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北京人口、交通與城市協調發展
人口均衡是首都城市協調發展的內在基礎,交通建設是首都城市協調發展的重要媒介,人口與交通對首都的經濟、社會、環境、科技、文化多維協調發展具有復雜性和長遠性的影響。精準施策,促進北京人口、交通與城市協調發展,是貫徹新時期《北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落實《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的重要舉措。
積極發揮首都在科技創新方面的優勢,全力推進全球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以科技創新驅動首都城市協調發展。首先,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加快完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平臺建設,建設世界一流研發機構與科學中心,建立與國際合作接軌管理運行新機制,充分發揮高水準科研院所和科技企業作用,推動科技資源融合創新發展。其次,加強國際化人才引進,將青年人才的培育作為人才建設重點,改善和優化人才發展的生態環境。再次,優化創新空間布局。以科技資源優化配置為切入點,推動“三城一區”和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加快建設,推動京津冀創新共同體建設,深入推進重點區域科技合作,促進區域創新鏈、產業鏈和供應鏈協同發展、優勢互補。最后,優化研發創新生態環境,加強首都對全國創新的輻射效應,打造國家技術轉移集聚區、知識產權和標準化服務集聚區,提高知識產權服務水平。進一步完善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建設科技成果轉化服務平臺。通過發揮政府資金的引導帶動作用,鼓勵和吸引更多社會資本參與,建立多元化的資金投入體系,拓寬科技創新企業融資渠道,提高對早期科技創新企業的資本支持力度。
進一步提高城市發展新區人口承載力,F階段,北京人口規模整體控制穩中向好,已達到總體規劃的階段性任務。截至2020年,北京常住人口規模穩定控制在2300萬人以內,得益于北京圍繞首都城市戰略定位,以優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為目標,通過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和產業,有效帶動了人口調控,持續優化調整人口結構。下一階段還應通過完善政策,在現有積分落戶管理辦法的基礎上,鼓勵外來人口在城市發展新區落戶,合理規劃郊區住宅區的分布,提高發展新區周圍配套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質量。
優化健全人才保障機制,持續完善養老服務體系。在當前人才競爭日趨激烈的背景下,北京市積極順應人才形勢變化,在2021年7月出臺《北京市引進畢業生管理辦法》,為重點領域提供精準人才支持。精準提升大學生人才儲備,從生活支持和職業發展上共同發力,完善大學生落戶制度,推進青年安居計劃。推動國際高端人才引進工作,強化留學人員創業園以及中關村孵化園的承載價值,轉變留學生選拔、培養目標,提升北京對國際高端人才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建設老年友好型社會,加大對老年群體的關懷程度,分級分類做好社區和居家適老化改造,做好城市道路優化,提供安全、便捷、舒適、可及的設施和服務。
注重區域規劃與交通體系的配套,引領促進各城區協調發展。在推動城郊新城區的發展過程中,應同時考慮區域規劃和交通體系的適應配套,及時布局相應的交通基礎設施,協調聯動城市土地開發和軌道交通建設,引導調整城市的空間結構。進一步加快軌道交通體系建設,尤其是市郊鐵路的建設,形成周邊小城鎮和中心城區之間快速互通的通勤通道,縮小通勤時間,增加開行頻次;通過統一對郊區已建成的部分道路提質升級,提高周邊郊區小城鎮的道路通達性,擴大交通的有效供給,實現與城市軌道交通的互聯互通,補充城市交通短板。此外,在當前已經建成的環路基礎上,通過道路改擴建增加放射狀連接道路,提升城區內交通路網密度,提高城區外往來交通速度,科學合理地配置鐵路資源,降低城市運行成本,從而提升城市空間轉換效率,促進各區域之間的往來互動,實現城市高質量協調發展。
持續優化交通出行結構,助推綠色交通出行需求。降低機動車使用強度,建設綠色出行交通網絡,實現道路設施、軌道交通、公交線路、非機動車系統網絡的有機融合,提倡居民由私家車向公共交通、電動車和自行車等低碳交通工具轉變,著力打造出行方式多樣化與綠色化。同時,深化居民綠色出行理念,著力助推綠色出行需求,提升綠色出行比例。大力推動交通運輸工具新能源化,倡導綠色低碳出行理念,不斷降低交通污染碳排放。
。ㄗ髡邌挝唬罕本┼]電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 4-28· 北京至廣州快速多式聯運班列實現常態化運營一周年
- 4-21· 北京首發“濰坊風箏號”旅游專線列車
- 3-17· 北京大興:小番茄背后的“大科技”
- 3-10· 北京數字經濟發展動能澎湃
- 1-13· 北京綜合保稅區優化產業配置顯成效
- 1-13· 北京推出一攬子穩增長專項行動力促“開門紅”
- 1-13· 北京商圈品質提升收獲亮眼成績單
- 1-2· 北京統一部分執法檢查標準
- 12-9· 促進企業通關便利 海關總署推出十六條措施
- 11-21· 北京加快存量數據中心提質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