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綜合保稅區優化產業配置顯成效
本報記者 劉 昕
2024年年底,北京大興國際機場綜合保稅區(二期)驗收成功。至此,大興機場綜保區已全域完成圍網驗收。隨著大興機場綜保區區港一體化優勢日趨成熟,產業發展空間也將進一步拓展,跨境電商、生物醫藥等業態和產業進一步集聚。
事實上,不只是在大興綜保區,近年來,北京海關深入推動北京市綜合保稅區高質量發展,充分聚焦已有4個綜合保稅區的功能定位和資源稟賦,優化區域產業配置結構,深化區域輻射帶動作用,著力推進首都高水平開放平臺建設取得顯著成效。
在于近日海關總署發布的2023年度綜合保稅區發展績效評估結果中,北京市綜合保稅區取得歷史最佳成績。在全國150個參評綜合保稅區中,天竺綜合保稅區位列全國第2位、蟬聯全國和東部地區雙A類,定性指標位居全國綜合排名首位,實現從2020年第49位、2021年第33位、2022年第9位的排名“三連跳”。大興機場綜合保稅區首次參評即獲全國B類,進出口值排名提升55位,上升幅度居全國之首。
深化區域輻射作用
三年前,北京大興國際機場綜合保稅區(一期)正式通過驗收。作為全國目前唯一一個跨省級行政區劃的綜合保稅區,大興機場綜保區面向京津冀、輻射華北,是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的前沿陣地,也是連接全球的門戶及窗口。
目前,大興機場綜保區已陸續實現區內首家醫療器械企業投產、首批跨境電商藥品進口通關、首家人體干細胞藥物研發企業入駐,為后續發展蓄勢賦能。現海關備案企業已增至80余家,區內保稅公共服務平臺、保稅智能倉儲中心、多式聯運庫、國際生物醫藥園、南洋跨境電商運營中心、興航保稅孵化中心等產業載體相繼建成投用,產業載體面積已達40萬平方米。
通過“保稅+培訓”“保稅+展覽展示”等新業態培育落地,跨境電商在大興機場綜保區逐步集聚,保稅研發、保稅加工等實現零的突破,產業功能進一步完善。2024年1—11月,大興機場綜保區共實現進出口總值91.41億元,同比增長7.6倍,在全國160個有統計數據的綜保區中,進出口值排名較年初提升55位,排名增幅居全國之首。
功能定位各有側重
2024年前11個月,天竺綜合保稅區進口醫藥材及藥品916.87億元、人用疫苗317.67億元,分別占全國同類商品進口的27.3%、93.28%。這得益于天竺綜保區創新設置全國首家區內特殊物品公共查驗平臺,檢疫查驗效率提升3倍以上,罕見病藥品通關效能提高70%,實現從“人等藥”到“藥等人”的轉變。
與此同時,天竺綜保區還持續深化“保稅+文化”“保稅+研發”“保稅+維修”等特色模式,有力助推天竺綜合保稅區實現一元主導、多元并進的發展態勢。
作為全國首個以研發創新為特色的綜合保稅區,中關村綜合保稅區首創“3+1”數智監管體系,打造以“嵌入式聯網監管”為核心、非必要不阻斷的監管模式,在全國范圍率先實現以智能通道替代實體卡口,以電子圍網替代物理圍網,為北京市科技創新高地建設按下“加速鍵”。2024年8月28日,中關村綜合保稅區首票貨物順利入區通關,標志著全國首個實現數智化監管的綜合保稅區正式開關運作。
去年9月7日,亦莊綜合保稅區獲得國務院批復設立,成為海關總署優化調整綜合保稅區建立預審機制后的首個獲批項目。亦莊綜合保稅區的獲批,為北京市綜合保稅區版圖再添承載先進制造業創新發展的重要功能區,助力首都立足“雙樞紐”國際機場和4個綜合保稅區的“兩場四區”開放新格局初步形成。
- 4-28· 北京至廣州快速多式聯運班列實現常態化運營一周年
- 4-21· 北京首發“濰坊風箏號”旅游專線列車
- 3-17· 北京大興:小番茄背后的“大科技”
- 3-10· 北京數字經濟發展動能澎湃
- 1-13· 北京推出一攬子穩增長專項行動力促“開門紅”
- 1-13· 北京商圈品質提升收獲亮眼成績單
- 1-2· 北京統一部分執法檢查標準
- 11-21· 北京加快存量數據中心提質升級
- 11-21· 北京、天津、河北等8地推出旅居養老機構服務平臺
- 11-18· 北京:創業訓練營為“新農人”賦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