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遞柜使用博弈:低價快遞“最后一公里”困局難解
豐巢快遞柜超時收費事件,不斷發酵。
《中國經營報》記者了解到,公眾對于豐巢快遞柜事件一個關鍵爭議點在于,明明應該送貨上門的快遞,憑什么放在快遞柜?用戶和快遞員之間的交易,快遞柜憑什么橫叉一腳?更讓不少公眾不解的是,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很多快遞都不送貨上門了。
記者調查發現,由于目前國內快遞整體價格低廉,比如在部分電商平臺,不僅9塊9可以包郵,甚至5塊9都可以包郵,快遞每單均價也在迅速下滑。與此同時,近年來國內人工費用不斷上漲。對快遞公司而言,增長的人工成本與迅速拉低的每單利潤,已經形成尖銳矛盾。
業內人士則分析,快遞柜、驛站之所以興起,除了方便上班族之外,更在于目前快遞市場需要這種高效的方式,來攤平每一件快遞的配送成本。而快遞的低廉價格,又與近年來,電商下沉市場逐步被開拓,大量低價件涌入市場,息息相關。
然而,一方面是大量低價件讓快遞行業利潤迅速壓縮,讓每件快遞都送貨上門顯得“奢侈”;另外一方面,是公眾對于快遞送貨上門的巨大需求。如何在低價與服務之間尋找平衡,已經成為整個行業關注的焦點。
人力成本“悖論”
記者調查發現,目前快遞員不派送上門現象愈演愈烈的背后,是快遞公司給快遞員每單派送費斷崖式下滑。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每一件都送貨上門的同城配送,配送員每單的收入,已經遠遠高于普通快遞員。
張明是一家勞務公司負責人,他所在的公司,負責幫助美團、餓了么等即時配送物流招募騎手。他向記者表示,在北京,每送一單美團外賣,外賣小哥可以賺8元;每送一單餓了么,可以賺7到10元;500單以下每單7元,500單開始,每單價格開始上漲到8元;后續派單越多,單價也會相應上漲。
“我每天可以配送四十幾單外賣,派單量在外賣員中算中等。我們區域的單王,每天甚至可以七八十單。”來自北京的外賣小哥向記者介紹。
來自廣州的外賣小哥李華向記者表示,他每單賺6.5~7元,每天配送35~40單。
與外賣小哥收入相對應的是,在廣州,每單外賣,根據距離遠近,消費者一般會付出一定運費,5元起步,但是部分外賣店家會給消費者運費補助。
與同城配送高單價相反的是,快遞行業配送則盛行“薄利多銷”。
來自廣州的快遞員李磊告訴記者,目前他所在公司每派送一單,收入不到一元,一般放快遞柜還要0.3元到0.45元不等的費用。但是為了多派件,節省時間,大家還是會將快遞放到快遞柜或者驛站。李磊表示,每天通過這樣的方式,派送400多件。
“快遞員現在靠派件根本賺不了太多錢,主要靠收件提成。所以他們也愿意把東西放快遞柜節省出來時間收件。”張明向記者透露。
另外,張明分析,不少快遞員投遞柜子之前甚至不愿意給消費者打電話同意,也是因為高昂的時間成本和電話費成本。“快遞員每派送一單就賺幾毛錢,公司也不給報電話費,他每單都確認同意要花多少時間和電話費?”張明如是分析。
除此之外,記者聯系到一位快遞公司的基層管理人員。他告訴記者,現在招快遞員十分艱難,勞動力市場風向完全轉變。以前可以對快遞員施行相關獎懲手段,現在很難。“現在如果我們對快遞員做什么懲罰,快遞員很可能直接就不干了,我們再去找人也很難。”該管理人員表示。
上述說法也得到張明的證實,“我們已經不愿意幫快遞公司招人了,因為比如我們幫助他們招100個人,常常一兩個月就流失80個,按照合同我們也賺不到錢”。另外,張明還向記者透露,目前在外賣和快遞員之間,一般都是年紀偏大的選擇做快遞員。因為收入差距,年輕力壯的小伙子多選擇即時配送行業,傳統快遞員流失嚴重。
低價低質“惡性循環”
每單給快遞員派送費較低,快遞員不配送上門,似乎成為快遞行業某種常態。然而,這一切背后,快遞價格戰和低價包郵件的大行其道,讓快遞行業曾經的生態被迫改變。
經常網購小商品的消費者嘉嘉告訴記者,現在網購小商品特別劃算,不僅9塊9可以包郵,甚至5塊9就能包郵。記者也從多個平臺發現,低價包郵件已經成為常態。比如售價12元重量達到5斤的土豆,全國包郵。
