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性猛交xxx,亚洲精品丝袜日韩,色哟哟亚洲精品,色爱精品视频一区

中國物流行業網 新聞中心
中國物流行業網 > 新聞中心 > 公路資訊 > 內容

主題論壇(三十三):長大隧道建設與運營管理關鍵技術(圖)

  來源:中國公路網   時間:2021-6-15 9:13

世界交通運輸工程技術論壇(WTC2021)注冊報名正在火熱進行中。想參會的行業伙伴請登錄世界交通運輸大會官網(www.wtc-conference.com),點擊“我要參會(2021)”按鈕注冊參會。


本期為您介紹大會主題論壇——長大隧道建設與運營管理關鍵技術LONG TUNNEL CONSTRUCTION AND OPERATION MANAGEMENT KEY TECHNOLOGY FORUM。更多詳情請關注大會公眾號后續報道。


其他信息請點擊下列鏈接跳轉:


大會正式通知


大會活動安排


會場交通線路圖


Q&A常見問題答疑(一)


Q&A常見問題答疑(二)


一  論壇召開背景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與交通強國戰略的推進,隧道及地下工程發展迎來了重要發展機遇與重大挑戰。為分析研究長大隧道建設科學問題與技術難題,支撐長大隧道運營管理,推動隧道科技創新體系與產業體系發展,在WTC2021設“長大隧道建設與運營管理關鍵技術”專題論壇,邀請相關院士、大師和專家學者,圍繞隧道工程建設、災害防治、裝備研制、運營管理等議題進行交流研討。


二  論壇時間地點


論壇時間:2021年6月17日 - 18日


三  論壇組織機構


主辦單位:中國公路學會、世界交通運輸大會執行委員會


承辦單位:長安大學、世界交通運輸大會隧道工程學部


協辦單位:中交第二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




四  論壇議程


論壇主席團:


顧金才 中國工程院院士


梁文灝 中國工程院院士


杜彥良 中國工程院院士


王復明 中國工程院院士


鄧銘江 中國工程院院士


陳湘生 中國工程院院士


李術才 中國工程院院士




論壇(一)


論壇時間:2021年6月17日09:00-12:00


論壇地點:西安國際會展中心會議樓三層303A會議室




主持人:陳建勛 長安大學教授,隧道工程學部主席




09:00 - 長安大學領導致辭




09:05 - 中交第二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領導致辭




主持人:蔣樹屏 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


陳建勛 長安大學教授,隧道工程學部主席




09:10 - 長大隧道巖爆機理模型試驗研究


顧金才 中國工程院院士




09:40 - 隧道與地下工程水災害防治技術的發展


王復明 中國工程院院士




10:10 -超特長隧洞集群TBM施工適應性及問題研究


鄧銘江 中國工程院院士




10:40 - 茶歇




主持人:歐陽效勇 中交第二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總工程師


王明年 西南交通大學教授,隧道工程學部聯合主席




10:50 - 中國超長隧道(洞)全斷面掘進機發展成就與展望


杜彥良 中國工程院院士




11:20 - 隧道建設決策中的數字緯度與意義


蔣樹屏 招商局重慶交通科研設計院有限公司 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




11:40 - 黃土隧道地基濕陷變形評價及處理新技術


李國良 中鐵第一勘察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 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




12:00 - 休會




論壇(二)


論壇時間:2021年6月17日14:00-17:40


論壇地點:西安國際會展中心會議樓二層202A會議室




主持人:袁大軍 北京交通大學教授,隧道工程學部聯合主席


馮守中 武漢廣益交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14:00 - 基于iS3系統的巖體隧道信息高精度實時采集、分析和服務


朱合華   同濟大學  教授




14:20 - 川藏鐵路長大隧道TBM技術的思考


洪開榮   中鐵隧道局集團有限公司    正高工/總工程師




14:40 - 西部長大隧道施工關鍵技術研究


歐陽效勇  中交第二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  正高工/副總經理




15:00 - 我國高鐵大斷面隧道智能建造研究進展


王明年   西南交通大學  教授/副院長




15:20 - 超特長隧洞TBM掘進及支護技術


譚忠盛   北京交通大學   教授/博導




15:40 - 茶歇




主持人:林志 重慶交通大學教授


李鵬飛 北京工業大學教授




15:50 - 隧道不良地質超前預報和災害治理


李術才 中國工程院院士




16:20 - 綠泥石片巖大跨度公路隧道大變形機理與防控方法研究


陳建勛  長安大學教授/院長




16:40 - 高速公路數字化隧道


翟軍   北京萬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正高工/董事長




17:00 - 公路隧道低碳安全照明的多維光環境理論及工程應用


馮守中   武漢廣益交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正高工/董事長




17:20 - 高水壓盾構隧道管片襯砌的接縫防水特性


晏啟祥    西南交通大學  教授/博導




17:40 - 休會




論壇(三)


