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龍環大漠 天塹變通途
6月16日,和田至若羌鐵路開通運營,新疆鐵路網進一步完善,世界首條環沙漠鐵路線完成“最后一公里”。曾經,塔里木盆地是“走得進、出不去”的代名詞。如今,鐵路環繞,充滿生機,天塹變通途。而這只是近年來鐵路部門緊扣新疆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總目標,在大局中擔當作為的一個縮影。
和若鐵路地處世界第二大流動性沙漠——塔克拉瑪干沙漠南緣,有534公里分布在風沙區域,占線路總長65%,是一條典型的沙漠鐵路。其正式通車,標志著我們突破了塔克拉瑪干沙漠兩千年多年交通“瓶頸”制約,并將最為先進的交通網絡有效推廣到新疆地區。兩千多年前,張騫出使大月氏,除去被匈奴扣留的時間,一走便是兩年。漫長的路途,消耗了張騫寶貴的生命,也反映出古代受交通因素的制約,東西方交流成了漫長且不確定的摸索。如今,塔克拉瑪干沙漠已被鐵路順利合圍,往來穿梭的旅客列車,讓沿線群眾便捷直達若羌、庫爾勒、烏魯木齊等地,和田至若羌、庫爾勒、烏魯木齊最快不到半天即可到達。實現了從祖國的西北邊陲到中原腹地,從南疆也可走,從北疆亦可回。
鐵路不僅是交通強國的基石,更是便民出行、利國利民利經濟的大動脈。和若鐵路從南疆鐵路和田站引出,途經洛浦、策勒、于田、民豐、且末、若羌等縣市,最終與格(爾木)庫(爾勒)鐵路在若羌站交會,是新疆環塔里木盆地環線的最后一環。該鐵路的通車,突破了南疆五縣鐵路“0”的發展障礙,和田群眾出疆路程將縮短1000多公里。新路開通,當地百姓與全國的聯系更緊密了,沿途的群眾更是多了一種出行的選擇,為南疆百姓搭建一條外出務工致富路和返鄉回家的快速路,讓市縣、縣域之間的流動更加暢通,讓人民群眾出行更加輕松。與此同時,也讓和田大棗、阿克蘇蘋果、天山雪蓮等特色農產品及棉花、礦產等資源搭上了“鐵路運輸快車”,有了走向更大舞臺的機會,從而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帶動南疆經濟更加快速發展。
據資料顯示,和若鐵路全線通信基站也采用了裝配式建筑結構,主要構件采用工廠化加工、現場拼裝。這一工程施工周期縮短了25%至30%,節水約50%,降低施工能耗約20%,減少建筑垃圾70%以上。從若和鐵路建設施工伊始,植物防沙工程也同步啟動。建設者們采用的是“外阻內固”的防沙模式,即靠近鐵路側用灌木固沙,向外則是利用高大的喬木,以此降低風速、攔截來沙。同時,在植物帶外側設置1.5米高立式沙障,在內側靠近鐵路的地方設置蘆葦方格固沙工程。為了進一步提升線路穩定性,和若鐵路采用無縫鋼軌鋪軌形成了“千里一根軌”、防風治沙、以橋代路等新技術新思路。與此配套的新工藝、新技術的應用,為世界首條環沙漠鐵路的修建提供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絲綢之路今猶在,綿錦駝隊換鐵龍。和若鐵路的開通及“地表最強”沙漠換線鐵路的成型,更像是一個結實的保護圈,將塔克拉瑪干沙漠套了起來。這個在祖國西北的“鐵路圈”,守護的不僅是這片金色的國土,造福一方百姓,更是在這茫茫大漠中給予每個人更多的希望和未來。(苗瑞祥 鐵諫)
- 6-6· “鐵龍”馳騁,為經濟發展注入源源動力
- 3-25· 鐵龍馳騁播撒春耕“及時雨”
- 1-22· 鐵龍臨遠 從交通強國看高質量發展
- 12-14· “鐵龍”馳騁白山黑水 產業發展勁頭十足
- 12-7· 鐵龍暢行勾勒流動中國時代圖景
- 10-12· 鐵龍馳騁繪就大美中國新畫卷
- 9-25· 鐵龍馳騁激活澎湃動能
- 9-21· 大漠長河間 崛起一個個產業集群
- 7-27· 鐵龍疾馳,為百姓“囤滿”夏日幸福
- 4-10· “鐵龍”疾馳助力春耕物資運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