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模式”讓水稻產量提高8%左右
來源:不詳 時間:2022-6-30 10:13
東北網6月27日訊(記者 王亮)近年來,黑龍江省針對稻田土壤結構不良和秸稈還田難等突出問題,建立了以水稻秸稈還田為核心的水肥優化培肥“三江模式”。連續3年實施該模式,土壤有機質平均增加1.5克/千克以上,土壤容重下降3%以下,水稻產量提高8%左右。
據了解,黑龍江省地域遼闊、地形地貌等自然條件多樣,跨6個積溫帶、含15種耕地土壤類型,因地制宜探索形成了旱田“龍江模式”和水田“三江模式”。
水田的黑土地保護與旱田的有什么區別?東北農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水稻產業體系崗位科學家彭顯龍表示,旱田的黑土地保護主要是提升有機質數量,并且旱田開墾時,通氣狀況是變好的,而水田在“淹水”的環境下,有利于土壤有機質積累,不會像旱田那樣降低的很快。
“當前面臨重要的問題就是秸稈還田難。”彭顯龍表示,水稻秸稈里含硅特別多,木質素含量也比較高,把秸稈打碎不容易。“三江模式”能把秸稈還田做的好,主要是高度的機械化。
據了解,以秸稈還田為核心的水田培肥“三江模式”,主要針對稻田土壤結構不良和秸稈還田難等突出問題,采用水稻秸稈粉碎并拋撒均勻、合理配施有機肥,通過翻埋、旋耕和原茬攪漿實現秸稈、有機肥還田,優化水稻田間管理,實現稻田培肥、高產和養分高效統一。
記者從黑龍江省農業農村廳獲悉,“三江模式”在收獲粉碎上的技術要點為采用聯合收割機將水稻秸稈粉碎至10厘米左右,拋撒均勻。在還田作業上,秋季采用大馬力拖拉機配套水田翻地犁(或旋耕機),翻(旋)至20厘米左右;春季泡田3-5天后,進行平地埋茬或者攪漿1-2次,控制秸稈漂浮,確保不影響插秧。同時,另一種還田作業方法,則是春季泡田3-5天后,用原茬攪漿機攪漿1-2遍,若田面不平可耢平1次。
免責聲明:本網所有內容均轉載自其它網絡媒體,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并不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本網,本網將在第一時間刪除!
- 6-6· 青海:“三江”水質皆優,“中華水塔”更清
- 6-12· 三江之源,綠茵場綻放美麗“同心圓”
- 11-14· “散改集”模式助力糧食運輸
- 11-14· “快通模式”為中歐班列提速換擋
- 11-12· 華為雙模式 VR 和 AR 耳機專利獲授權
- 3-29· 真 “飛行模式”:三星在愛爾蘭一小鎮使用無人機配送手機,可三分鐘送達
- 2-25· “春節模式”結束!郵政快遞業務量已恢復至節前水平
- 11-26· 河北政務服務推出“一窗通辦、郵政寄遞”服務新模式
- 11-26· 物流帶動消費體驗升級:日日順場景物流模式引行業深思考
- 11-22· 河北政務服務推出“一窗通辦、郵政寄遞”服務新模式
圖文資訊
近期熱點
焦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