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六合:法治創新緩解小微企業融資難
本報記者劉兆權、陳席元
近期,位于南京市六合區大學生創業園的一家氣象科技公司獲得了50萬元貸款。公司負責人陳誠告訴記者,企業主要從事防雷工程等業務,這次貸款沒有用固定資產抵押,憑借一筆施工訂單就順利獲批。
“公司每年流水近千萬,流動資金就是我們小微企業的‘命根子’,這次50萬元貸款雖然不多,但能解燃眉之急。”陳誠說。
六合區司法局副局長卞有林介紹,小微企業融資難主要表現在銀企雙方信息不匹配、放貸限制多、費用高、時間長等方面。
“小微企業多為輕資產配置,不少連辦公場地都是租的。銀行為了控制風險,防止出現壞賬,傾向于采用住房等易變現的抵押物,規避不易變現的廠房以及易出現風險的應收賬款等抵押物,但住房抵押貸款非常有限,難以滿足企業運轉需求。”卞有林說。
據六合區委政法委常務副書記陳學軍介紹,今年,該區在原有“放管服”等改革的基礎上,積極運用法治思維,成立由區委書記牽頭、區政法各部門聯動的“優化營商環境‘111’法治服務中心”,為高質量發展加強法治保障。
六合區司法局法律服務管理科科長俞敬姚告訴記者,作為小微企業的融資渠道,“訂單融資”并非新生事物,但在實際操作中易形成堵點。
“小微企業的貸款一般不超過300萬元,銀行開展盡職調查的積極性不足,我們引進專業律師完成這一環節。”俞敬姚說,該局抽調8名金融類專業律師,組建項目團隊,開展訂單項目盡職調查,仔細研究企業狀況、訂單產品狀況、交易風險點等,合理評估企業融資風險,出具專業報告,銀行則相應縮短內部流程,壓減放貸時間。
江蘇省金融業聯合會投融資法務專業委員會主任、江蘇蘇尊容大律師事務所馬艷梅介紹,律所盡職調查費用為貸款額度的1%,另外提取1個百分點加入風險補償專項資金池,發揮兜底墊付功能,實現融資全程風險控制的閉環管理。
“包括利息、擔保、盡職調查等費用在內,企業貸款的所有成本不超過8%。”卞有林介紹,企業只需提交基本資料和訂單資料,5個流程結束后,最快3天貸款即可到賬。目前,當地“訂單融資”法律服務已將企業無抵押融資范圍擴大到商標、專利、原產地證明等知識產權領域。
“創新‘訂單融資’機制,讓銀行、律所、企業三家坐到一起,就是要打破‘死鎖’,架通‘斷橋’,讓紙面上的政策福利真正落地、落細。”陳學軍介紹,截至目前,六合已開拓4家融資銀行、2家國有擔保公司,累計為20余家中小微企業融資超過9000萬元。
“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我們將以優化營商環境‘111’法治服務體系為抓手,持續整合法治服務資源,形成長效機制,為全區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有力法治保障和高效法律服務。”六合區委常委、政法委書記徐健說。
- 6-16· 南京夜市郭阿姨:賣月亮饃9年,圈粉600萬
- 5-2· 南京:項目開足馬力 紓困小微企業
- 4-11· 南京警方偵破一起特大“房號”詐騙案
- 4-6· 南京出臺20項措施助企紓困
- 3-14· 以南京為核心打造“一核九向”放射狀通道
- 3-14· 南京蘇州城市創新力居全國前列
- 2-3· 南京有了智慧車站
- 1-7· 南京高淳:喚醒“沉睡”的農村閑置地塊
- 12-20· 南京:解群眾“急難愁盼” 助企業減負紓困
- 10-25· 南京交通藍圖:五年再投四個千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