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潮之下,曹妃甸鐵路設備養護人
12月9日,冀東平原新一輪寒潮來襲,感知最早的仍然還屬曹妃甸。海風裹挾著濕氣打來,讓人感覺冷感十足。
8時許,曹妃甸火車站道岔群間,33歲的路彬正賣力地推著道岔打磨機,對38#道岔尖軌、基本軌被列車車輪碾壓的飛邊進行打磨。搬動打磨機頭、調整打磨角度,高速旋轉的砂輪片與鋼軌碰撞,橙紅色的火花瞬間躍起。打磨的角度、深淺,精準拿捏最關鍵。深了,消除病害的同時添加了鋼軌的損傷。淺了,則發揮不了打磨作用。10年的線路養護實踐,路彬下手自有分寸。
接近午時,氣溫仍然徘徊在冰點上下。近兩個小時,忙碌又充實,汗水卻早已爬上路彬的額頭。
“前面直尖軌打磨力度再加大一些,看似不那么平順,”48歲的陳小勇一邊查看前方打磨部位一邊大聲與路彬說。陳小勇既是路彬的師父又是曹妃甸線路養修工區的工長,扎根曹妃甸15年,他對這里的設備熟悉的如同自己的掌紋,對于線路設備的養護有著更深的心得。
曾幾何時,唐山曹妃甸還是一片蒼涼的海灘。二十一世紀初,隨著國家沿海大開發號角的吹響,這個面積不足4平方公里的帶狀沙島,擴張為210平方公里的廣闊陸域,成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曹妃甸鐵路區段屬于遷(安)曹(曹妃甸)鐵路線,主要擔負著鐵礦粉、煤炭的運輸任務。在這片圍海造田的土地上,作為國家經濟大動脈的鐵路,從無到有,從有到阡陌縱橫,為曹妃甸的經濟騰飛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在曹妃甸,人們標新立異給作為里程的長度單位“公里”重新命名為“加”,自原來的海岸線“零加”延展到現在的曹妃甸港為“十八加”,曹妃甸火車站處于“六加”位置。
“圍海造地”累起的土地上鐵路與內陸鐵路線不同,路基沉降是鐵路線安全的天敵,也是日常養護中的難點。在曹妃甸線路養修工區管轄的近50公里線路中,曲線長、涵洞多、大橋高是顯著特點。
“海邊的鐵路養護很不容易,”陳小勇介紹說,在內陸普通線路上通常半年對鐵軌零部件涂一次油便足夠了,可在靠近海邊的線路上每個月都必須涂油養護。”
“除了潮濕對線路易造成腐蝕外,最讓人頭疼的就是鐵礦粉、煤粉。”陳小勇指著軌道上道心的黑色淤積物說,“這就是列車運輸遺留下來的鐵礦石粉塵。時間一長就板結成塊,如果不及時清理,鐵軌零部件很容易氧化銹蝕,嚴重時將危及行車安全”。
“今天海風不大,算是最舒服。”陳小勇說,往常海風大的時候,海風裹挾著鐵礦粉、煤粉,一個勁兒地往人的眼睛、鼻子、嘴巴里鉆,吐口唾沫都是黑的。夏天即便30多度也要把自己裹得嚴嚴實實,否則露在外面的肌膚就要被曬得脫幾層皮。”
陳小勇介紹,近年來隨著曹妃甸港的貨物吞吐量迅猛增長,作為曹妃甸港重要的物資運輸線,每天上下行要開行60多列萬噸重載列車,運量增加,陳小勇和他的工友們養護線路的工作量也“水漲船高”,為了不影響工作,班組30余名職工半個月、甚至一個月才能回趟家。
10時30分,當日三個小時的天窗點結束。曹妃甸火車站道岔群恢復了平靜。職工們小心且有序地穿過海風拂過的蘆葦蕩,橘黃色的馬甲躍動其間,漸行漸遠。
長年的精耕細作,在這片股道縱橫的田園里,每一滴汗水的流淌,每一個消除病害的招法,都變成了保證鐵路運輸安全的“護身符”。 守土有責,敬終如始,不僅是他們對于這片激情土地的態度,更隱含著他們的人生審美和處世哲學。(馬勇、張曉楠)
- 2-22· 應對寒潮護民生
- 11-27· AI之下數字外貿迎來“智”變
- 12-26· 寒潮中為煤運通道“把脈”
- 5-5· 疫情之下,智慧物流進入爆發階段
- 4-14· 疫情之下,義烏國際商貿城的變與不變
- 3-28· 疫情之下 江蘇制造業如何保產穩增
- 12-2· 應對寒潮!交通運輸部會同財政部撥付應急搶通補助資金1.14億元
- 2-11· 疫情之下 河北交通全力以赴
- 3-24· 疫情之下助力春耕
- 3-24· 疫情之下,眾多國際大牌在天貓掀起開店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