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黃山:茶產業助力鄉村振興
茶山遙望與天連,薄霧如紗罩翠田。春日時節,安徽省黃山市祁門縣歷口鎮,綿延起伏的茶山郁郁蔥蔥。
祁門紅茶是中國傳統的紅茶珍品。歷口鎮是祁門紅茶發源地,也是核心產區。
新茶上市正當時,位于歷口鎮的黃山市合一園茶業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內,茶香彌漫,茶農謝德馨卸下一筐重10多斤的鮮葉。按照當天的定價,這一筐鮮葉可為謝德馨帶來700多元的收入。“家里有20多畝茶園,一年僅茶葉收入就超3萬元。”他說,過去山里閉塞,靠砍竹子謀生,現在祁門紅茶聞名世界,自家的茶山價值翻番,成了致富的寶山。
茶產業是皖南山區的農業主導產業,對山區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具有重要作用。據統計,僅在總人口15000余人的歷口鎮,和謝德馨一樣從事茶產業的就有5200余人。
“雖然歷口鎮是祁門紅茶的發源地及核心產區,但2019年僅有40多家茶廠,2022年底,當地電網升級改造后,歷口鎮的茶廠迅速增至170多家。”祁門紅茶協會副會長許小輝說。
許小輝口中的電網升級改造是2019年底安徽省啟動的水電供區改革,將原水電供區電網資產和供電業務移交國家電網。據國網黃山供電公司黨委書記彭坤介紹,2022年底,涉及安徽省皖南山區的祁門、休寧及大別山區的岳西等共6個縣(市)的水電供區電網全部完成升級改造。
一片茶葉帶動一個產業,富裕一方百姓。據祁門縣祁紅產業發展中心副主任耿其明介紹,祁門全縣茶園總面積達19萬畝,茶葉初制、精制廠家及經營主體有600余家。2022年茶葉產量7300噸,綜合產值達55.2億元,茶農人均茶葉收入約7000元。
黃山市徽州區富溪鄉是黃山毛峰的主產區,站在山腰遠眺,高山茶園云霧繚繞,宛若仙境。
晚上7點,富溪鄉老謝家茶茶廠燈火通明,機聲隆隆。順著半空中的傳送帶,茶葉被分批轉移到自動化制茶工藝產線上。
茶廠負責人謝四十站在生產線旁,不時捧起一把茶葉,通過聞香、抓捏等判斷制茶火候。謝四十介紹,茶廠今年預計生產干茶10萬斤,產值約3000萬元,“忙的時候要做到天亮咯。”
據富溪鄉黨委委員汪雪松介紹,作為黃山毛峰主產區,富溪鄉現有茶園1.8萬畝,從事茶產業人員7230人,海拔400米以上的茶園占80%,現有茶企、茶葉合作社等超過80家。
依托生態資源優勢,富溪鄉打出“茶旅融合”牌,助力鄉村振興。目前,富溪鄉已建成高標準茶旅結合觀光園6處、茶葉博物館2家,打造精品茶旅線路2條。
記者走進位于黃山市休寧縣渭橋鄉的黃山市碧云茶廠有機茶基地,桂花樹、楊梅樹等各類植物散布在茶園中。
“間種桂花樹可以改善茶園小氣候、減少病蟲害,提升茶葉質量和茶園效益。”茶廠負責人查維民介紹,目前茶園面積超800畝,預計今年可生產約3萬斤干茶,已陸續收到不少訂單。
茶園里,只見20多名采茶工腰掛竹簍,穿梭在茶壟間采摘春茶。茶農吳菊仙清晨7點多就來到茶園,這樣的采茶工作會持續到端午節前后。“一聽說茶廠開工,我就趕來了,一個采茶季我能增收近6000元。”她說。
查維民展示了茶園的物聯網監測系統,在茶廠辦公區的一塊大屏幕上,實時顯示茶園的氣溫、濕度、降雨量、土壤pH值等數據。“通過茶園里的傳感器采集實時數據,可以實現智能化管控。”他說。
而在渭橋鄉鄉長朱紫衛看來,“科技+綠色”才能讓茶葉成致富“金葉”。“我們通過養山護山,打造綠水青山里的生態茶葉生產基地,提高茶葉附加值,帶動茶農致富增收。”
據介紹,渭橋鄉2022年茶葉綜合產值達2000余萬元,茶產業帶動全鄉約1800人就業。
- 4-7· 安徽省推動國有資產管理提質增效
- 3-31· 安徽:重點項目用地 政府發“禮包”
- 12-12· 安徽首單高成長產業債在滬成功發行
- 12-12· 安徽所有縣城年內實現15分鐘內上高速
- 11-14· 安徽:高質量立法為高質量發展“護航”
- 11-11· 安徽將建100個公益性零工市場
- 11-11· 安徽的“進博紅利” 成為越來越活躍的全球買家
- 10-17· 看安徽嵌入式養老 如何讓“家門口”優質服務便利可及?
- 10-10· 安徽推進土地節約集約利用綜合改革試點觀察:少占耕地 高效用地
- 9-30· 今年安徽省政府債券發行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