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青島:全鏈條創新突破交出“高分答卷”
累計實現外貿進出口6353億元,年均增速27.3%;形成285項創新案例,12項獲國務院、國家部委全國復制推廣;以占山東省萬分之三的面積貢獻了全省6%的進出口和3.7%的利用外資……掛牌四年來,中國(山東)自由貿易試驗區青島片區(下稱“青島自貿片區”)交出了一份“高分答卷”。一批具有青島自貿特色、可復制可推廣的突破性創新成果不斷涌現,匯聚而成深化系統改革、全鏈條創新的高質量發展“青島模式”。
創新貿易模式 實踐更高水平開放
近日,青島柏蘭集團出口的一批大蒜享受到了青島海關技術中心的出口農產品“前置檢測”服務:在青島自貿片區的實驗室即可完成511項農藥殘留等指標的檢測,該檢測結果實現與韓國食品藥品安全部(MFDS)的互認,待該批貨物抵達韓國港口后,即可直接完成通關。
“我們每批出口的貨物在韓國通關時間平均可縮短10天左右,每個集裝箱每天可節省存放費用80到100美元,農藥殘留前置檢測每票可節省費用大概在3000元人民幣左右。”青島柏蘭集團總經理助理王欣說。
這是青島自貿片區國際貿易模式創新的一個縮影。僅在大宗商品領域,青島自貿片區就推出了進口原油“先放后檢”、保稅鐵礦石“隨卸隨混”、進口棉花“集成查檢+分次出區”等國家級、省級創新模式,并在全國率先實現大宗散貨電子提單進口全程無紙化操作,并對標國際先進水平,形成出口貨物“先期機檢+抵港直裝”、進口大宗散貨“船鐵直轉”、提交驗估單證一次性告知制度等新模式,貿易便利化水平持續提升。以“先期機檢+抵港直裝”為例,由于實現了全流程智能查驗,直放率超過七成,實現出口企業的“無感”通關,平均通關用時僅需22分鐘,整體效率提升43.9%。
新型易貨貿易是青島自貿片區模式創新的又一個亮點。據青島易貨易成跨境易貨貿易有限公司總經理于麗麗介紹,2022年10月,該公司會同宏運通、澳柯瑪等易貨需求企業,實現了片區首單易貨貿易出口業務,2023年2月,又相繼落地了全省首單易貨貿易進口業務及出口退稅業務,實現了易貨貿易全流程業務的落地。
在理論探索的不斷深入與實踐經驗的日益積累中,新型易貨貿易成為青島加快建設國際貿易強市的新增長點。2022年,青島自貿片區新型易貨貿易進出口額達390萬元,占山東省新型易貨貿易進出口額的95%。
在跨境電商領域,青島自貿片區還探索推出“保稅倉儲+直播”跨境電商新模式、首創“入倉即退稅”跨境電商9810出口退稅模式,2022年跨境電商進口額超過52億元,占山東省跨境電商進口總額的71.4%。
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是自貿試驗區政策制度體系的核心,掛牌四年來,青島自貿片區積極發揮貿易投資自由便利優勢,扎實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在海關監管、貿易新業態新模式、多式聯運、出口退稅、第三方檢驗結果采信等領域取得新突破,開放型經濟發展態勢得到明顯提升。
2019年至2022年,青島自貿片區貨物進出口總額由975億元增長至2013億元,年均增速27.3%,高于同期10.08%的全國貨物貿易年均增速。尤其是在大宗商品進口等領域,青島自貿片區優勢突出。大宗商品進口額持續快速增長,原油進口額較掛牌前基本實現翻一番,作為我國大宗商品原材料最大的集散地和進口口岸的優勢更加突出。
創新金融模式 破解企業融資難題
山能(青島)智慧產業科技有限公司前不久落地了全球首單基于數字提單確權轉數字倉單質押融資業務。據該公司總經理閆利增介紹,這批公司從海外采購的貨物,通過銀行信用證方式付款,由大宗易行TradeGo平臺開具數字提單,進入數字倉庫,在貨兌寶平臺生成貨物唯一的數字倉單,實現了數字提單與數字倉單的轉換,銀行基于數字倉庫公共服務平臺完成貨權的快速校驗,于入庫當日順利為公司實現質押融資放款19.6萬美元。
“青島自貿片區的動產質押融資模式解決了大宗商品動產確權的難點,實現了貨物的快捷變現,極大地緩解了企業在日常經營中資金流緊張的問題。”閆利增表示,通過接入青島自貿片區的數字倉庫公共服務平臺,可以在平臺上快捷地與產業平臺及銀行機構進行對接,免去了一一對接審核準入的繁瑣手續,增強了企業在國際貿易業務中的競爭力。
金融改革創新一直是自貿區改革開放的重要內容。青島自貿片區積極探索“動產質押融資業務模式”,破解大宗商品領域貨物難管控、貨權不清晰、信息不透明、融資成本高等一系列現實問題,服務貿易企業融資超13億元,為國家大宗商品保供穩價提供新模式,獲國務院改革試點經驗復制推廣。
