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中稻—再生稻示范片兩季畝產上千公斤
新華社記者李松
10月下旬,在重慶永川區來蘇鎮,由重慶市農科院特色作物研究所牽頭實施的再生稻高產示范片,田間滿是金黃的稻谷,一臺臺收割機穿梭不停,水稻收割、脫粒、裝車……一派農忙景象。
專家對這個示范片現場實收測產顯示,再生稻平均畝產達到324.1公斤,再加上8月中旬對同一示范片中稻實測的平均畝產711.8公斤,這片稻田的中稻—再生稻兩季畝產達到了1035.9公斤,實現了“噸糧田”的產量目標。
再生稻是在光熱資源適宜區域,利用頭季水稻收割后的稻樁,再次萌發生長的水稻,具有省種、省工、省肥等種植優勢。包括永川在內的渝西淺丘平壩地區,是西南中稻—再生稻的重要產區,大力推進再生稻種植,有助于糧食穩產保供。
在重慶,不少農民曾有蓄留再生稻的習慣。但近些年隨著水稻機收的普及應用,收割機在作業時會大面積碾壓稻樁,損傷休眠芽,導致再生稻產量嚴重下降,影響了農民蓄留再生稻的積極性。
由重慶市農科院特色作物研究所牽頭研發的中稻—再生稻全程機械化優質豐產技術,從農機、農藝融合的角度,解決中稻機收蓄留再生稻的技術難題,實現了再生稻穩產高產,在重慶最近4年累計推廣面積達到144萬畝。
“水稻科研就是要解決農民生產的實際需求。”重慶市農科院特色作物研究所副所長姚雄說,“我們研發、推廣的中稻—再生稻全程機械化優質豐產技術為什么受種糧農民的歡迎?關鍵就是這項創新技術實現了再生稻種植農機、農藝等相關要求的集成運用,中稻機插和機收的作業帶寬、作業方向盡可能一致,從而減少了中稻收割機對稻樁的碾壓比例,盡量保證再生稻產量。”
“過去農民種植水稻,對行距和株距不是太在意,沒有考慮與機收作業的配套。”重慶市農科院特色作物研究所博士張巫軍說,“為了減少收割機對稻樁的碾壓,我們在栽種環節就要求農戶提高機插秧作業規范程度,盡量匹配收割機的田間作業。”
同時,作為中稻—再生稻全程機械化優質豐產技術的品種支撐,科研人員還通過10多年的育種攻關,培育出了生育期適中、再生力強的新品種,實現了中稻—再生稻的量質協同提升。“通過長期的試驗研究,我們還發現在中稻齊穗后7天左右,每畝施8公斤至10公斤的尿素作為粒芽肥,既可以促進中稻結實,又可以促進莖稈上的腋芽萌發,從而確保再生稻足穗大穗,高產穩產。”張巫軍說。
對農業科研創新的效果,種糧農民有直接的體會。永川區來蘇鎮種糧大戶喻華今年種植了280多畝中稻—再生稻,他告訴記者,過去覺得再生稻產量低,種起來不劃算。現在有了技術支撐,再生稻畝產平均能達到300公斤左右,而且因為米質好、口感好,種糧有效益,當然愿意種了。
- 3-31· 重慶:大橋有大腦 智能更高效
- 3-31· 重慶綦江:廢棄車間“長出”3億元新產值
- 3-31· 重慶鄉村產業振興將迎萬名“金白領”!
- 3-31· 重慶首條常態化無人機急救藥品配送通道開通
- 3-17· 重慶:完善“兩鏈”推動科技創新
- 3-10· 重慶上線國際貿易數字平臺 精準撮合供需雙方
- 1-2· 重慶西部城鄉融合發展邁上更高水平
- 12-12· 重慶出臺新政培育未來產業
- 12-2· “重慶也太適合拍照了吧” 一座山城何以成“網紅”
- 11-18· 重慶石柱:鄉村振興“蜂”景獨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