論壇時間:2021年6月18日9:00-12:10


論壇地點:西安國際會展中心會議樓一層104B會議室




主持人:張慶松 山東大學教授,隧道工程學部聯合主席


梁波 重慶交通大學教授




09:00 - 既有隧道損傷與波紋鋼加固計算方法研究


丁文其   同濟大學   教授/博導




09:20 - 隧道智能建造與運營巡檢—機器人技術進展


李利平   山東大學   教授/副院長




09:40 - 瓦斯隧道分級方法及指標修正研究


林志   重慶交通大學   教授/博導




10:00 - 快速交通盾構隧道設計的幾個關鍵技術探討


張穩軍   天津大學   教授/博導




10:20 - 寒冷地區隧道中心排水溝水溫解析計算及合理埋置深度研究


羅彥斌   長安大學   教授/博導




10:40 - 茶歇




主持人:晏啟祥 西南交通大學教授


張穩軍 天津大學教授




10:50 - 隧道運營期結構病害精細探測與智能診斷研究進展及展望


劉斌   山東大學   教授/副院長




11:10 - 長大隧道抗減震研究新進展


禹海濤   同濟大學   教授/博導




11:30 - 富水黃土隧道災變防治關鍵技術研究


梁慶國   蘭州交通大學   教授/副院長




11:50 - 隧道防排水系統優化與可維護性初探


李鵬飛   北京工業大學    教授/博導




12:10 - 休會




論壇(四)


論壇時間:2021年6月18日14:00-17:50


論壇地點:西安國際會展中心會議樓一層104B會議室




主持人:丁文其 同濟大學教授,隧道工程學部聯合主席


許宏科 長安大學教授




14:00 - 隧道光環境信息感知與智慧照明展望


梁波   重慶交通大學   教授/院長




14:20 - 公路隧道運營安全品質工程技術


涂耘   招商局重慶交通科研設計院   正高工/分院院長




14:40 - 基于機器視覺的隧道結構病害快速檢測技術與裝備研發


劉學增    同濟大學    教授/博導




15:00 - 細水霧與排煙系統共同作用下地鐵車站火災煙氣蔓延規律研究


王亞瓊   長安大學    教授/院長




15:20 - 基于結構試驗的隧道結構韌性之初探


王劍宏    山東大學    教授/博導




15:40 - 茶歇




主持人:王劍宏 山東大學教授


羅彥斌 長安大學教授




15:50 - 公路隧道智慧安管體系研究與實踐


丁浩   招商局重慶交通科研設計院    教授/分院院長




16:10 - 鋼板-混凝土組合加固盾構隧道襯砌結構的受力機理和設計方法


柳獻   同濟大學    教授/博導




16:30 - 綠色隧道建造技術研究與應用


黃俊   蘇交科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正高工/分院院長




16:50 - 爆破與開挖瞬態卸荷雙重動力擾動下巖溶隧道突水災變機理


郭佳奇   河南理工大學   副教授/博導




17:10 - 隧道鑿巖臺車多源信息融合預報方法與智能建造應用展望


石少帥   山東大學  教授/博導




17:30 - 軟巖隧道初期支護結構穩定性控制技術


陳麗俊   長安大學   講師




17:50 - 休會


五  專家信息

顧金才,河北省盧龍縣人。1965年畢業于西安工程兵工程學院。現任總參工程兵科研三所研究員。長期從事防護工程與巖土工程加固技術及理論研究工作。主要成就和貢獻:對噴錨支護坑道抗爆性能主持進行了多次大規模的現場試驗,為國內首次提出噴錨支護坑道抗動載設計計算方法奠定了基礎。對噴錨支護坑道進行了大量的、系統的地質力學模型試驗研究,為噴錨支護技術在國防和民用工程中的推廣應用提供了重要依據。對預應力錨索加固機理與設計計算方法進行了深入系統地研究,為提高我國預錨加固技術的理論水平和設計水平做出了重要貢獻。為我軍創建了地質力學模型試驗室,研制了多臺性能優良的加載設備和材性試驗設備,解決了一系列模型試驗技術難題,為國防、人防工程及國家多個大型水電工程(如白山、二灘、小浪底、大朝山、李家峽)進行了地質力學模型試驗研究,為工程設計提供了重要依據。與地方大學聯合培養了一批碩士、博士研究生。

