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延邊以產興業建設和美鄉村
位于吉林省東部的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地處長白山區腹地,出產的人參、黃牛、食用菌、大米等農產品馳名中外。近年來,延邊州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加快培育農業全產業鏈,著力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特色種養強產業
在汪清縣雞冠鄉大北溝村,一片占地面積約18.2公頃的黑木耳培育基地已進入采摘收尾期。除了常見的地擺栽培,一串串掛在大棚里的吊袋菌包栽培木耳格外引人注目。
該基地負責人、紅雞冠黑木耳合作社理事長林巖告訴記者,當地春末夏初的日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而且屬于長白山地區,負氧離子高,天然山泉水充裕,特別適合培育富有營養的黑木耳。他們的合作社自2018年起在此發展黑木耳地擺栽培,逐漸發展到如今地擺黑木耳菌包170萬個的規模。出于減少泥沙、提高品質和節約土地等考量,今年春季合作社建起了14個吊袋菌包栽培大棚。從4月中旬到6月底,經過噴淋、催芽等程序,2個多月時間已采收了3茬黑木耳。
紅雞冠黑木耳合作社的吊袋菌包木耳大棚每個10米寬、33米長,一個棚大約可吊2.2萬個菌包,預計今年一個大棚產值在10萬元左右。
“不論是現在的吊袋棚,還是更大規模的地擺栽培木耳,每一茬采收的時候,合作社的人都忙不過來,我們就在周邊鄉村、縣市招人,工作一天可收入200元。”林巖說,合作社還建立了日產3萬袋的菌包生產線和木耳烘干車間,加快走向菌種研究、菌包加工、育菌培養、擺栽種植、吊袋栽培、包裝銷售一體化,基地年產值可達700萬元。
除了黑木耳、人參、大米等特色農產品種植,延邊州在養殖業發展方面也打出系列“組合拳”,通過強化政策支持、加快項目建設、開展資金支持等舉措,全力推動肉牛產業發展駛入“快車道”。
在琿春市近海街道太陽村,一個延邊黃牛集中繁育養殖示范園區項目正在緊鑼密鼓建設中,主要建設綜合科研區、生產繁育區、飼料加工區和糞污處理區四個功能區,以及場地配套基礎設施。目前,24棟牛棚已封頂,預計項目9月末達到投產使用條件。這個占地面積約29.3萬平方米的示范園區建成后,園區可存欄繁育牛500頭、子牛1500頭、成牛5000頭。該示范園區還有一個遠期目標——散養肉牛7000頭,達到年存欄繁育牛2000頭、成品牛15000頭的養殖規模。
近海街道辦事處副主任俞美告訴記者,該示范園區是琿春市深入落實《吉林省政府關于實施“秸稈變肉”暨千萬頭肉牛建設工程的意見》的重點工程。項目建成后,將通過“放母(牛)收犢”、黃牛寄養、用工合作、秸稈利用等模式聯農帶富。并且,村集體為項目運營企業投資的款項,每年將按照6%的比例向村集體返還收益金。
據悉,延邊州財政每年將安排2000萬元用于“延邊州肉牛十三條”獎補;每年列支80萬元延邊黃牛特色產業發展基金和50萬元延邊黃牛品種保護資金,鼓勵延邊黃牛養殖企業開展品種保護,支持肉牛養殖企業發展延邊黃牛規模化養殖。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延邊州肉牛發展到49.9萬頭,同比增長5.4%;存欄45.3萬頭,同比增長4.6%;出欄4.6萬頭,同比增長13.9%。該州肉牛飼養場(戶)已發展到2.5萬余戶。
農旅融合富村民
長白山下,海蘭江畔,和龍市東城鎮光東村連片的水田里稻苗隨風搖曳。光東村里的耕地以草甸型、沖擊型和白漿型水稻土為主,出產的原生態水稻顆粒飽滿、膠質率高、礦物元素豐富。近年來,光東村加大了對無污染、無公害綠色食品的開發力度,建設了綠色、有機大米生產基地,并在此基礎上積極發展現代農村田園旅游,年接待游客量達三四十萬人次,有力帶動了村民富裕和村容改善。
走進光東村村頭的稻禾間童野樂園,只見有的小朋友正在和草編的十二生肖合影,有的坐在微型挖掘機上鏟土,有的操作著兒童拖拉機“干農活”,玩得不亦樂乎。不遠處的兩節綠皮火車車廂引人注目,這是今年新增加的游玩休閑項目,游客在這個車廂里可以品嘗咖啡和西餐,放松心情。
稻禾間童野樂園的開發者名叫楊麗娜,她同時還是和龍光東村歸心民宿專業合作社的理事長。2011年,26歲的楊麗娜帶著創業夢想來到和龍市光東村,投身鄉村旅游事業。在她和村干部的帶領下,光東村利用閑置資產重點打造了一批民俗旅游項目,建起一排排白墻青瓦的民宿,組建朝鮮族歌舞表演隊,修建稻田小火車和觀景臺,吸引越來越多的游客前來打卡。2022年,光東村村集體收入突破100萬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8000元,比2015年增長了2倍多。
