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路”為媒,為鄉村振興“牽線搭橋”
火車一響,黃金萬兩。每當轟鳴的汽笛聲在鐵路線上呼嘯而過時,一股生機勃勃的美好景象便會使人們充滿遐想和期望。汽笛聲聲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最強伴奏,是推進鄉村振興的堅實腳步,更是鐵路企業的責任和擔當。
近年來,在助力鄉村振興的道路上,高鐵與“慢火車”相得益彰、子彈頭與綠皮車相輔相成,像一條條紐帶,將城市與鄉村連接到一起,讓“送進去”與“請出來”不再梗阻,為推進鄉村振興插上騰飛的翅膀。
密織的鐵路網是推進鄉村振興的最美“請柬”。從“四縱四橫”到“八縱八橫”,隨著高鐵建設的不斷推進,高鐵連點成線、織線成網,大道通途。“慢火車”延伸了流動中國的觸角,疏通了運輸線路的“死角”,快與慢的“最佳搭檔”,為鄉村振興鋪平了道路,成為旅游、商貿、通勤等連通城鄉的最美“請柬”。農家鴨蛋坐高鐵進駐城市大型商超,琳瑯山貨在慢火車售貨車廂“火爆”交易,鄉村旅游成網紅打卡地,火車“公交”通勤也漸漸成為出行的時尚和主流。城鄉連通,快慢“聯手”,為鄉村振興描繪了一幅幅幸福畫卷。
合理的運力支持是推進鄉村振興的最強保障。每當春暑運、節假日及旅游流、開學流、務工流疊加的高峰期,鐵路部門都會積極進行市場需求調研,精準布局,合理安排運力運能。“一日一圖”“一地一策”等舉措,為城鄉間的連接暢通提供了有力保障。遼西北地區每小時去沈陽、北京方向的高鐵有2至3趟,公交化開行,成為旅客選擇鐵路輕松實現空間跨越的最大底氣。
不斷提升的服務體驗是推進鄉村振興的最亮“名片”。近年來,鐵路服務品質不斷提升,旅客出行體驗越來越美好。車票從最早的卡片式常備客票到現在的電子客票,車體從最早的極簡硬座到現在的空調、WIFI、智能等不斷升級,辦理方式從以前的窗口到現在的“12306”“95306”客貨服務平臺……諸如一證通行、鐵路暢行碼、鐵路設置的特色產品展柜、開行各種專列等服務使老百姓的體驗感越來越便捷、越來越美好。
百業興,看交通。近年來,全國各地偏遠地區紛紛借助鐵路優勢,搭上了經濟發展的“快車”。以“路”為媒,讓城市與鄉村連通,助經濟、文化、教育、科技等領域互動,為鄉村振興“牽線搭橋”,為區域經濟發展注入勃勃生機!(王平)
- 3-3· 鐵路為春耕備耕來場“及時雨”
- 1-2· 冰雪為“媒”,南北游客開啟“雙向奔赴”
- 7-4· 上合為媒 青島海洋科研國際合作結碩果
- 5-13· 匈塞鐵路為中國高鐵拓展國際合作提供有益經驗
- 4-11· 以網為媒奏響新時代發展的華美樂章
- 1-25· 川青鐵路為川西北地區發展注入更多活力
- 1-2· 以“路”為媒,繪就“流動中國”新圖景
- 11-16· 以“路”描繪北糧南運好“豐”景
- 8-10· 亞運為“媒”增活力,文旅產業融古今
- 5-25· 中老鐵路為經濟發展帶來“新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