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而,作為解決廣大中小企業降低治污成本的方案,“綠島”應運而生。“綠島”其實是一個通俗形象的稱呼,在國家層面,它的名字叫做——污染集中控制治理。主要指由government或組織多元投資,配套建設共享共用的環保公共基礎設施,實施污染物統一收集,集中治理,穩定達標排放的集中點。“綠島”根據服務產業和功能,劃分為不同類型。工業“綠島”,例如區域性活性炭集中再生、溶劑集中回收處置、集中噴涂中心等。農業“綠島”,例如畜禽養殖糞污處理等。還有服務業“綠島”,例如餐飲油煙集中治理等。綠島模式注重培育綠色文化,提高了全社會的生態文明素養。大氣污染防治綠島模式設計
VOCs“綠島”共享噴涂中心對生產過程中產生的VOCs廢氣進行了源頭減排、過程嚴控和末端處理,除使用對人體無害、不污染環境的水性油漆外,還通過管道對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氣進行全密閉集中收集,末端采用國內先進的四級干式過濾+沸石轉輪濃縮+CO催化氧化處理工藝,每年可減少VOCs排放量120噸,較大程度上降低了環境污染和健康危害。為實時掌握煙氣排放濃度,中心安裝了1套VOCs在線監測系統,可以對有機廢氣進行在線監測,同時安裝了1套脈沖式除塵器,確保煙塵污染物達標排放。甘肅綠島模式裝置安裝在綠島模式的引導下,我們的城市正在邁向更加綠色、更加美好的未來。
農業“綠島”如常州市金壇區指前鎮水產智能化養殖尾水凈化處置項目,采用三級凈化工藝,水產養殖戶的尾水可通過管道或生態排水溝渠導入凈化區統一處理,處理后的養殖尾水還能循環使用,有效解決了320余家水產養殖戶、總面積達4500畝的尾水凈化問題,養殖尾水固體懸浮物、總氮和總磷去除率分別達95%、80%和80%,出水水質可達地表水三類標準以上。據估算,以1萬畝、水深1米為例,每年可削減氨氮2.04噸、CODcr(化學需氧量)134噸、總氮19.25噸、總磷1.89噸。
據統計,江蘇首批“綠島”項目,在幫助市場主體減少污染治理設施投資約132億元的同時,還將提高中小企業危廢收集能力約2000噸/年,減排化學需氧量約13000噸/年、顆粒物約3400噸/年、揮發性有機物約2500噸/年。“綠島”項目注重市場化治污,強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但在實際落地過程中,市場化作用被削弱。部門間標準不一、政策打架等問題也導致部分“綠島”項目管理存在失序風險,有待進一步破題。此外,部分“綠島”項目管理標準亟待統一。以危廢品收集儲存處置為例,有企業負責人反映,“綠島”政策雖有利于降低治污成本,促進安全生產,但由于公司污染物分類集中管理不符合一些部門規定,經常收到罰單,屢屢登上失信企業名單。在綠島模式的指導下,我們加強了對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和研究。
革新建設模式,綠島模式打造“全方面式”再生體系,創新模式,降本增效并舉。重點聚焦印刷園區小微企業集聚、企業活性炭處置成本高等突出問題,開創性地將活性炭吸附設施提升為小微園區公共基礎設施,采取government層面監督指導、第三方集中建設運維的工作模式,開展小微園區活性炭治理設施改造提升工作。通過統一設計、采購、更換和維護,企業設施改造投入從單獨建設方式的平均6.5萬元降低至目前集約建設方式的3.9萬元,下降幅度達40%。綠島模式注重跨領域、跨部門的協同合作,共同推進綠色發展事業。甘肅綠島模式裝置安裝
在綠島模式下,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并重,實現了雙贏的局面。大氣污染防治綠島模式設計
據介紹,江蘇省是全國頭一個在全省范圍內推廣“綠島”的省份,這一舉動也徹底打響了“綠島”品牌,形成了相對完整的政策體系,積極地引導市場實體去建設共享型的環保設施,在各地市涌現一批先進典型經驗。江蘇省生態環境廳大氣環境處副處長陳善莉介紹,經過三年來的建設,截至目前,江蘇省已建成154個綠島項目,惠及中小微市場主體超過3萬家,推動了“一升一減一降”,即排放達標率上升、污染負荷削減、突發環境事件發生概率降低。大氣污染防治綠島模式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