榮獲國務院國資委首屆國企數字場景創新一等獎的“港云倉”也是具有青島自貿片區特色的創新金融模式。青島自貿片區財政金融部李忠剛舉例介紹,山東一家經營焦炭、煤炭的貿易公司,常年在港口有焦炭庫存,前兩年因疫情影響及市場行情波動而流動資金緊張,新采購的貨物已經在途中,但客戶沒有貨款可支付。通過山東港口“港云倉”電子倉單融資服務,該公司將港存8000噸焦炭在“港云倉”平臺提起電子倉單注冊申請,由港口審核、生成倉單。隨后,客戶將電子倉單發起融資申請,銀行在線受理、審批,最終成功完成放款。該業務實現了貨物“落地生金”,不僅為客戶解決了資金緊張的問題,同時盤活了港口庫存。
不僅有“港云倉”,青島自貿片區還創新推出了“境內運費外匯支付”“國際海運費項下短期出口信用保險保單融資”等新模式,助力企業破解融資難題,切實賦能實體經濟發展。以進口原油“鏈式”融資服務新模式為例,經過改革,青島自貿片區云鏈平臺融資規模突破15億元,促進企業銷售收入提高50%以上,融資過程由原來的三次質押融資變為一次性鏈條式融資,平均可節省5至7天融資時間成本。
成立四年來,青島自貿片區不斷擴大金融領域改革創新,構建了“金融創新實驗室+專家智庫+金融服務平臺”金融創新生態,落地23項試點任務,在促進跨境投融資便利化、發展供應鏈金融、跨境結算自由便利、推動航貿金融合發展、構建綠色金融服務體系、數字人民幣推廣應用等方面積極“先行先試”。金融支撐服務水平也在不斷增強。2022年,青島自貿片區跨境人民幣結算金額達327億元。截至2023年6月末,青島市共有47家銀行機構的384家網點開辦跨境人民幣結算業務,惠及1.5萬余家涉外企業,覆蓋150多個境外國家和地區。
創新產業模式 構建現代產業體系
2023年6月,商務部發布《自貿試驗區重點工作清單(2023-2025年)》,明確青島自貿片區要推進實施“打造基因技術未來產業新高地”“推進海洋生物基因測序”等重點工作。
經公開征集,全球領先的海洋基因組學科研機構——青島華大基因研究院成為青島自貿片區千種海洋生物基因測序項目承接單位。未來三年,青島華大基因研究院將采用長讀長等先進測序技術,對海洋生態系統中的1000余種關鍵物種進行全基因組測序,構建全球數據規模最大的海洋生物基因組數據庫,推動基因組學技術在海洋生物學、水產育種及藥物開發等領域的應用。
基因產業是青島自貿片區正在加速布局的未來產業。掛牌四年來,青島自貿片區堅持“規劃引領、集中連片、組團發展”理念,統籌綜合保稅區、國際經濟合作區、經濟技術開發區等功能政策資源,以制度創新為核心,不斷促進產業融合創新發展,優化產業空間布局,加快構建更具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
錨定新興產業,青島自貿片區加快推進集成電路聚鏈強芯。在青島市集成電路產業園,“鏈主”項目晶圓產能提升;在電子信息產業園,58萬平方米新載體廠房封頂,光掩模版、高端智能功率模塊、3D車載蓋板等一批項目建成投產;高端人才集聚中心、專業人才培育中心、基礎設施工程等一批產業配套項目全面建設。
立足優勢產業,青島自貿片區不斷推進智能制造提質擴容,智能家電、智能裝備等領域產業鏈條持續完善,建成全球家電行業首個5G+工業互聯網全連接示范園,卡奧斯賦能的海爾中央空調和冰箱互聯工廠入選全球“燈塔工廠”。此外,水聯網生態制造基地、濰柴動力研發中心等項目正在加快建設,代傲、庫爾等鏈條項目已經建成,賽輪、上汽通用五菱、雷沃等優勢項目加速升級。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發布的《關于青島自貿片區四周年發展評估報告》指出:青島自貿片區最大化發揮制度創新優勢,在高水平開放、高質量發展等方面全面提升,有效探索了借自貿東風、促全面提升的“青島模式”,成為踐行實施自貿試驗區提升戰略的生動實踐,全國第一梯隊的地位更加鞏固。
- 1-13· 山東:外貿出口搶抓新年“第一單”
- 1-2· 山東加快推進立體交通體系建設
- 1-2· 山東沂水:“紅色”沂蒙山 涌動“綠電”新能源
- 11-21· 青島持續推動軌道交通裝備產業集群發展
- 11-21· 青島持續推動軌道交通裝備產業集群發展
- 11-21· 青島持續推動 軌道交通裝備產業集群發展
- 11-18· 山東商河:電商“新農人”壯大“指尖經濟”
- 11-14· 青島嶗山:加速邁向虛擬現實產業發展高地
- 11-14· 山東:加快重大場景創新 引領“十強產業”發展
- 10-17· 青島自貿片區全國首創特色經營項目自主標識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