科研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三等獎3項;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3項;電力部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水電規劃設計總院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獲國家實用新型專利1項。在國內、國際學術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80余篇。1989年被評為河南省優秀科技工作者。1992年被批準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并享受政府特殊津貼。1998年獲總參“人梯獎”。2003年當選為十屆全國人大代表。

2001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杜彥良,中共黨員,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工程院院士,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大型工程結構狀態監測與安全控制專家。國家鐵路局和中國鐵路總公司科學技術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土木工程學會常務理事、京津冀協同發展河北省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交通組組長)、雄安新區發展建設河北省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先行開發組組長)、中國工程院土木、建筑與水利學部常委等。長期從事軌道交通領域智能監測與安全控制研究,率先將智能結構理論與方法融入鐵道工程安全保障技術領域,提出了“監測-評估-預警-修復”一體化的狀態監測與安全運維技術體系,圍繞國家高速鐵路、重載鐵路、高原高寒鐵路、既有線提速鐵路、城市智慧交通等重大工程建設,開展了大型鐵路橋梁、多年凍土路基、長大隧道及TBM施工裝備狀態監測、健康診斷與快速康復的理論研究、技術創新和應用推廣。帶領團隊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2項、一等獎1項、二等獎3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0項;獲國家教學成果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3項;鐵道部火車頭獎章、教育部優秀拔尖人才,國務院特殊津貼、國家杰出專業技術人才、何梁何利科學技術獎和國家教學名師等多項榮譽稱號。

王復明,河南沈丘縣人。1987年博士畢業于大連理工大學。1996年獲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現任重大基礎設施檢測修復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主任,地下基礎設施非開挖技術國際聯合研究中心主任,中國非開挖技術協會主席,全國政協委員。長期從事基礎工程設施安全維護理論與技術研究,在基礎工程滲漏涌水防治和隱蔽病害診治方面取得系統創新成果。他提出了構建土質堤壩柔性防滲體的新方法,建立了非水反應高聚物擴散理論,發明了堤壩及地下工程防滲堵涌高聚物注漿成套技術及裝備。他建立了層狀結構介電特性及力學特性反演理論,提出了基于無損檢測的高聚物精細注漿方法,開發了高速公路、高鐵無砟軌道及地下管道快速非開挖修復技術。研究成果廣泛應用于基礎工程防滲修復及應急搶險,解決了多項重大工程難題,倡導成立“工程醫院”科教融合開放共享平臺。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三等獎各1項,并獲國際非開挖學術研究獎和河南省科學技術杰出貢獻獎。

201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鄧銘江,干旱區水資源及水利工程專家,新疆庫爾勒人。1982年畢業于新疆農業大學,2007年獲河海大學博士學位,曾任新疆額河建管局、水利廳總工程師18年,現任新疆科協副主席,自治區政協農業和農村委員會副主任。長期堅守西北邊疆工程科技一線,是我國干旱半干旱地區水資源研究和水利工程領域的學科帶頭人。建立了干旱區水循環調控理論與工程技術體系,解決了沙漠長距離調水工程中的重大技術難題,創建了橫坎兒井地下水庫新技術,開展大尺度生態調度研究與創新實踐,長期致力于西部跨界河流研究與開發建設。共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4項、新疆科技進步特等獎、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創新獎等6項主要獎勵成果,還獲得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3項,出版專著7部,發表論文百余篇。

201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李術才,河北省淶水縣人,隧道與地下工程災害防控專家。1996年畢業于中科院武漢巖土力學研究所,獲博士學位。現任山東大學副校長,兼任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黨委副書記,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地下工程分會理事長,Tunnelling and Underground Space Technology主編。長期從事隧道與地下工程突水突泥等災害預報與治理研究工作。構建和創新了隧道施工不良地質超前預報理論與方法,揭示了突水突泥災害發生機理,研發了隧道巖石掘進機不良地質超前預報技術系統、以及地下工程高壓動水封堵關鍵技術。其成果廣泛應用于鐵路、公路和水利工程等領域,為隧道與地下工程災害防控做出了重要貢獻。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4項、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省部級一等獎5項,并榮獲全國創新爭先獎、光華工程科技獎和山東省科技最高獎。是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入選“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2019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蔣樹屏,重慶交科院研究員,工學博士,博導。從事公路隧道研究四十年,在圍巖非確定性動態、大跨隧道施工力學、特長隧道運營安全、環保型隧道結構、地下車站修建技術、地下道路立交技術、墨脫公路建設技術、港珠澳隧道防減災等方面取得創新成果。獲科技獎勵39項,其中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省部級特等獎與一等獎16項、二等獎17項;獲省部級優秀設計一等獎9項、國家銀獎1項;獲專利等知識產權12項。主編交通行業規范6部,參編3部。著作8部,論文186篇。獲何梁何利基金科技進步獎、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重慶市科技突出貢獻獎等榮譽。

