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10月成立人民公社,全縣建立賓居、牛井、大營、平川4個人民公社、56個管理區、857個生產隊。牛井公社(牛井街):牛井、彩鳳、金句、河旬、大新、太和、力角、大會、新坪、自和、羅官、張家莊、魚棚13個管理區。賓居公社(賓居街):龍口、楊官營、清河、龍泉、龍邑、前所、蹇官營、周官、州城、楊保、大羅、海稍、土官、賓居14個管理區。大營公社(大營街):大營、莉村、排營、沙址、江股、瓦溪、煉洞、上滄、挖色、大城、小城、海印、甸頭13個管理區。平川公社(平川街):平川、古底、李子園、盤谷、羅九、西山、鐘英、趙卡拉、唐古地、朱拉烏、新田、來鳳、東升、底么16個管理區。
1958年11月1日,中共大理地委文件通知,賓川、祥云、彌渡三縣并建祥云縣(大縣),賓川縣建制撤銷(1960年9月13日國務院全體會議第103次會議通過)。1959年3月祥云縣組織“八一公社”到賓川建“八一農場”,前所公社在白蕩坪建“前進農場”。彌渡各公社在烏稍建“大躍進農場”。同年8月,原屬賓川大營公社的挖色、大城、小城、海印4個管理區(一說為挖色、大城、小城、海印、康廊),面積7.67平方千米,劃歸大理縣。1960年10月,國營太和農場改名為國營太和華僑農場。
1961年1月,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委員會文件通知撤銷祥云大縣,恢復賓川縣建制(1962年3月27日國務院全體會議第115次會議決定)。公社規模作了調整,賓居公社分為賓居、喬甸兩公社;牛井公社分為牛井、力角兩公社;平川公社分為平川、古底兩公社;大營公社不變。7個公社下設56個管理區。同年10月,將7個公社調整為28個農村人民公社,3個城鎮人民公社,并增設平川、古底兩個區公所。
1963年5月,設7區82個公社,1個鎮。喬旬區:轄石碑、楊保、大羅、河邊、海稍5個公社。賓居區:轄龍口、毗村、楊官、石馬、清河、龍泉、賓居、烏龍壩、山崗、龍邑、蹇街、老趙、周官、白莊、前所、州城16個公社。牛井區:轄金句、白塔、牛井、彩鳳、江干、羅官、仁和、新坪、龜山、管崗、大新、太和、東四、大尖峰、沙址、煉洞、甸頭、河繞18個公社。力角區:轄周能、力角、海良、大會、張家、自和、米湯7個公社。大營區:轄莉村、排營、瓦溪、大營、上滄、小銀句、白蕩坪、江股、關李9個公社。平川區:轄李子園、帽角山、馬花、羅九、康寧、平川、石巖、禾頭、盤谷、底么、朱苦拉、鐘英、皮廠、唐古地、趙卡拉、芝麻登、西山17個公社。古底區:轄古底、東升、得的么、大廠、碧雞、箐門口、拉烏、新興、來鳳、新田10個公社。牛井鎮:轄3個居民委員會。
1964年7月1日,開展第二次人口普查,全縣有32 671戶,164 286人。1964年,祥云縣雄魯么公社(鄉),面積0.89平方千米,劃歸賓川。全縣共7區1鎮83個公社。1966年9月,撤銷7區1鎮83個公社,設喬旬、賓居、蹇街、牛井、牛東(后稱東鳳又改太和)、煉洞、大營、力角、平川、鐘英、古底、拉烏12個農村公社,1個牛井城鎮公社。是月,按照“文革優。破舊立新”的要求,全縣公社、大隊都改為“革命化”的新名稱,直至1972年才恢復原名稱。
1967年2月,賓川縣由人民武裝部和駐軍實行軍管。1968年10月23日,縣革命委員會成立。1970年3月1日,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云南生產建設兵團獨立三團,轄一營(原太和農場)、二營(原賓居農場),1個直屬連。1977年5月,撤銷牛井城鎮公社并入牛井公社。1979年9月又成立牛井鎮人民政府(級別與12個公社同),大隊、生產隊也有變更。至1983年,大隊增為93個,生產隊1268個。1979年6月18日,省革委會批準,撤銷牛井勞改農場,于原址建彩鳳華僑農場,接收安置越南歸僑。
1982年7月1日,第三次人口普查,全縣共47520戶,270282人。1984年1月,農村體制改革,撤銷12個公社、1個牛井鎮人民政府,以原公社區劃為基礎,將牛井公社與牛井鎮人民政府合并,改為11個區公所、1個牛井鎮人民政府,75個鄉,3個鄉級鎮,6個辦事處,644個村民委員會,1 269個生產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