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安徽自貿試驗區“成績單”發布
中安在線、中安新聞客戶端訊 今年是中國自貿試驗區設立十周年,也是中國(安徽)自貿試驗區揭牌運行三周年。9月7日,安徽省政府新聞辦舉行中國(安徽)自由貿易試驗區三周年建設情況新聞發布會,省商務廳廳長、省自貿辦主任方旭介紹了安徽自貿區建設的最新進展。
三年來,安徽自貿區形成了一批具有安徽辨識度的標志性成果,初步實現了國家賦予安徽自貿區的戰略定位和發展目標;累計形成制度創新成果162項,其中21項為全國首創,6項經國務院及相關部委批準在全國復制推廣,7項入選商務部研究院《中國自由貿易試驗區發展報告(2023)》創新案例,提前兩年基本完成112項試點任務;中國(安徽)自貿試驗區以不到全省0.1%的面積,貢獻了全省約25%進出口、33%的實際使用外資、4%的新增市場主體、7%的稅收,有力有效服務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大局。
全國首創貿易新模式
在全國首創新型易貨貿易、長三角特殊貨物一體化查驗新模式,實施“離港確認”“直提直裝”“無感通關”等試點。安徽自貿區進出口總額在全省占比從2020年成立初的約21%提高到2022年的25%,今年1-7月自貿區實現出口849.2億元、同比增長18.5%,分別高于全國、全省出口平均增幅17個百分點和5.9個百分點,帶動全省出口總量和增幅均歷史性躍居全國第9。打造長江流域首個航運要素大市場,建設智慧口岸,探索內河港口數字化轉型,合肥、蕪湖等被納入國家現代流通戰略支點城市布局建設。中歐班列(合肥)累計發行超過3500列,進出口總額突破1000億美元。
創新成果競相涌現
率先開展安徽自貿區與合蕪蚌自主創新示范區聯動創新,全國首創產業化經費股權投資改革試點,深化新型研發機構市場化改革,產業化經費投資超過8000萬元,帶動引進社會資本投資近20億元,孵化企業170家。開展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試點,推行“賦權+轉讓+約定收益”模式,已在自貿區內設立企業26家、轉化科技成果98項。設立全國首個城市場景創新促進中心,建設智能網聯汽車測試示范區,為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提供真實應用的示范場景。涌現一批量子科技、細胞藥物研發等領域“高精尖”技術產品,累計評價入庫科技型中小企業3615家,認定高新技術企業2551家。
主導產業集聚壯大
圍繞主導產業開放創新需求,推出集成電路、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量子信息、生物醫藥等4個產業的76項創新舉措,大力發展“十大新興產業”,全力打造汽車“首位產業”,著力培育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量子中心”等未來產業。設立總規模180億元的新能源汽車產業主題基金,積極探索“以投帶引”的招商引資模式,加快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今年1-7月,在安徽自貿區的帶動下,全省電動載人汽車、太陽能電池、鋰電池“新三樣”出口253.3億元、增長46.4%,拉動全省出口增長3.0個百分點。全球10%筆記本電腦、全國20%的自主品牌汽車整車出口、全國65%智能語音產值都來自于安徽自貿區。
營商環境高效便利
開展行政審批“極簡化”試點,做到同類事項平均承諾辦理時限全國最短。加快推進環評與排污許可“兩證合一”等改革,審批周期壓縮到5個工作日。創新一份“信用報告”代替多張上市“合規證明”,辦理時限壓縮至3天。全國首創企業開辦涉稅業務“一網集成”,企業全流程辦理僅需1.5小時。推動全面落實“證照分離”改革,實施自貿試驗區版54項便利化舉措,探索推出企業開辦“一業一證一碼”“證照并銷”等市場準入、準營、退出的全流程改革措施,“一照通”審批事項辦理時限平均壓縮85%以上。
省內外聯動走深走實
省內分兩批設立13個聯動創新區,承接省級賦權事項190項,探索形成“區域評估”機制、林業碳匯路徑、出境竹木草制品檢疫監管模式等14項創新成果,輻射帶動安徽全域改革開放。同時,扎實推進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探索長三角“雙創券”通用通兌模式,減少企業購買科技中介服務50%成本。建立跨地區跨部門的協同執法機制,完成長三角區域排污許可“一網通辦”“跨省通辦”改革,實現排污許可電子證照化。組建長三角自貿試驗區聯盟,推出5項長三角自貿試驗區制度創新案例。(記者 張賢良 許夢宇)
- 4-7· 安徽省推動國有資產管理提質增效
- 3-31· 安徽:重點項目用地 政府發“禮包”
- 12-12· 安徽首單高成長產業債在滬成功發行
- 12-12· 安徽所有縣城年內實現15分鐘內上高速
- 12-2· 中央最新文件18條舉措支持數字貿易改革創新發展
- 12-2· 中央最新文件18條舉措支持數字貿易改革創新發展
- 11-14· 安徽:高質量立法為高質量發展“護航”
- 11-11· 安徽將建100個公益性零工市場
- 11-11· 安徽的“進博紅利” 成為越來越活躍的全球買家
- 10-17· 看安徽嵌入式養老 如何讓“家門口”優質服務便利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