朱合華,同濟大學特聘教授。曾任同濟大學土木工程學院院長、入選教育部長江特聘教授和國家973項目首席科學家。現任土木信息技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兼國際巖土工程聯盟數據標準化委員會主席、國際巖石力學學會中國小組副主席、中國土木工程學會隧道及地下工程分會副理事長等。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德國洪堡研究獎和卞學鐄國際學術貢獻獎等。

李國良,正高級工程師,鐵一院副總工程師,特殊復雜環境下長大隧道建造技術鐵路行業工程研發中心主任。先后主持設計了烏鞘嶺特長隧道、關角特長隧道、西秦嶺特長隧道、中天山特長隧道等,以及鄭西高鐵、蘭新高鐵、寶蘭高鐵、蘭渝鐵路、拉日鐵路等二十余條國家重點工程的隧道勘察設計和科研攻關,目前負責川藏鐵路昌都-林芝段、中國-尼泊爾、西寧-成都等西部高原地區特殊復雜環境鐵路隧道的設計研究工作。先后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省部科技進步特等獎3項、一等獎7項;獲茅以升科學技術獎、詹天佑成就獎、中國鐵建首席專家,人保部“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等稱號,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享受政府特貼,2016年被評為“全國勘察設計大師”。

洪開榮,博士,教授級高工,現任中鐵隧道局集團有限公司總工程師、盾構及掘進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土木工程學會隧道及地下工程分會副理事長及秘書長、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軟巖工程與深部災害控制分會副理事長、《隧道建設(中英文)》期刊主編。長期從事各類隧道工程施工技術研究與實踐,先后參與了國內十多條鐵路近百座隧道施工,承擔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863計劃”、“973計劃”等多項國家級科研課題。出版專著8部,發表論文40余篇,獲發明專利40余項,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河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中國鐵道學會科學技術特等獎、二等獎、三等獎各1項,華夏建設科學技術一等獎1項等多項科技進步獎。2015年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2016年評為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領軍人才、2012年全國勞動模范等多項榮譽稱號。還曾榮獲國家第七屆詹天佑青年獎、第九屆詹天佑成就獎、第十三屆詹天佑大獎。2007年起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歐陽效勇,中交二公局董事、副總經理、總工程師,博士學位,正高級工程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先后榮獲陜西省勞動模范、全國交通系統優秀科技工作者、交通部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一層次人選、全國交通運輸行業優秀科技人員,交通部交通青年科技英才、陜西省優秀青年企業家、首屆“中國交通建設”十大風云人物、中國工程建設優秀高級職業經理人、茅以升科學技術獎、中交股份三優人才等榮譽稱號。

王明年,教授,博士生導師,西南交通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副院長,四川省學術與技術帶頭人,四川省有突出貢獻的優秀專家,四川省作出突出貢獻的博士學位獲得者。主要研究方向為:隧道及地下工程智能化建造技術;隧道通風、防災及節能技術等。中國公路學會公路隧道工程分會、中國土木工程學會工程防火技術分會、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巖土工程信息技術與應用分會、中國建筑學會地下空間學術委員會常務理事,中國土木工程學會隧道及地下工程分會理事,隧道及地下工程運營安全與節能環保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鐵道學會橋隧委員會委員。《巖土力學》、《地下空間與工程學報》、《隧道建設》、《隧道與地下工程災害防治》等期刊編委。獲國家科技進步獎6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60余項。出版專著和教材13部。參編規范規程20余部。在國內外期刊及會議發表論文300余篇,其中SCI/EI檢索170余篇。獲專利及著作權30多項。

譚忠盛,北京交通大學教授,中國土木工程學會隧道及地下工程分會常務理事、副秘書長,主要從事復雜地質隧道修建關鍵技術、TBM隧道高效掘進與支護技術、地下大空間安全建造技術研究,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6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特等、一等及二等獎15項,發表論文80多篇,獲發明專利30余項。

