩選出具有高效降解湖泊底泥的靶向微生物,通過擴培系統大量培養,用于治理污染底泥。
經過兩個月的努力,震莊迎賓館景觀湖水體黑臭現象消除,水質全面提升,主要指標優于地表三類水質。
鱇浪白魚是鯉形目鯉科白魚屬魚類,僅分布于云南玉溪澄江撫仙湖十分潔凈的深水中。“治理初見成效后,我們先后在震莊迎賓館景觀湖投放了近3000尾鱇浪白魚魚苗,目前已增加到近萬尾。你看,這些魚都有30厘米長了!”合作團隊項目施工負責人趙大偉指著在水草中跳動的鱇浪白魚說,對水質極為挑剔的鱇浪白魚,就是項目成果最誠實的“驗收員”。
清風徐來,波光瀲滟。記者看到,震莊迎賓館景觀湖的沉水植物四季常綠,水下魚兒嬉戲,與濱岸景觀共同構成了一幅美麗的畫卷。
技術攻關改善高原水體
讓震莊迎賓館水域煥然一新的治理實踐,只是云南省科技廳與科研院所、環保企業組成的科研團隊轉化應用成果、治理高原水體的縮影。
在云南省紅河州石屏縣,異龍湖湖水水質一度變差。10余年來的數次特旱讓大量水生植物死亡,殘體在湖底腐爛,導致水體變差、湖泊底泥污染嚴重。
后來,科研團隊在異龍湖用滅藻劑殺滅擬柱胞藻后,試驗點位水體透明度迅速提高。經過持續治理,異龍湖水環境有所改善。“在云南省科技廳等部門支持下,異龍湖新一期治理項目即將實施。”趙大偉告訴記者。
此外,科研團隊還與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等單位攜手,在山東省日照市進行潯河藍藻水華治理。他們在潯河微囊藻藻華暴發時,采用每升1毫克的除藻劑進行應急防控,治理后8小時,藻密度大幅降低,滅藻率達97.5%。
“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理念,我們將持續對水體進行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云南省科技廳社會發展處一級調研員高忠告訴記者,針對部分高原湖泊水質超標、藻類聚集、底泥污染嚴重等問題,他們將展開技術攻關,并開展藻類控制與水環境改善的工程示范。
“我們將與科研院所一道,探索一條湖水保護與利用雙贏的發展之路,為改善提升高原湖泊水質提供技術支持,堅決打贏高原湖泊治理攻堅戰。”高忠表示,云南省科技廳始終不忘“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的初心,緊緊圍繞國家重點流域“十四五”水生態環境保護戰略,繪就綠色治理藍圖。
- 12-12· 云南:電力現買現賣 價格能漲能降
- 10-24· 云南紅河:打造西南重要現代食品產業基地
- 10-21· 云南: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
- 9-23· 云南推動建立健全技術工人薪酬激勵機制
- 9-16· 云南:承接產業轉移 力促投資落地
- 9-5· 云南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力度
- 8-29· 云南規范電動自行車充電降低服務費用
- 8-19· 河南新能源產業涌入新疆
- 8-12· 去云南采菌子,正成為一種旅游新時尚
- 8-8· 云南:以數字化手段 為中小微企業“解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