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綦江:老工業區如何迸發新活力
從曾經煤炭、鋼鐵是支柱產業,到現在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等新興產業不斷壯大;從人口流入重慶中心城區就業就醫就學,到在本地就能實現良好民生保障;從被特大城市“虹吸效應”制約,到當好“衛星城”明確城市定位、產業分工……資源型城市重慶市綦江區面對高質量發展短板,近幾年圍繞產、人、城核心要素構建創新生態,以產業轉型、城鄉融合、教育提質、醫療提速“四輪齊轉”踐行新發展理念打造“創新之城”,這個老工業區日益迸發新活力。
新興產業崛起 創新驅動轉型
走進綦江區重慶開拓衛星科技有限公司,數字化車間正在為商業微小衛星生產動力設備。該公司綜合管理部部長張嫵怡說,企業自2020年9月投產以來,每年能為200顆衛星配套相關產品,除了產品制造,下一步衛星數據應用將是企業的重要發力點。如水、大氣等環境監測站點建設成本高、覆蓋面有限,公司為綦江區建設的“天眼”監控系統通過衛星光譜技術,能有效監測全區水、大氣、森林等變化,與環境監測站點形成互補,成為當地生態環境智慧監管的利器。
綦江區地處重慶市中心城區南部、渝黔交界處,戶籍人口90多萬,煤炭資源豐富,抗戰時期冶煉廠、兵工廠等先后遷入,新中國成立后這里誕生了第一輛重型自卸汽車、第一批汽車齒輪等共和國工業史上的“八個第一”。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傳統產業輝煌不再,綦江區和不少老工業區、資源型城市一樣,面臨產業升級、人口流失等難題。
在綦江區委書記姜天波看來,老工業區、資源型城市轉型關鍵在創新,創新的主要驅動力在產業,為此近些年綦江區頂住轉型“陣痛期”,一方面狠抓鋁冶煉、齒輪制造等傳統產業數字化改造,另一方面大力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以衛星制造和大數據應用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裝備制造、節能環保、消費品工業五個新產業呈現集群化發展的良好態勢。
重慶金美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去年研發的6微米復合集流體材料,可有效控制電池熱失控乃至爆炸起火,已在動力電池頭部企業中規模化應用;重慶新視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今年7月推出的高清迷你LED顯示屏,產品供不應求……記者行走在綦江高新區,感受到強勁的創新動能。
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綦江區規上工業企業完成產值131.25億元、增加值增速7%,完成企業智能化改造項目14個,十余家企業獲得不同類型技術研發中心認定,累計認定“專精特新”企業78家、國家級“小巨人”企業8家。
留住人、引來人
江蘇省人民醫院重慶醫院正在綦江區火熱建設,2025年底這個規劃床位1000張、配有直升機停機坪的國家區域醫療中心投用后,將能更好滿足渝川黔群眾就醫需求。
綦江區衛生健康委負責人介紹,綦江區去年引入江蘇省人民醫院優質醫療資源,截至今年上半年已成功開展心血管相關手術1200例,有的還是渝南黔北地區首例,來自貴州、四川的住院患者數量同比增長48.99%。
姜天波認為,人是創新的關鍵,過去由于當地醫療教育資源不足,不少群眾不得不去重慶中心城區就醫就學。隨著綦江產業的轉型,迫切需要把人才引來、留住。貫徹新發展理念讓群眾就地享有良好的民生保障,才能讓人安心創新創業。
近幾年,綦江區加大醫療投入和改革,在綦江區人民醫院、中醫院相繼成功創建“三甲”醫院后,又啟動創建“三甲”婦幼保健院建設,村衛生室標準化建設率達100%,努力實現“大病不出區”。