陳建勛,長安大學公路學院院長,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萬人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交通運輸部交通科技英才,陜西省“三秦學者”創新團隊帶頭人,世界交通運輸大會(WTC)學部委員會隧道工程學部主席,中國公路學會工程地質和巖土分會副理事長,《隧道與地下工程災害防治》副主編。

長期致力于隧道及地下工程理論與應用基礎研究,主持承擔國家、省部級和重大工程關鍵技術研究項目57項,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1項、面上項目2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課題1項,國家西部交通建設科技項目3項。發表論文149篇,其中SCI收錄67篇,EI收錄78篇;主編出版專著教材5部,編制標準規范4部;授權國家發明專利31項、軟件著作權2項;獲得省部級科學技術特等獎2項、一等獎4項、二等獎3項、三等獎5項,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

丁文其,男,1969年11月生,江蘇省蘇州市人,同濟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地下建筑與工程系教授、博導、系主任。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上海高校優秀青年教師、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青年科技金獎獲得者。中國公路學會公路隧道分會副理事長、中國巖石力學工程學會錨固與注漿分會副主任、上海土木工程學會巖土力學與工程專委會主任等。長期從事隧道及地下建筑工程新型結構、非線性力學性態、計算理論、施工動態力學與變形穩定與災變分析、加固修復維護及安全災變控制、新型隧道及地下建筑工程技術研究。主持國家重大基金項目課題、重點研發計劃課題、863計劃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其他基金及重大工程課題近百項,開發軟件2套,申請專利30余項(已獲發明專利第一7項實用新型第一12項),發表論文300余篇;主編2部、參編20余部著作或規范標準;獲國家級、省部級教學、科技進步獎與榮譽四十余項。

翟軍,1963年生,工商管理碩士,正高級工程師。北京萬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創始人、董事長兼總經理。2019年入選中共中央組織部第四批國家“萬人計劃”和科技部創新人才推進計劃“科技創新創業人才”。

馮守中,教授級高工,國家“萬人計劃”領軍人才,安徽中益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國家交通運輸科普基地“道路綠色照明與安全防災新材料試驗室”主任,兼任中國土木工程學會隧道及地下工程分會副理事長、中國土木工程學會工程風險與保險研究分會副理事長。長期從事隧道及地下工程照明與防災技術研究、環保型巖土工程技術研究。曾獲國際隧道協會技術創新項目獎1項、中國土木工程詹天佑獎2項、中國專利優秀獎2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特等獎1項、一等獎1項、二等獎10項、三等獎5項;獲授權國家專利40余項;主編及參編行業、地方和學術團體標準16部,出版專著2部,發表論文80余篇。

晏啟祥,西南交通大學地下工程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先后主持和主研了國家和省部在內的科研課題60余項;獲國家級科技獎勵4項、省部級科技獎勵5項;獲授權國家專利40多項,其中發明專利20項;在國內國際期刊上發表論文200余篇,其中,SCI和EI論文100余篇,出版專著4部。兼任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理事、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水下隧道工程技術分會常務理事、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四川省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土木工程學會軌道交通分會理事、中國土木工程學會工程風險與保險研究分會理事等學術職務。

李利平,山東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杰青,國家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第十六屆中國青年科技獎獲得者。現任山東大學齊魯交通學院常務副院長、山東大學齊河新材料與智能裝備研究院院長。兼任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巖石工程設計方法分會副理事長、青委會和中國水利學會化學灌漿分會副主任委員。

主要從事隧道及地下工程重大災害預警與控制研究工作。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第1完成人獲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二等獎1項、發明一等獎1項;以第一及通訊作者發表SCI/EI論文70余篇,1篇論文入選“中國百篇最具影響優秀國內學術論文”,2篇論文入選ESI高被引及熱點論文;授權美國專利2項、PCT4項,中國發明專利39項,主編工法2項、參編標準6項。遴選為世界交通運輸大會(WTC)隧道工程學部隧道施工與災害控制學科主席。

梁波,博士、巴渝學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重慶交通大學研究生院院長。兼任重慶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土木工程學會隧道及地下工程分會常務理事,中國公路學會隧道工程分會常務理事,中國公路學會標準特聘專家,重慶市應急管理專家組成員。獲交通部新世紀十百千第一層次人選、重慶市英才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重慶市學術技術帶頭人、甘肅省跨世紀學術技術帶頭人等多項榮譽稱號。主持完成包括國家自然基金等50余項國家和省部項目,10余項成果獲包括一等獎在內的省部級科技獎勵。在國內外主要刊物發表論文180余篇,主編出版著作教材6部,獲國際及中國授權發明專利10余項。

