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巴塘:“高顏值”換來“高產值”
原標題:青海巴塘:“高顏值”換來“高產值”
【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權】
簇簇競相開放的狼毒花,朵朵糖豆般盛開的碩花,遍布草原的黃蘑菇、白蘑菇……盛夏的巴塘草原水草豐美,風景如畫,駿馬在藍天下飛馳,牛羊在綠草間游走。
“在草原最美的季節,一定要來我們這里做客啊,新建的旅游自駕游營地剛剛提檔升級。來感受一下嘛。”下巴塘村第一書記齊美多丁在電話里盛情邀請著。
7月初的一天,我們一路驅車趕往下巴塘村。這個位于青海省玉樹市巴塘鄉的純牧業村屬于高山牧場,蜿蜒鋪設的鄉村公路像黑絲帶一樣繞在一望無際的草原中,美麗的草原風光一覽無余,身處其中令人心曠神怡。
牧人們早早就開始享受難得的草原美景了,他們在陽光下席地而坐,野餐、玩耍、跳舞,歡聲笑語飄蕩在草原上,徜徉在人們心間。
來到下巴塘村旅游扶持自駕游營地,數十座富有民族特色的白頂黃邊藏式帳篷和藏式木屋點綴其間,如同散落在草原上的鉆石,陣陣歡呼聲、歌舞聲不時從營地傳出。
“我們這個自駕游營地,是2021年在青海玉樹和北京密云兩地的支持與資助下建設的,今年我們又新建了一座射箭場,新增了藏式木屋,賽馬場也要開工了。”齊美多丁介紹道。
順著木棧道走進木屋,極具民族特色的矮腳藏式木桌、一體多用的木椅整齊擺放著,各類餐具一應俱全,精美的電燈被擦得干干凈凈。
“這里以前就是一片草場,現在成了我們村集體收入的‘風水寶地’,給村民們帶來了新希望。”下巴塘村包村組長樣尕才仁在一旁說,“去年僅開張營業4個月,除去水電、人工成本,收入近13萬元,盡管每個人分紅不多,但村民們這一看就有奔頭兒啊。”
樣尕才仁介紹說:“我們的生態木房、遮陰帳篷、木橋棧道修建質量都很高,還配套了桌椅床凳、廚房用具、娛樂用品、亮化等設施,就是想讓游客能有更好更舒適的體驗。”
自駕游營地項目沒有建設之前,下巴塘村沒有任何產業發展項目,全村主要經濟來源就是單一、傳統的畜牧業,每家或多或少都有些牛羊,基本生活還能保障。然而一旦遇到天災人禍,村民們的收入就會受影響。
“以前靠天吃飯,如果牛羊出欄率低或市場價格出現波動,當年的收入就只能聽天由命了。”齊美多丁說,而今,自駕游營地項目的建設給村民們帶來了新希望。
“除了鄧卡寺社的50多戶村民被征了地,他們用土地入股之外,村里剩下的所有人都是免費入股。當然,按照土地入股的分紅時會比其他人分得多點兒。”樣尕才仁自豪地講,自駕游營地帶來的不僅僅是經濟分紅,還有穩定的就業崗位。
35歲的旦增江永是土生土長的下巴塘村人,也是村上的建檔立卡貧困戶。今年3月,他參加了玉樹州囊謙縣慈善培訓學校的“雨露計劃”學習廚藝,兩個月后順利拿到培訓資格證,并成功在村自駕游營地上崗。
“我現在隨隨便便就能做35種菜品,在自己村的營地當廚師,每個月收入有5000元,比外出打零工強多了。”旦增江永說。
“今年,在我們下巴塘村,像旦增江永一樣通過‘雨露計劃’學習裝修、廚藝等職業技能的有12人,都實現了在家門口就業的心愿。”下巴塘村黨支部副書記久美森格介紹,當前,旅游扶持自駕游營地項目順利實施,已成為鄉村振興路上拓寬農牧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未來,我們希望能把村里的旅游項目搞起來,增加更多的就業崗位,讓大家在共同致富的路上誰都不掉隊。”齊美多丁說,村兩委籌劃的旅游項目正在落實,他們想讓村里的百姓吃上“旅游飯”,發起“旅游財”,把草原生態的“高顏值”轉換成牧民手中的“高產值”,讓老百姓的生活更有品質、更為舒心、更加美好,日子過得越來越紅火。(記者 萬瑪加 王雯靜 通訊員 譚梅)
- 4-7· 青海首次完成大型真菌多樣性調查
- 1-13· 青海全方位推進創新型省份建設
- 12-12· 青海省民營企業外貿發展凸顯“主力軍”作用
- 11-18· 青海住房公積金提取實現“指尖辦”
- 10-24· 青海瑪多:打造三江源清潔取暖“綠色名片”
- 9-23· 青海創安以改脫困的啟示:向新求變 向綠而生
- 9-16· 青海出臺集聚綠色算力人才十條措施
- 9-16· 青海為萬名新就業形態勞動者購買保險
- 9-12· 青海實施營商環境改進提升行動
- 8-5· 青海上半年救助困難群眾超63萬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