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道滾燙,預制菜的千億想象力憑何展開?
預制菜火了,在社區團購、元宇宙之后站在消費賽道的頭排。據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預制菜市場規模將達4196億元。
多因共振,開啟預制菜黃金時代
每個現象級風口的背后都交織著錯綜復雜的力量推手,預制菜的火爆,表面上看起來是疫情的偶然,而深沉的緣由,是城市化步伐日漸加速和追求效率性而形成的必然。就像水中的石頭,其實很早就存在,只是潮水褪了,才顯得突兀亮眼。
(圖源網絡)
首先是Z世代成為當下消費主力,C端的消費者也多是一、二線城市的年輕消費群體。從小沐浴在日新月異變革下的他們更能打破常規的認知,擁抱科技對食品帶來的改變。而且對Z世代而言,自我意識深度的覺醒更追求個人生活的適從感,治愈系主張一個人也要好好吃飯,而預制菜恰好滿足了獨居青年對生活儀式感的追求,即使是手殘黨也可以較為簡便快速的做上一道硬菜。
(圖源網絡)
其次是疫情的催化。居家遠離外賣的日子,預制菜可以極大豐富味蕾的享受,火鍋、椰子雞、烤魚……這些我們自己動手需要大費周章的菜肴改成預制菜形式之后,只需片刻就可以大快朵頤。在某種程度上,它是我們在不確定情況下安全感的由來。
(圖源網絡)
此外,最不可忽視的是現下對效率的追求。內卷的大環境下,講究高度分工、效率優先。工作之余,長期的外賣難免產生味覺疲倦,而且會有安全性和健康上的顧慮。預制菜生產流程中的高自動化和科學化反而避免了這個問題,20分鐘一道菜相比于點外賣和吃泡面有其獨特的優勢。
瑕瑜互見,預制菜離行穩致遠還差什么?
今年,在新消費大降溫的情況下,預制菜一枝獨秀。但很難說這是開天辟地的新消費,還是某種意義上的昨日重現。從21年到現在,資本對于預制菜的熱情有增無減。資本加持下,預制菜如何更好的滿足用戶的需求?
作為類餐飲產品,口味難復原仍然是無法跨越的鴻溝。口味難復原,復購率就會走低,品牌造的勢再大也沒辦法救復購率低的火。可以看到,目前預制菜企業推出的產品基本都以川、渝、湘菜為主,就是因為重口味的預制菜比其他菜系還原度更理想。
(圖源網絡)
作為全產業鏈項目,預制菜從原料供應商—初級加工—鎖鮮技術—冷鏈運輸—銷售終端環環相扣。當下,很多頭牌的預制菜企業,其產品由他人代加工,此類預制菜玩家往往都會面臨一個共同的難題:供應鏈管理。
供應鏈在預制菜賽道,扮演什么角色?
預制菜以農產品為原料,有很強的季節性差異。因此,倉儲加工上,非常考驗供應鏈精細化管理的能力,要根據原材料的不同,進行自動化設備、操作人員的調整,適配不同的場景。
(圖源網絡)
記者采訪了某預制菜服務商——上海發網,項目負責人王經營表示:食品供應鏈和以往的供應鏈不同,側重點不止于倉配運營能力;它匯集采購、生產加工、終端配送&售后等幾大核心。發網重點在庫內進行“生產加工”的調控,“食安衛生”、“效期”、“峰值生產”、“品質”、“包裝”、“損耗”六大方面都尤為嚴格,根據原料特性、銷量、效期的不同設置相應的生產架構,匹配組長和車間主管等人員,尤其是在節令變化、高峰低谷時期。
王經營以合作的某品牌為例,其產品在直播促銷中銷量暴增20倍,多達400萬單。而為避免損耗和保證新鮮度,品牌一直采用先銷后采的形式,這意味著必須立馬調用資源額外進行原材料采購和加工。發網憑借全國倉網布局的優勢,靈活調用人員,利用自動化設備顯著提高人效,及時交付。
除了能應對高峰低谷,節約企業成本,成熟的供應鏈體系還可以通過路由管理把各工段通過訂單綁定,路由追蹤,從而鎖定工段產能與原材料消耗,做到計劃生產。這也是供應鏈最大亮點:可以反向定制需求。
因此,入局預制菜,必須擁有調控全鏈路的能力。沒有規模化、有韌性的供應鏈支撐,預制菜企業很難在未來的競爭中盈利。
賽道滾燙,在政策與市場的推動下,預制菜將會走向更大規模,體系更加完善。毫無疑問,在這個過程中必然有一輪輪的洗牌,究竟誰將棋勝一招有待時間驗證。但,擁有可靠供應鏈無疑將掌握更長線的話語權。
- 6-28· 倉配物流企業未來應該怎么變?這家深耕16年的行業先導者給出了答案
- 4-19· 一份起送的背后——只想伸出手觸及更多個體
- 4-12· “疫”路有我 |“不管再難,也要把保障物資送到大家手上”
- 11-4· 預售下沉、科技賦能,發網物流為“中國速度”插上飛翔的翅膀
- 3-14· 發網物流: 用智慧物流賦能未來零售
- 11-13· 發網物流2017雙11萬人參戰,70倉齊發,極速發貨保障消費體驗
- 11-9· 厚積薄發網絡優勢 保駕護航大件快遞 德邦首戰雙十一,讓大件貨物隨心買、安心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