林志,工學博士,重慶交通大學教授/研究員。中國公路學會、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土木工程學會等多個分會理事。主要從事隧道與地下工程建設安全風險、結構病害檢測評估與處治、運營安全風險防控等方面的科研開發、設計咨詢、標準編寫和專業教學。獲交通運輸部青年科技英才、重慶市杰青等榮譽稱號。承擔50余項科研項目,其中國家級項目5項;獲科技獎勵10余項,其中省部級特等級和一等獎5項;國家專利10余項;撰寫論文100余篇、著作10部,承擔9部標準編寫工作,包括公路隧道設計、施工、養護、抗震、瓦斯、巖溶等行業標準。主要研究方向:。撰寫的“未來城市地下交通及物流系統”獲評中國科協2018年重大科學問題和工程技術難題60項之一。

張穩軍,天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公路學報(EI檢索)副主編。獲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3項、日本文部科學省青年科學家、天津市首批“用三年時間引進千名以上高層次人才”、天津市“131人才”。ITA WG2委員、WTC水下隧道設計與施工學科主席、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水下隧道工程技術分會常務理事、中國土木工程學會隧道及地下工程分會建設管理與青年工作論壇和隧道生命周期管理與防災減災論壇學術委員會副主任、AASCCS理事、中國土木工程學會隧道及地下工程分會理事、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巖土工程信息技術與應用分會理事、中國公路學會隧道分會理事、天津市危大工程專家、深圳市土木建筑學會軌道交通專委會委員、《地下空間與工程學報》和《隧道建設》期刊編委。

羅彥斌,長安大學教授、博導,教育部青年長江學者、陜西省杰出青年基金項目、陜西省高校青年杰出人才、中國公路隧道優秀工程師、第十二屆中國公路青年科技獎獲得者,兼任中國公路學會隧道工程分會、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地下工程分會理事等職務。長期致力于西部復雜環境公路隧道工程建設與養護基礎理論和應用研究,主持并參與國家、省部級和重大工程關鍵技術研究項目30余項,發表學術論文63篇,授權發明專利25項,獲得省部級獎勵10余項。

劉斌,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泰山學者青年專家,擔任山東大學巖土與結構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數據科學研究院副院長,《隧道與地下工程災害防治》執行主編,《Bulletin of Engineering Geology and the Environment》、《Journal of Applied Geophysics》國際知名期刊編委。兼任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巖溶勘察與基礎工程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地球物理學會淺地表地球物理專委會副主任、智慧管網專委會副主任。主要從事隧道超前地質預報、TBM掘進信息化與智能地下工程等方面的科研工作。主持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青項目、重點項目、面上項目等10余項國家/省部級科研項目,作為骨干參與973、863等多項國家級項目。成果在陜西引漢濟渭工程、云南高黎貢山隧道等多分工程中成功應用,成效顯著。

禹海濤,同濟大學教授、博導,國家優青。長期從事地下結構抗震基礎理論與應用研究,在非一致多臺陣試驗原理、多尺度耦合方法、強震差動控制技術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績,成果納入行業標準3項,成功應用于超級工程港珠澳大橋沉管隧道、深中通道、大連灣海底隧道、國家電網特高壓GIL輸電綜合管廊、上海越江長大盾構隧道等20余項重大工程,解決了抗減震設計難題。入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美國巖石力學學會未來領袖計劃(2021)、第十屆上海青年科技英才(2020)、上海市青年科技啟明星(2017)。在CMAME、IJNME、IJNAMG、TUST、SDEE、BEE、ASCE、ASTM等國際期刊發表SCI論文58篇,ESI高被引5篇,總被引1500余次,H指數21。獲省部級特等獎1項、一等獎6項。擔任國際土力學及巖土工程學會TC305技術委員會委員、美國巖石力學學會地下儲能與利用技術委員會委員兼監測與風險小組組長、世界交通運輸大會(WTC)隧道工程學部技術委員會聯合主席、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水下隧道工程技術分會理事、中國地震學會基礎設施防震減災青年委員會委員。受聘美國普渡大學、比利時根特大學等世界名校博士學位論文答辯委員會委員。

李鵬飛,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交通隧道與城市地下工程設計理論及穩定性控制技術等方面的教學與研究工作,是中國鐵道學會橋隧委員會、標準化(隧道)專業技術委員會委員,中國土木工程學會隧道及地下工程分會等4個學會的理事。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項)、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2項)、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子課題、中國鐵路總公司(原鐵道部)重大研究課題子課題(2項)和20余項企事業單位委托課題等項目,已在Tunnelling and Underground Space Technology、Computersand Geotechnics、Engineering、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A、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中國公路學報和巖土工程學報等期刊上發表SCI、EI論文70余篇,授權發明專利40余項,出版專著1部,授權軟件著作權10項,先后獲得教育部、山西省、北京市、中國鐵道學會和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中國公路學會等省部級科技獎勵近10項。先后獲得教育部、山西省、北京市、中國鐵道學會和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中國公路學會等省部級科技獎勵近10項。

