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化研究院研究員欒志強認為區域性的活性炭集中再生模式是近年來發展較快的涉VOCs“綠島”模式,但并不意味著自身無痛點。活性炭回收的來源控制不好的話,再生后的品質非常低,不可能再重復利用,給企業造成巨大負擔。如果回收的是已經吸附酸性氣體的活性炭,還會對企業的設備造成腐蝕。因此,不同來源的活性炭,再生條件不一樣,采用的再生設備也不一樣。另外,由于這類型“綠島”規劃較多,規模較大,也面臨“無炭可收”的窘境。綠島模式鼓勵城市增加綠色景觀和植被覆蓋。山東資源化綠島模式單位
推行設施運行智慧化管理。建立以廢治廢”固廢產業數字化平臺,實施全過程智治。為構建活性炭更換過程感知系統,每套活性炭吸附裝置均安裝了單獨的電表、壓差計、溫度儀、濕度器等監控設備,用于觀測并記錄設施運行狀況。建立活性炭全過程智治監管平臺,健全活性炭設施管理、活性炭設施改造、活性炭更換、廢活性炭處置的數字化全業務體系。可實時預警活性炭吸附飽和度狀態,并與浙江省固體廢物監管信息系統數據比對分析,掌握廢活性炭的產生和處置情況。上海低碳循環綠島模式效應綠島模式致力于城市規劃和建設能夠提高環境可持續性。
兩年來,無錫市生態環境局依托無錫市工業廢物安全處置公司、錦繡江南環境發展有限公司等大型危廢處置企業,試點打造5個小微企業危廢收集處置“綠島”。目前,這些“綠島”已經服務5300余家小量產廢企業,其中2700家為新近納入監管范圍。“生態環境治理在‘十三五’期間取得很大進展,大企業排污減排基本都到位。但是,隨著社會發展,人們對‘藍天碧水獲得感’的要求越來越高,所以監管部門將眼光放在之前顧及不多的中小微企業。”南京大學環境規劃設計研究院總裁助理蘆昱認為,“如果成批成群的中小微企業,將污染物通過‘綠島’集中處理、達標排放,那么生態環境管理部門通過監管‘綠島’,即可達到監管這些企業的目的,在監管力量有限的情況下能極大提高監管的可行性。”
目前,北侖區government已出資130萬元為28個小微園區編制“打捆環評”,近千家企業納入簡化審批范圍。針對4個新建小微園區開展打捆環評,112家企業通過8本打包環評即可完成審批,環評編制數量和環評報告內容大幅簡化。全省頭一個主體項目環評與輻射項目環評的“多評合一”項目和全市頭一個陸域工程環評和入海排口備案同步審批項目均在北侖完成審批。抱團治污,治污成本減少一半以上。北侖區投資14.7億元,按照“全省先進”標準建設表面處理中心園區,形成10家專業表面處理企業集群。綠島模式強調城市規劃和建設要使城市與自然景觀和生態系統相融合。
“綠島”到底是什么呢?簡單說,就是可以共享的環保公共基礎設施。這幾年,咱們國家的環境治理力度大家有目共睹,較大程度上小小企業都在為環保達標而努力。不過,部分中小微企業也遇到了些難處,面對成本較高的治污項目,他們的設備、人員、技術都遠遠不夠,很可能陷入“治污可能要賠錢,不治可能要停產”的兩難境地。咋辦?如果有這樣一個地方,可以把廢氣、廢水等污染物統一收集、集中治理、達標排放,不就可以較大程度上降低中小微企業和餐飲門店的治污成本了。這就是“綠島”項目。綠島模式鼓勵城市建設要充分利用自然資源,保護生態環境。山東資源化綠島模式單位
綠島模式鼓勵城市建設綠色生態屋頂和地下水收集系統。山東資源化綠島模式單位
據統計,江蘇首批106個“綠島”項目總投資82.87億元,可惠及3.18萬家中小企業等小微市場主體。其中,工業“綠島”項目80個、農業“綠島”項目14個、服務業“綠島”項目12個。“如果單獨建設和運維污染處理設施的話,成本很高,企業承擔不了。可如果污染物排放不達標,生態環境部門管控又不允許。怎么找到一個雙贏的點呢?‘綠島’政策集約建設治污設施,將治理成本分攤下來,讓治污成本較大程度上降低。”江蘇省生態環境廳主要負責人曾向記者透露推出“綠島”政策的初衷。山東資源化綠島模式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