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 江蘇制造業如何保產穩增
中國江蘇網訊 疫情防控常態化下,實體經濟特別是制造業,肩負著各地經濟“穩增長”的重任。作為制造大省的江蘇,如何保障經濟持續發展?已有應對疫情經驗的制造企業又摸索出哪些新招?記者連線省內多地不同類型的制造企業,看他們如何保產穩增。
封閉式生產管理,保障“起步即沖刺”
這些天,在位于連云港的康緣藥業中藥前處理車間,出現很多低頭進行藥材切碎操作的女員工身影。由于勞動強度大,這一崗位原本多由男員工擔任,但因疫情人員管控,生產人員短缺,原本是提取車間員工的她們,緊急前來支援。
康緣藥業董事長肖偉介紹,目前,康緣藥業根據抗疫需求,正優先生產抗疫藥物。為了抓緊生產,廠區100多名一線員工在符合疫情防控要求情況下回歸崗位,吃住在廠區,與時間賽跑。
保障用工是穩企穩產關鍵。記者從各地了解到,疫情下實行“封閉式管理”成為不少制造企業的首選。
地處無錫、蘇州交界的江蘇陽光紡織集團很多員工“跨市”通勤,此輪疫情發生以來,為有效防疫、穩定生產,集團300多位員工搬進公司宿舍“集中辦公”。
“員工不缺崗,是保證產量穩定的關鍵因素。”江蘇陽光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高青化介紹,企業一方面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加強核酸檢測、查驗健康碼等;另一方面做好對員工、尤其是“留宿”員工的服務保障工作,并發放伙食費、生活費等各類補貼。
在南京的埃斯頓自動化集團,為確保產量、推進有序生產,企業為生產人員安排臨時的廠內宿舍,便于封閉式管理,“公司還依托分布在不同地區的生產基地資源,實行多地生產,同時安排員工輪崗,甚至必要的時候調配生產工藝和生產質量人員加入到一線工作中。”埃斯頓總經辦經營管理部總監陳銀蘭說。
貨料,是企業防疫的一個重點。“為進一步防范進口物品疫情輸入風險,公司按照南京市進口貨物疫情防控要求,對進口物料做到定人、定位、定點管理。”陳銀蘭介紹,所有進口物料到貨后均要先在指定區域進行外包裝消殺工作,并由第三方進行物料核酸檢測,待報告出來后流通至生產線。
企業廠區“封閉式管理”中如何提升防疫效率、保障生產安全?盛虹石化產業集團數智化部總經理溫智惠發給記者一段視頻。記者看到,在盛虹斯爾邦石化EO事業部,安全工程師可以在“虹云”安全生產管理平臺的廠區三維地圖上,確認監火人員位置和行動軌跡,并填報一級動火作業的監護和完成情況,整個安全監管過程全部在線上完成。
“通過安全全流程管理線上化,使作業許可普及率提升25%、整改管理閉環率提升40%,保障企業疫情防控期間生產安全可控。”溫智惠說。
儲備原材尋找“替代”,避免供應鏈“斷裂”
“關鍵原材料儲備,也是保供保產的重要一環。”高青化告訴記者,陽光集團原料科與供應科已及時與相關供應商聯絡,采購羊毛、羊絨等原材料,儲備量可保障20至30天的正常生產運行。
產品造得出,還得發得出。“當前陽光所有產品貨物發運工作均在有序運轉中。”高青化介紹,企業在嚴格落實政府疫情防控要求的前提下,與物流公司深度對接,根據各地不同要求“因地制宜”保證貨物發運,“例如我們送往上海的貨,管控要求非常高,一般是在交界處,江蘇的司機和工作人員進行卸貨,之后由上海司機和工作人員裝貨、運輸。”
記者了解到,為確保供應鏈穩定,很多制造企業還第一時間啟動“備用計劃”。
陳銀蘭告訴記者,應對疫情帶來的供應干擾,埃斯頓已有“應急經驗”——首先是將供應鏈的區域選擇從過去的相對集中轉變為分散式和多元式;另外,對于疫區的供應商,企業正積極與其分享疫情之下生產保供的相關經驗與措施,幫助供應商解決物流運輸、生產調度等問題;同時,加強與供應商溝通“需求計劃”,提前部署生產計劃、提前備料、提前做庫存,積極應對疫情干擾。
疫情期間,如何更高效調動各方資源,保障經營流通穩定?這就需要讓供銷兩端更好地協同。
“我們努力讓產、供、銷集成得更緊密。”盛虹旗下斯爾邦石化生產部經理劉淼介紹,為解決行業企業間協同水平參差不齊問題,盛虹“虹云”工業互聯網平臺搭建連通供應商、生產者、分銷商、客戶的行業產業鏈協同平臺,在疫情防控期間促進物料不間斷流動,最大限度地減少庫存,顯著降低經營成本。
數字化提升,“智造”轉型確保有序生產
“科遠智慧防疫解決方案,利用信息化技術,通過安全管理、防疫申報、遠程辦公、電子印章、網上招采等在線模塊助力企業遠程辦公,確保防疫、工作兩不誤。”南京科遠總經理、高級工程師胡歙眉說,基于EmporworX工業互聯網平臺的研發應用,公司幫助不少制造業企業實現智慧化、少人化管理,解決疫情期間人工短缺及安全管理難題,確保企業穩定有序生產。
胡歙眉告訴記者,疫情期間,科遠智慧的南京濱江智能工廠部分人員因管控被居家隔離,但得益于該工廠采用的自動化產線、自動檢測設備以及iMIS智能制造信息管理系統,實現高度自主化生產調度、全過程管控追溯,減少因疫情帶來的不利影響,“隔離員工通過iMIS系統實現居家辦公,在家中即能完成生產計劃調度、生產工藝調整等工作內容,工廠生產絲毫沒有受到影響。”
數字化轉型,讓整個制造鏈條,從設計端到生產端再到銷售端,提升了效率。“此次疫情對制造業的數字化水平是一次考驗,更讓我們企業確信數字化建設是制造業轉型的關鍵環節,也是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溫智惠表示。
不僅制造企業,上游的軟件企業也感同身受。南京天洑軟件有限公司致力于工業軟件領域的CAE相關研發工作,作為產業鏈上游的設計類企業,天洑軟件不僅沒有停止對下游客戶持續提供服務,員工還從去年年初不到50人,擴充至現在近150名。
- 11-27· AI之下數字外貿迎來“智”變
- 12-15· 疫情防控新十條發布后 湖南消費市場煙火氣逐步回歸
- 10-10· 克服疫情影響保障重點物資運輸
- 6-9· 鐵路“粽”情之旅,寫滿責任與溫情
- 5-26· 疫情致浦東120萬斤西瓜滯銷?記者實地探訪
- 5-12· 疫情疊加旱情 山東春季農業生產干得怎么樣?
- 5-5· 疫情之下,智慧物流進入爆發階段
- 4-25· 疫情下的交通保障跑出“中國速度”
- 4-21· 疫情下生鮮電商訂單量暴增 頭部企業布局供應鏈建設
- 4-14· 疫情之下,義烏國際商貿城的變與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