涂耘,現任招商局重慶交通科研設計院有限公司智慧城市與數字工程院院長,研究員,中國公路百名優秀工程師,從事隧道的科研、檢測、設計等業務。先后主持了交通部課題《公路隧道豎井送排式通風照明技術研究及控制系統開發》;西部課題《秦嶺終南山公路隧道綜合技術研究》、西部課題《高速公路運營節能技術綜合應用研究及示范》、《廈門東通道海底隧道通風系統及防災技術研究》、《青島膠州灣海底隧道通風技術及防災救援系統研究》等30多項省部級項科研項目,主持和參加了大量隧道方面的檢測工作和設計工作,曾獲省部級一等獎等各級獎項20多項。主持了交通部行業標準《公路隧道通風設計細則》、《公路隧道通風設計細則》,參與了《公路隧道消防規范》和《公路隧道設計規范 第二冊 交通工程與附屬設施》等國家及行業標準的編制。

王亞瓊,長安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繼續教育學院院長,公路大型結構物教育部工程中心副主任,美國弗吉尼亞理工大學訪問學者。中國公路學會隧道與地下工程分會理事,中國交通教育研究會理事,西安市交通工程學會常務理事,中國交通教育研究會公路教育分會常務理事,建筑科學與工程學報編委。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課題、縱橫向課題30余項,研究成果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2項,中國公路學會獎6項。發表論文70余篇,SCI、EI收錄40篇,出版著作2部,參編隧道施工技術規范、隧道通風設計細則、隧道照明設計細則,申請國家發明、實用新型專利30余項。研究代表性成果:隧道組合、節能型通風理論計算方法與技術、公路隧道運營環境改善與安全保障技術、復雜環境隧道施工安全與防災減災技術。

丁浩,博士,研究員,長期從事公路和道路隧道的科研與設計等工作。現任招商局重慶交通科研設計院有限公司隧道院院長、公路隧道建設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主任、隧道建設與養護技術交通行業重點實驗室主任。主持十余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課題、國基面上項目、國家創新能力建設專項、交通部重大科技項目與重慶市技術創新與應用重點項目等高層次科技項目。主、參編《公路隧道設計規范》、《公路隧道施工技術規范》、《公路隧道運營安全風險評估技術規范》和《地下水封洞庫結構設計規范》等行業規范。獲全國交通行業高層次人才、重慶市科技創新領軍人才、交通部青年科技英才等省部級人才榮譽與重慶市、教育部、中國公路學會等科技與設計獎三十余項。

黃俊,博士,正高級工程師,蘇交科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城市建設與軌道交通設計院副院長、江蘇省地下空間學會常務副理事長、自然資源部城市地下空間探測評價工程技術創新中心副主任、江蘇省水下隧道綠色智慧技術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中國公路隧道優秀工程師、全國公路優秀科技工作者、江蘇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江蘇省雙創人才、江蘇省“六大人才高峰”資助、江蘇省十二五建設科技工作先進個人、南京市中青年拔尖人才培養對象。發表論文50余篇;獲省部級獎13項;主編完成地方標準2部,工程建設指南4部;獲發明專利10項、實用新型專利10項、軟件著作權3項、省部級工法1項;出版專著3部。

梁慶國,男,甘肅臨洮人,工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蘭州交通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副院長。國際工程地質與環境協會(IAEG)會員,中國土木工程學會隧道及地下工程分會理事,甘肅省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理事,《華東交通大學學報》編委,《隧道與地下工程災害防治》青年編委。主要從事工程地質與巖土體力學、隧道與地下工程方面的教學與科研工作。發表學術論文100余篇,出版專(譯)著、教材7部,先后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項。獲省部級以上獎勵6項。先后榮獲甘肅省高等學校青年教師成才獎、蘭州交通大學“優秀共產黨員”、“優秀研究生指導教師”和“優秀班主任”等榮譽稱號。

