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三角沒有區域網?
? 長三角沒有區域網
?長三角作為國內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代表之一,零擔區域網卻逐漸消亡,只剩下全網和三方+專線組合的零擔玩家,區域內市場已被瓜分完畢。
長三角區域網的迷茫?
(1)區域網消亡?「得華東者得天下」,此言能一直在物流圈內流傳,從事實上看也并不過分。長三角地區經濟發展迅速,生產制造業密集,交通便利,城市化水平高,消費水平也高,為物流行業創造了非常優越的生存環境。環境優越并不代表著物流企業的日子過得就滋潤,特別是有雄心抱負的企業,不經意間,門外多了許多競爭對手,并且有些看似并不是對手的人也在搶走自己的蛋糕。?長三角的蛋糕太大了,大家都在搶,我們發現在搶的過程中,有一類企業好像消失了,那就是區域網企業。
(2)典型代表的隕落與轉型?隨著大達物流的停止運營,長三角市場上已經沒有完全做區域內業務的網絡零擔企業了。大達物流在2012年起網,專注于長三角,曾風華一時,但后續體量沒有持續提升,沒有做到足夠的規模效益,成本太高,導致虧錢經營,最終不得不在上半年選擇停運。?與此同時,還有龍邦快運的銷聲匿跡,龍邦將資金押注到大票網,一時間資金鏈斷裂,快運也隨之癱瘓。除此之外的大恩物聯是長三角的大票網絡,由于大票價低,成本不劃算也走向了轉型。?本土的其他區域網企業如蘇通、速通、中驊、豐通、鐵中等也都在發展過程中,受長三角區域網的限制,進行了業務多元化,沒有只抱著長三角這塊市場等待衰亡。這里人們產生了疑問,長三角這么大的市場,為什么就容不下一家區域網企業呢?
被全網撬走的區域市場
直觀上分析為什么長三角區域網難以成長,從很大程度上看,是全網企業都聚集在了這里,搶走了區域網的市場貨源。所有的全網企業都將長三角作為重要的產糧區,是業績的保障,因此全網企業基本上都將總部遷至了上海,外來的和尚開始將長三角視為大本營。?單從網絡覆蓋情況看,長三角是全網企業重點覆蓋區域,網點總數基本都保持在1000以上,甚至高達4000,深度下沉,遠超本土區域網的網點覆蓋能力。全網企業以規模成本、業務體系、服務品質、經營模式等優勢打擊本土競爭對手,在長三角形成了很強的吸貨能力,區域內外貨源一體化運營,撬走了原有區域網的貨源渠道。但全網快運的競爭只是表象,長三角沒有單純的區域網有著更底層的因素影響。
長三角為何沒有區域網
長三角城市經濟過度發達,低維的區域網模式已不適應區域經濟需求,貨源基本被全網和短途整車承接。
均衡發展弱化了單一中心?
傳統意義上的長三角不包含安徽的8個城市,僅指江、浙、滬三地的18市。地區總面積約21萬平方公里,僅相當于1個湖南省的大小,卻匯聚了1.6億常駐人口,在2018年創造了超過18萬億元的GDP產值,是當之無愧的全國最發達的城市經濟圈。其中,2018年江、浙、滬三地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之和更是超過了7萬億元,如此龐大規模的消費市場卻沒有成為本地零擔區域網企業發展的紅利,反而限制了區域網的生存與發展。
從長三角18個地市的經濟產值可明顯看出,各地市的經濟水平非常高,遠超河南、湖北等中西部多數城市,并且具有相對的階梯性均衡。這就說明各地的產出和消費能力都非常強,形成了多中心的小城市圈,弱化了核心城市的下沉輻射范圍和能力,與中西部省份有極大的區別。?各地市的消費需求規模大,部分可以達到整車直發的規模效益,因此單純的區域網的生存空間被抑制。這個以全國2%的土地面積,聚集了全國11%的人口,創造了全國20%的GDP產值的大都市圈,已經超越了區域網生存發展所需的環境級別,并隨著經濟的繼續發展可能會逐步壓縮區域網的生存空間。
賴以生存的批發市場貨源變化
在傳統的區域網貨源結構中,批發市場一直是其主要的貨源渠道,但在長三角地區,這一情況發生了改變。長三角地區城市經濟發達,生產制造業繁榮,批發市場已不是區域網最佳的貨源渠道。制造業直客、批發市場、電商客戶成為區域網的三大貨源渠道,渠道更加多元化,批發市場的地位下降,熟客經濟受到了限制,區域網的傳統優勢消失,開始與全網零擔企業產生直接的競爭。
同時長三角地區的批發市場又以長途省外貨源占比高,區域內周轉的貨量占比相對較小,與中西部省份的批發市場貨源流向有較大差異,基本形成以三方+專線為主的玩家結構。由于貨源流向的不同,在區域網的運作模式上也與中西部區域網產生了差異。?例如寧波中通作為長三角原有的區域網的代表之一,其收貨模式主要是將分布在各地市的貨源收攏集中至分撥中心,通過專線發往省外,其貨源多為大票。與典型的區域網代表河南宇鑫、遼寧遼西的中心下沉式貨源流向完全相反,貨源結構有較大差異,已脫離了零擔區域網的貨在區域內周轉的范疇。
喪失建立壁壘性優勢先機?