培養創新人才重點靠教育。綦江區一方面大力創建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區,新增義務教育和學前教育學位五千多個,投資建設高品質中小學校;另一方面著力實施“高校入綦”行動,積極招引國內外多所高校來辦學,與國外某大學籌建中外合作大學,擴容高校學位2萬個。
重慶移通學院綦江校區2021年落地招生,結合學院軟件工程、信息安全等專業優勢,綦江區與其共建公共大數據安全技術重慶市重點實驗室。實驗室技術負責人李方偉教授介紹,今年以來已獲得多項信息安全領域發明專利和計算機軟件著作權登記證書,下一步將加快科研成果轉化,助力綦江“西部信息安全谷建設”和數字經濟發展。
綦江區科技局負責人說,“高校入綦”帶來的數萬名高校師生給這座城市帶來了青春活力,有力解決了老工業區創新創業人才不足的問題。
融入國家戰略 當好“衛星城”
綦江區曾被鄧小平同志定位為重慶“衛星城”。受特大城市“虹吸效應”影響,綦江區過去在人才吸引、要素資源、招商引資等方面的優勢并不突出。但大城市的發展離不開中小城市的支撐,綦江區結合《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規劃綱要》提出的“打造重慶中心城區輻射帶動周邊的戰略支點”目標,在國家戰略中找準城市定位、產業分工,加大與四川、貴州相關市縣合作,建好宜居宜業宜游的“衛星城”。
創新離不開宜人的城鄉環境。長江一級支流綦河穿城而過,群山環繞,記者漫步在綦江城區,山環水繞的生態之城映入眼簾。在剛竣工不久的新盛河濕地公園,河畔成片的水杉、柳樹等郁郁蔥蔥,岸邊是濱江步道、藝術長廊,傍晚散步的市民三五成群。“過去河段比較雜亂,現在這里水清、岸綠、景美,成了大家休閑的好地方。”市民任偉麗說。
近年來,綦江區筑牢渝南生態屏障,推動城市有機更新,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20.18平方米,“煙火氣”與“潔凈美”相得益彰的“小而美”城市日益呈現。
綦江區大力發展山地特色高效農業推動鄉村振興,但一邊是城里人向往鄉愁,一邊是良好的鄉村生態、農產品藏在深閨人未識,如何實現城鄉融合?近年來,綦江區創新探索“直播+”模式,培養主播新農人,助力鄉村振興。
三角鎮紅巖村位于國家地質公園、4A級景區老瀛山下,生態優美,盛產青脆李、柑橘等,過去好風景、好產品賣不出好價格。紅巖村駐村第一書記張慶介紹,如今通過“鄉村振興壩壩直播間”,村干部、部分村民當起了主播,推介民宿、土貨等,讓不少城里人慕名而來。“今年夏季雨水較多,村民一開始對青脆李銷路發愁,我們通過直播,幾天就賣完了1萬多斤。”目前綦江區累計建成“智慧融媒實訓直播間”14個,培訓主播200余人、孵化企業13家、公益直播超1000場,線上商城銷售農產品7000余萬元。
從老工業基地邁向創新之城、先進制造業聚集地,新老轉變的背后,是綦江圍繞創新要素、創新生態、創新環境攻堅克難、久久為功,奮力蹚出一條資源型城市轉型之路。
(本報記者李勇 周凱 陳青冰)
- 3-31· 重慶:大橋有大腦 智能更高效
- 3-31· 重慶綦江:廢棄車間“長出”3億元新產值
- 3-31· 重慶鄉村產業振興將迎萬名“金白領”!
- 3-31· 重慶首條常態化無人機急救藥品配送通道開通
- 3-17· 重慶:完善“兩鏈”推動科技創新
- 3-10· 重慶上線國際貿易數字平臺 精準撮合供需雙方
- 1-2· 重慶西部城鄉融合發展邁上更高水平
- 12-12· 重慶出臺新政培育未來產業
- 12-2· “重慶也太適合拍照了吧” 一座山城何以成“網紅”
- 11-18· 重慶石柱:鄉村振興“蜂”景獨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