劉學增,博士,同濟大學土木信息技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上海地下基礎設施安全檢測與養護裝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級高工,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隧道監測、檢測以及隧道加固技術研究,先后主持國家及省部級課題多項,獲省部級獎勵10多項,發表學術論文100多篇,出版《公路隧道襯砌開裂損傷機理與加固補強方法》等專著5部,主編行業標準《公路隧道長期監測技術規范》以及《公路隧道檢測車》、《在役公路隧道長期監測技術指南》等團體標準多項,參編《公路隧道加固技術規范》《城市軌道交通隧道養護技術規范》等行業標準5部。先后獲上海市領軍人才、上海市優秀技術帶頭人。

王劍宏,山東大學特聘教授, 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盾構隧道與地下工程、設施監測診斷、預測運維、性能評估、養護管理以及抗震分析等研究。主持和參與國家級大型科研課題十余項及中央研究所的技術開發項目數十項;以第一作者發表學術論文40余篇,參與編寫隧道技術論文集5部,專業論著 2部以及日本規范3部。兼任早稻田大學客座研究員,中日盾構隧道交流會執委副/主編,監測診斷技術研究委員會(SIP-RAIMS)委員,日本國土交通省[未來河川設施建設運營委員會]委員,WTC技術委員會聯合主席,日本土木學會隧道工學委員會執行委員,國際全壽命周期工程學會會員,中國市政工程協會團體標準委員會委員,是SIE、TWS、TUST、ES、ICE等國際期刊及JSCE,JSIDR雜志資深審稿人。

柳獻,同濟大學土木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水下隧道工程技術分會常務理事,中國土木工程學會軌道交通分會理事,中國公路學會隧道工程分會理事。長期從事隧道及地下建筑結構領域的教學與研究工作,在隧道及地下工程結構全生命設計理論與維護技術方面有較深入的研究,在盾構隧道襯砌結構的破壞機制和加固機理方面做出了創新性的學術貢獻。主持承擔國家、省部級和重大工程關鍵技術研究項目50余項,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5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課題1 項。迄今在國內外重要刊物和學術會議上發表論文230余篇,其中SCI收錄論文50余篇;合編專著2部;參編標準或規范8部。獲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二等獎6項和三等獎5 項等。

郭佳奇,博士,副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注冊土木工程師。河南理工大學隧道與地下工程災害防控研究所負責人,中國市政工程協會綜合管廊建設及地下空間利用專委會常務理事,世界交通運輸大會“復雜地質隧道災害致災機理與防治新技術”技術委員會主席,長期從事隧道與地下工程方面的教學和研究工作。參與或主持973課題、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等的研究;近年來發表學術論文70余篇,授權國際、國內發明專利12項,獲批軟件著作權5項;出版學術專著3部,參編國家等標準3項;獲得省部級科技進步一/二等獎5項。

石少帥,中共黨員,工學博士(后),教授(破格),博士生導師。入選泰山學者青年專家,中國科協“青年托舉人才計劃”,山東大學“未來學者青年計劃”等。現任山東大學齊魯交通學院院長助理,兼任世界交通運輸大會(WTC)“隧道地質超前預報技術委員會“聯合主席。主要從事隧道及地下工程智能地質預報與災害防控方面的教學和研究工作。主持國家、省部級課題及重大工程委托項目20余項。獲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7項、二等獎8項,發表SCI/EI論文90余篇,授權美國發明專利2項、中國發明專利90余項、軟件著作權20余項,合作出版專著6部,參編省部級和行業標準10余項,獲批省部級工法6項。

陳麗俊,長安大學公路學院講師,從事隧道工程教學與科研工作,負責陳建勛教授團隊軟巖隧道方向課題研究,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1項,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面上項目、青年項目各1項,發表科技論文23篇,SCI收錄14篇,EI收錄17篇,獲授權發明專利24項,獲省部級科學技術特等獎1項、一等獎1項。

免責聲明:本網所有內容均轉載自其它網絡媒體,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并不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本網,本網將在第一時間刪除!
焦點資訊
推薦資訊
Copyright © 2012-2025 cn56.net.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物流行業網 版權所有
主站蜘蛛池模板: 福州市| 清水河县| 长武县| 龙泉市| 道真| 彭阳县| 襄樊市| 南充市| 隆子县| 汝阳县| 伊春市| 子长县| 蚌埠市| 天津市| 沈丘县| 外汇| 太康县| 深州市| 漳平市| 沙雅县| 通州市| 十堰市| 彝良县| 安西县| 稷山县| 通河县| 石台县| 乐都县| 积石山| 天水市| 河东区| 同仁县| 从化市| 渑池县| 石楼县| 普安县| 苏州市| 兴义市| 石林| 广宁县| 淮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