縱觀網絡零擔的發展歷程,大規模崛起時間段開始于2010年前后。此時,全網企業已開始進行全國擴張,華東的長三角被視為網絡覆蓋的戰略要地,進行了深度的布局。彼時,長三角的多數區域網企業才剛剛起步,在經營模式、網絡覆蓋、業務體系、服務質量、運營效率、成本結構等多個方面還沒有建立高壁壘性優勢,只能與全網企業平行發展,速度上已經落后。
同時區域網企業在模式上并沒有獨特的創新,基本上是以與全網類似的模式抵抗全網的競爭。在沒有資本的助力、成本沒能壓低的情況下,價格也很難拉到低位,也就無法吸引足夠多的貨量支撐其建立規模化成本優勢。由于運作的高成本的限制,目前區域網的單公斤價格仍保持在5-7毛,相比全網的折扣用戶沒有絕對的優勢。在河南、東北等地采用的按件收費,單公斤價格低至2-3毛的模式,在長三角地區沒有充足的貨量支撐,已被完全摒棄。
競爭對手更多元化
由于受經濟和制造業更發達的因素影響,在長三角零擔區域網玩家的競爭對手相比其他地區更加多元化。主要的競爭對手不再是單純的區域網同行,更是包含了區域短線、城配、落地配、短途整車、全網快運、快遞等一大批玩家。
除了全網快運的直接競爭外,由于長三角地域面積小的原因,部分出貨量大的廠家,直接采用整車運輸,甚至自養車輛,成本更低。短途的直接采用城配,更便捷、更高效。還存在一部分夫妻老婆經營的區域短線,其服務質量還可接受,成本卻足夠低,也有一定的競爭力。?同時長三角電商的發達,區域網20公斤左右的小票零擔部分被拆分成快遞,有義烏等價格洼地的存在,被快遞搶走業務也是自然現象。又或者直接入倉,由落地配負責調撥。總之,在長三角地區,貨都在朝著最優的路徑走,更符合市場經濟規律。
長三角區域網的警示
受多種因素影響,長三角似乎已經不適合單純的零擔區域網的生存了,也為全國其他省區的玩家提供了警示,建立成本壁壘,尋找增量市場已是重中之重。
經濟水平決定區域網的興衰?
分析長三角區域網興衰的影響因素,可以明確看出,經濟發展水平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從根本上決定了區域網零擔的走勢。所謂的人口與消費經濟紅利也只是在一定階段能夠養活和促進區域網的生存發展。當地區經濟達到一定的水平,人口與消費經濟規模進一步擴張,特別是形成多中心城市圈,原有核心城市的下沉輻射能力減弱,區域零擔市場現有的貨源結構、運作體系都將被打破,會呈現出更多元的物流組織形式接替區域網完成物流動作。?以長三角區域網的歷史為鑒,未來全國經濟發展水平更上一層樓,中西部、東北地區經濟達到或超越目前長三角的層次,區域網的優勢會消失,單純的區域網也可能將不復存在。
增量市場決定業務模式的持久性
長三角的情況也側面為當前區域網發展繁榮地區的玩家發出了警示,在做業務或運作體系規模擴張之前,一定要確定當地的目標市場是否長期存在一個增量市場。?從當前的情況看,長三角已不是區域網的增量市場,批發市場渠道已被弱化,形成了廠家直發、電商渠道、批發市場等共存的多元化渠道,已不適合單純的區域網在此起網。而河南、東北等地在較長一段時間內仍是增量市場,但目前企業的運作體系并不支撐其大規模貨量的激增,需要通過投入自動化分揀工具,提高分撥效率,延長運作能力彈性區間,降低邊際運作成本,進一步增強價格競爭能力。
建立先發優勢和成本壁壘?
從目前長三角整體的物流形勢看,快遞、快運已發展的相當成熟,競爭也是十分激烈,特別是快遞行業,給整個物流行業上了一課,一票快遞價格可以低至2元。價格戰在此處打的最熱鬧,義烏價格洼地形成的背后是快遞企業以極低的成本建立的高行業壁壘圈。?這也提醒著河南、東北等地的區域網玩家在目前仍有本土先發優勢的前提下,需要建立自身的成本壁壘,不但要比全網快運低,也要比同行低,這樣才能在后續發展中持續擁有先發優勢。同時業務渠道的多元化也日趨重要,不能單抱批發市場的大腿,模式也需適應市場的變化。?目前針對長三角區域網的生存與發展狀況,各家言論觀點迥異,上述文章僅為運聯研究院一家之言,歡迎留言發表您的觀點與看法。
本文已標注來源和出處,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
- 5-6· 長三角鐵路客流繼續保持高位運行 5月3日預計發送旅客390萬人次
- 1-20· 長三角首列高鐵快運專列成功開行
- 12-26· 長三角擬試點航空物流安檢互認
- 11-14· 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建設進程如何?低空經濟串聯產業協同發展
- 9-19· 長三角鐵路積極應對臺風“貝碧嘉”
- 9-12· “沒有不能造的橋”——“中國現代橋梁之父”茅以升
- 8-22· 前7月長三角外貿創新高 高端制造業競爭力顯著提升
- 7-11· 長三角地區科技并購動能強勁 賦能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
- 7-8· 長三角中歐班列跑出“鋼鐵絲路”加速度
- 7-1· 長三角高鐵環線邁出區域一體化發展的重要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