延邊州是我國唯一的朝鮮族自治州和最大的朝鮮族聚居地區。這里民族風情濃郁,發展旅游優勢顯著。位于敦化市西南5公里的紅石鄉中成村是一個朝鮮族村落,近兩年,中成村對村內既有朝鮮族傳統民居進行了翻建和改造,并配套建設民俗廣場、停車場等基礎設施,積極打造中國朝鮮族生態村。
禮美朝鮮族服飾體驗館是中成村引進的一家旅拍公司,店內擺滿了不同款式、色彩鮮艷的朝鮮族服飾,靠內的化妝間正有一名女游客在化妝。體驗館負責人白孟強告訴記者,他們是通過招商引資過來的,在合同期3年內免房租。目前,他們在此設立了一家店,安排了3名攝影師和3名化妝師。從試運行情況看,400元至600元之間的相關套系朝鮮族服飾出租業務最受游客歡迎。
“中成村建設了朝鮮族長鼓樓和圓鼓樓等幾處有特色的高層建筑,適合室內拍攝,比其他地方更有特點。”白孟強說,他看好中成村打造中國朝鮮族生態村的發展前景,已經簽下了村里另外2個店面,7月中旬就可裝修、配備好,屆時會盡快開業,服務暑期游客。
延邊州一些工業園區也通過與旅游業融合,促進村民就業和增收。位于汪清縣的好記百億元級食品產業園項目于2019年開工建設,除了建設有機醬油、原汁蠔油等生產車間,該產業園還專門建設了透明玻璃參觀通道,并把園區建設得古色古香。據介紹,該產業園項目全部達產后,可解決當地2000人就業,帶動當地農民的農副產品在原有收入基礎上增收20億元,同時促進汪清縣物流業、旅游業發展。
創新模式促振興
琿春市板石鎮孟嶺村是當地數得著的特色產業村。這里冬暖夏涼、多陰寡照,晝夜溫差大,氣候溫和潮濕,土壤硒元素富集,出產的富硒蘋果格外受歡迎。
借助這一有利條件,孟嶺村黨支部領辦了富硒農產品種植合作社,并因地制宜搞起了鄉村旅游,舉辦賞花節、采摘節、攝影節等,使蘋果產業不斷豐富壯大。2022年,孟嶺村成為延邊州“產業帶富·農民共富”鄉村振興示范樣板村之一。
孟嶺村黨支部書記姜東珍說,今年以來,孟嶺村充分發揮民俗文化特色和富硒蘋果產業優勢,對照“九有六無”創建標準,通過開展“黨員示范路”“積分超市”“美麗庭院、干凈人家”等人居環境整治活動,充分發揮黨員干部示范引領作用,潛移默化帶動廣大村民參與到“千村示范”創建工作中來。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延邊州牢牢把握中央和省委“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要求,不斷創新黨建模式,從選干部、強組織、興產業、抓治理等方面靶向發力,壓緊壓實責任,為鄉村振興提供堅強組織保證。
見到和龍市東城鎮光東村黨支部書記金憲時,他剛從市里某部門前來任職不久。對于這一任命,他深感使命光榮、責任重大。“一個村要發展,村黨支部就像是一個火車頭,發揮著帶動作用。”金憲說,近些年光東村認真落實各級組織部門關于抓黨建促鄉村振興的要求,把每項工作都落到實處、落實到村民心坎里。
近年來,光東村不斷強化黨建引領鄉村振興,完善黨支部工作制、黨員學習制,升級黨群服務中心,把黨性教育融入為民服務的日常,在村產業發展、村容改善、民生保障方面重點發力,以三產帶二產促一產。2021年以來,該村榮獲“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等榮譽稱號。
和龍市駐村干部黨委強化對駐村干部的支持、引導和管理工作,堅持全脫鉤、常駐村,引領駐村干部干事創業。和龍市為全市76個行政村全覆蓋選派各級各部門骨干力量,派出多批次副科級干部到村任職,全市新一屆村兩委班子實現年齡、學歷“一降一升”,為實現鄉村“五大振興”提供了堅強人才保障。
龍井市駐村干部黨委圍繞駐村工作任務,運用“線上+線下”“域內+域外”等方式教育培訓駐村干部,每年至少開展全員輪訓1次,并且組織開展駐村經驗交流座談,多措并舉提升駐村干部綜合素質和業務能力,增長為村民服務的本領。
延吉市朝陽川鎮太興村兩委干部發揮模范作用,配合各村保潔員,形成工作合力,對大街小巷、文化廣場等公共場所進行集中整治。如今,太興村環境干凈、整潔、有序,農村生活垃圾處理率達到100%,建制村道路硬化率達到100%,農村住房、安全飲水、通信網絡等基礎設施完善。
數據顯示,2022年,延邊州村均集體經濟收入達43.26萬元,經營性收入達24.3萬元,村集體經濟發展能力顯著提升,村民生活一天比一天好起來。(經濟日報記者 馬洪超)
- 12-23· 吉林文旅經濟一線觀察:用好用活一冷一涼兩種資源
- 9-9· 老國企吉林油田“乘新而上”的改革密碼
- 6-24· 吉林:鉛炭電池研發應用取得突破
- 5-27· 吉林:以舊換新政策激發汽車等領域消費活力
- 5-9· 吉林:從會種地到慧種地 智慧農業更新增收賬本
- 4-11· 吉林:中歐班列運輸需求持續旺盛
- 3-28· 吉林:加緊建良田,助力提單產
- 3-14· 吉林推進寒地冰雪經濟加快發展
- 2-8· 吉林全鏈布局冰雪產業
- 2-5· 吉林:過去4年吉人回鄉人數整體呈跨越式增長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