事實上,近年來,下沉市場,低價市場已經成為各家電商發力的重點市場。拼多多之后,阿里也推出針對相關市場的App淘寶特價版。近期,連京東商城也推出App京喜,發力下沉市場。
隨著相關市場被開拓,大量低價電商件涌入市場,快遞每單均價不斷被拉低。
浙商證券2020年5月研報顯示,2020年第一季度,韻達平均單價為2.72元,同比下降21.15%;申通平均單價為3.16元,同比下降9.14%;圓通平均單價為2.71元,同比下降19.14%;順豐平均單價約為18.5元。
2020年4月,全國小商品集散地浙江義烏,部分快遞甚至喊出“每單0.8元,義烏發全國”的口號,快遞價格戰進一步加劇。
據行業媒體報道,2013年6月,義烏快遞的單均價為6元左右。此后,每年以0.6~0.8元的價格下跌。2016年,義烏天天快遞的價格已經壓縮到2.3~2.8元。2018年,圓通快遞的價格已經進入2.3~2.5元時代。2019年,義烏快遞業迎來了史上最嚴重的一次價格戰,快遞單價平均價格一度被壓到了1.9元。
安信證券研報則顯示,義烏快遞單價的大幅走低從2018年開始,同比降幅達29%。2019年義烏快遞平均單價進一步走低,同比下降20%。
隨著快遞價格戰和低價快遞件涌入,快遞員每單派送收入也斷崖式下滑。
“幾年前每單派送費有兩塊錢賺,現在每單派送費連一塊都不到。”深圳一線快遞員王明向記者表示。王明表示,原來每單派送費兩元的時候,他也是送貨上門的。但是現在,他只有大量派單,才能維持收入,用快遞柜大量派件也是當下無奈選擇。
分層機制亟待探索
低價電商件大量涌入、快遞價格戰、快遞員派件收入降低、公眾抱怨快遞服務質量下降,不經用戶同意直接扔快遞柜……快遞行業種種問題,全部集中在最后配送環節大爆發。
上述快遞公司管理人員甚至認為,現在讓大家去快遞柜取件,實際上是消費者和快遞公司各退一步,一方面快遞公司節約派件成本;另外一方面消費者自己取件,雖然要自己拿上樓,但是享受低價。“中國快遞的費用幾乎是全世界最便宜的了,現在人力成本增長這么厲害,只能這樣了。”上述快遞公司管理人員如是分析。
記者了解到,除了外賣,目前依然送貨上門的快遞有京東、順豐等。京東一般是滿99包郵,不滿99需要5元運費,或者購買京東168元每年的會員享受包郵;順豐平均單價則為18.5元,遠高于市面上部分平均單價不足3元的快遞。
中國物流學會常務理事徐勇認為,運用快遞柜實際上是快遞末端一種高效的配送方式,但是也需建立分層機制,區分什么快遞可以直接放快遞柜,什么快遞不應該直接放快遞柜,讓消費者自主選擇。
實際上,記者也在部分社交媒體上發現,不少消費者網購重貨或者大件快遞,未經同意直接被快遞員投進快遞柜。另外,也有消費者表示,自己網購較為貴重商品,也被快遞員直接放進快遞柜。這些直接觸發了消費者的不滿。此次豐巢快遞柜宣布超過12小時收費,更是讓這種不滿發酵成憤怒。
“應該在電商端或者以其他形式建立分級機制,不同商品選擇不同服務,送快遞柜是一種價格,不送快遞柜是另外的價格,通過價格杠桿調節,兼顧效率和服務。”徐勇如是分析。
同時,徐勇還認為,目前電商賣家包郵形式,可以嘗試改成商品價格和快遞價格分開。因為目前電商直接包郵,一般都會選擇價格最低的快遞,這樣消費者對于快遞實際上沒有什么選擇權。給消費者自主選擇快遞品牌的權利,也能間接促使快遞公司改善服務。
本文已標注來源和出處,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 3-31· 驛站效率翻倍!良田快遞出庫儀實測:1秒1件、0漏掃、免云存儲
- 1-27· 快遞業迎來年貨寄遞高峰
- 11-18· 我國快遞年業務量首次突破1500億件
- 11-14· 快遞業務迎高峰 智能科技推動物流業“加速跑”
- 10-28· 快遞業務旺季啟動,單日業務量再創歷史新高
- 10-21· “快遞下鄉”十年 鄉鎮快遞網點覆蓋率達98%
- 10-10· 快遞業務收入9個月超萬億元
- 7-29· 二季度快遞服務全程時限縮短至53小時
- 7-8· 快遞業新發展模式,開拓行業增長新空間
- 3-18· 青?爝f進村覆蓋率達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