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技術產權證券化試點“很吸金”
“非常幸運!這兩年,得益于‘高節流膜生物反應器處理污水’等4項發明專利獲得的1000萬融資,公司保持住了快速發展的勢頭。去年營收額超1.5億元,比前年翻了一番。”近日,浙江竟成環保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潘偉剛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感慨道。
發明專利既是企業技術競爭力的保障,還能是融資憑證?
2019年,浙江溫州啟動技術產權證券化試點,遴選優質技術產權作為企業基礎資產,經專業機構精準估值和政府性融資擔保公司增信后,以資產支持證券形式上市發行銷售,面向資本市場進行融資,開辟了科技企業融資新渠道。
溫州市科技局黨委書記賴穎表示,該市民營科技型企業具有輕資產運營的特點,面臨銀行依賴資產規模評估授信規模的傳統信貸審批體系,存在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亟須將其擁有的技術資產轉換為融資資本,提升民營企業發展領先優勢。
審慎評估增信 專利變作“現金流”
8月4日,浙江瑞安華聯藥機科技有限公司內,又一條自動化包裝生產線驗收成功。這一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已累計獲得40多項實用新型專利、10多項發明專利。
此前,該公司通過參與溫州市技術產權證券化項目,憑7項專利的資產轉化,獲得1500萬元三年期低成本融資,緩解了防疫背景下的資金流轉壓力。
2021年1月,全國首單技術產權證券化產品“興業圓融—溫州技術產權資產支持專項計劃”掛牌儀式在深圳證券交易所舉行,激活12家民營中小科技型企業56項技術產權獲得1.9億元融資。
由于該試點工作無經驗可循,彼時,溫州市科技局、財政局、金融辦等部門經過前期遴選比對、反復測算、模擬推演,對發行技術產權證券化產品需解決的第三方機構選定、貼息政策等問題予以明確后,聯合制訂了工作方案及專項計劃。
“首單技術產權證券化產品剛問世時,需要面向本地企業積極推介,鼓勵他們‘第一個吃螃蟹’。”溫州市科技局副局長朱勇敏介紹,這類貸款為3年期,年利率在4%以下,獲得成本顯著低于傳統的銀行貸款融資。因此第二單和第三單產品普及面更廣,更多企業聞訊而來。
前期試點取得成效,換來更多企業主動嘗試。截至目前,溫州已在深圳證券交易所、上海證券交易所、銀行間市場三個主流交易場所發行3單資產證券化項目,陸續完成對48家科技型企業共計5.9億元的融資放款,涉及技術產權344項。
“通過引入專業第三方擔保機構為項目提供信用增信,將吸引來自全國各地的投資者參與投資。”朱勇敏表示,今年,將在前3單的基礎上,再發行2單技術產權證券化產品。企業摸排工作已初步完成,預計年底前正式發行。
堅持改革破題 增強企業獲得感
“隨著公司快速成長,近兩年承接項目從單純的技術服務逐步轉變成工程服務。”潘偉剛告訴記者,比如開展土壤修復、污水處理等工程項目,前期資金投入增加,兩三個項目同時進行會很吃力,包括人才引進等內容,資金需求依然很大。
他表示,待首筆貸款結清,公司有意繼續通過技術產權證券化產品融資。
2018年,溫州先后獲批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和創建新時代“兩個健康”(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和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健康成長)先行區。立足實際需求和使命擔當,溫州直面民營企業“成長的煩惱”,持續開展探索實踐。
值得關注的是,溫州市正同步推廣“科創指數”貸融資模式,即科技企業憑自身科創屬性獲得授信貸款。目前已有超2000多家科技型中小企業獲得銀行授信36.5億元,已放貸1725筆,涉及金額25.9億元。
記者了解到,2022年,溫州市針對參與技術產權證券化項目的科技型民營中小企業的貼息比例由20%提高至30%,優惠力度加大。
賴穎表示,在技術產權證券化、科創指數貸等試點推介基礎上,溫州市還將進一步引導各類金融機構和中介機構為民營中小企業提供股權融資、債券融資、行業研究、貸款融資、戰略咨詢等綜合服務,不斷創新完善科技金融服務體系,為加速科技成果轉化、加快科技型中小企業成長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務支撐。
- 7-25· 數字技術賦能制造升級 助力經濟持續回升向好
- 7-25· 數字技術賦能制造升級 助力經濟持續回升向好
- 7-22· 浙江:技術聯盟協同推進數字孿生水利產業發展
- 12-25· 加大技術創新 延鏈補鏈強鏈 寧夏新材料產業量質齊升
- 11-20· 鐵路技術邁入世界先進行列
- 11-13· 數字技術賦能江蘇制造轉型升級
- 9-21· 天津:以“技術之長”謀“發展之勢”
- 6-5· 北斗技術加持,長江船舶導航精度可提升至亞米級
- 6-1· 數字技術助推西南小城鄉村振興
- 5-18· 浙江溫州醫保局:規范公立醫療機構口腔種植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