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每年產學研合作項目2萬多項 科研成果由智變金
“生態農業中作物產量低、抗生素使用多,一直是令人頭痛的共性問題。南京工業大學技術轉移中心組織科研團隊開展工農交叉攻關,開發出環境友好、安全高效的新型綠色農業投入品——微生物源組合生物刺激素類植物營養新產品,提高作物營養轉化效率和產量,并成立南京軒凱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促進成果轉化,通過園區不斷孵化成為國內規模最大的生物法生產聚氨基酸企業,近3年產值超5億元,目前正進入科創板IPO沖刺階段。”在南京工業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管理辦公室(技術轉移中心)主任周治看來,高校聚焦產業鏈關鍵共性問題,有效對接企業需求研發,才能不斷提升創新鏈與產業鏈的適配性、銜接度和融合力。
周治介紹,技術轉移中心結合學校優勢學科和企業技術需求,聚焦新材料、生物醫藥、智能制造、低碳技術等江蘇產業鏈方向,推廣一個學科服務一個行業、一個學院服務一個產業、一個課題組服務一個大型企業“三個服務”模式,攜手專家教授開展產學研精準對接,推進科技成果轉化落地,促進企業創新發展,近三年累計服務企業超過4000家,促成技術合作簽約3000余項,推動學校累計簽訂各類產學研合作協議5200余項,合同金額累計13.6億元。同時,加強校地互動融合,中心依托學校優勢學科,吸引生物醫藥類領軍人才落地孵化,推進生物醫藥產業集聚,助推南京高新區生物醫藥谷建設千億級先進生物醫藥產業集群。
“作為國內采用連鑄工藝生產軸承鋼最早也是產量最多的企業,高檔軸承鋼平均氧含量超低控制,接觸疲勞壽命達到2×10^7以上,質量達到世界先進水平。”江陰興澄特種鋼鐵有限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白云介紹,此前公司面臨原創性不夠、成果轉化率太低、國際合作增長停滯三大挑戰,急需通過鏈接高校推動知識創新與科研進步。為此,興澄特鋼與清華大學、劍橋大學等眾多一流高校、科研院所建立長期合作伙伴關系,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打造充滿活力、更具競爭力的創新生態鏈,共同進行課題攻關和科技研究,取得了巨大成效。“目前產品除供應國內市場外,軸承鋼產品還出口到德國、法國、日本、美國等18個國家和地區,全球主要市場占有率約20%,其中高標準軸承鋼年產80萬余噸,占亞太市場75%以上。”
將腦機接口與外骨骼機器人有機結合,形成具有主動康復功能的腦控手康復訓練系統(手套),使用者通過“意念”控制外骨骼機械手,帶動癱瘓手部進行訓練,可做出各種復雜動作,幫助使用者實現肢體康復訓練。僅用一年左右時間,就完成這項高難度系統的研發,是怎么做到的?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腦機融合智能技術研究所副所長賴艷介紹,這要依賴于新型研發機構在投資主體多元化、運行機制市場化、研發方向前沿化等方面具備的獨特優勢。腦機所由江蘇省產研院、蘇州高鐵新城和中國科學院半導體所腦機接口科研團隊三方共建,是以企業方式靈活運營的新型研發機構,而蘇州念及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則是腦機所孵化的企業,以“腦機接口”產業技術開發和應用解決方案為研發重點,面向數字醫療、教育科技、人機交互、腦科學研究等多種應用場景,提供基于腦機接口技術的新一代人機交互智能產品和解決方案。
近年來,我省圍繞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加強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對接,每年組織實施各類產學研合作項目2萬多項,引導高校院所面向市場需求服務企業創新,布局建設省級產學研協同創新基地61個、科技成果產業化基地17個,支持建設新型研發機構570多個,促進了一批科技成果加速向現實生產力轉化,2022年全省技術合同成交額突破了3800億元,有效貫通高校院所科技成果的供給側和企業主體轉化應用的需求側,充分釋放創新動能,創新鏈產業鏈雙鏈融合,需求側供給側雙側發力。
省科技廳相關負責人表示,將以建設技術熟化與轉移機構為突破口,提高技術轉移轉化成功率。深化省產業技術研究院改革發展,修訂出臺支持省產研院新一輪改革發展的政策舉措,實施高端創新資源集聚、高水平創新載體建設和院企聯合創新行動。高水平建設高校技術轉移中心,持續推進省技術產權交易市場建設,搭建全省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平臺,建好用好“科技副總”“技術經理人”等專業化隊伍,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全周期高質量貫通。
- 3-31· 江蘇做大切好就業蛋糕
- 3-17· 江蘇首部海岸帶及海洋空間規劃發布
- 3-17· 江蘇:增強農業科技裝備支撐能力
- 1-13· 江蘇省財政統籌中央引導地方科技發展資金
- 12-23· 江蘇聚力打造新型電力系統:點面結合 大膽創新
- 12-12· 江蘇啟動舊房裝修改造補貼工作
- 12-2· 江蘇數據大通道,讓省級政務數據直達基層
- 11-21· 江蘇:用心求“新”打造新質生產力發展陣地
- 11-21· 江蘇:用心求“新”打造新質生產力發展陣地
- 11-18· 江蘇省消保委:棉和綿分不清?洗臉巾該咋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