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綠島"建設試點,是江蘇省2020年在全國的一項重大創新。所謂"綠島",就是指按照"集約建設,共享治污"的理念,建設可供多個市場主體共享的環保公共基礎設施。那么,我們徐州都有哪些"綠島"項目,它們給徐州生態環境帶來哪些改變?系列報道《用"綠島"串起生態產業鏈》,帶我們一起去尋找答案,這里我們走進集中噴涂中心"綠島"項目。在睢寧縣凌城鎮,投資2000萬元興建的江蘇南都噴涂有限公司生產繁忙有序,掛件區、吹灰區、晾曬區、噴涂區全密封作業,生產線安裝催化燃燒等深度治理設施,服務周邊近200家小家具企業。綠島模式注重發揮市場機制在環境保護中的作用,推動了綠色產業的發展。江蘇廢氣綠島模式單位
夯實責任 規范運行,通過大數據平臺監管+線下監督的方式強化監管,通過政策宣貫、使用指導、簽訂協議書等方式規范和明確集中凈化系統的資產歸屬、使用要求、責任風險劃分等,進一步壓實餐飲商戶排污主體責任,強化設備設施的規范化運行和維護,形成government監管多元共治的油煙治理運維體系和長效治理管控模式。 截至目前,在高新區綜合執法局以及餐飲商戶、小區業主的通力配合下,系統已平穩運行100余天,各項運行指標滿足設計要求,系統及設備運行穩定,滿足使用要求和油煙綜合治理指標要求。江蘇廢氣綠島模式單位綠島模式倡導城市建設的可持續性和生態友好型發展。
“綠島”補助資金主要用于支持中小企業共建或依托產業園區(集中區)及治污能力強的企業建設集中式的污染治理設施,圍繞餐飲、汽修、小五金加工等行業建設公共煙道、公共涂裝操作間、集中加工點等設施,以及解決農戶畜禽糞便集中處理、養殖戶尾水達標凈化難題。污染防治攻堅戰“夏季攻勢”是我省貫徹生態文明思想的生動實踐,是推進綠色湖南,建設彰顯湖南生態文明之美的特色品牌,凝聚了各級各部門推進生態環境突出問題治理的工作合力。
革新建設模式,綠島模式打造“全方面式”再生體系,創新模式,降本增效并舉。重點聚焦印刷園區小微企業集聚、企業活性炭處置成本高等突出問題,開創性地將活性炭吸附設施提升為小微園區公共基礎設施,采取government層面監督指導、第三方集中建設運維的工作模式,開展小微園區活性炭治理設施改造提升工作。通過統一設計、采購、更換和維護,企業設施改造投入從單獨建設方式的平均6.5萬元降低至目前集約建設方式的3.9萬元,下降幅度達40%。在綠島模式下,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并重,實現了雙贏的局面。
據統計,江蘇首批“綠島”項目,在幫助市場主體減少污染治理設施投資約132億元的同時,還將提高中小企業危廢收集能力約2000噸/年,減排化學需氧量約13000噸/年、顆粒物約3400噸/年、揮發性有機物約2500噸/年。“綠島”項目注重市場化治污,強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但在實際落地過程中,市場化作用被削弱。部門間標準不一、政策打架等問題也導致部分“綠島”項目管理存在失序風險,有待進一步破題。此外,部分“綠島”項目管理標準亟待統一。以危廢品收集儲存處置為例,有企業負責人反映,“綠島”政策雖有利于降低治污成本,促進安全生產,但由于公司污染物分類集中管理不符合一些部門規定,經常收到罰單,屢屢登上失信企業名單。綠島模式致力于城市規劃和建設要遵循生態多樣性和良好生態格局。江蘇廢氣綠島模式單位
綠島模式強調城市綠色出行和公共交通的重要性。江蘇廢氣綠島模式單位
“綠島”是指按照“集約建設、共享治污”理念,由government投資或government組織多元投資,配套建有可供多個市場主體共享的環保公共基礎設施,從而實現污染物統一收集、集中治理、穩定達標排放,降低中小微市場主體治污成本。2020年2月,江蘇將共享經濟理念融入環保治污領域,引導市場主體建設共享型環保設施——“綠島”項目,成為全國頭一個在全省范圍內探索“集約建設、共享治污”模式的省份。到目前為止,全省已篩選確定187個“綠島”項目,有力促進了企業達標排放,也讓中小微市場主體騰出更多精力謀發展。江蘇廢氣綠島模式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