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底,晉寧縣按原1鎮3鄉建立4個區:第一區為晉城近郊,駐地晉城;新街片為二區,駐地新街;河泊片為三區,駐河泊所;段七片為四區,駐段七。同年5月,將四區的六街片劃出建立第五區,人民政府駐地六街。1950年5月晉寧縣調整為3個區,第四、五兩區合并為三區,駐地段七;原二、三區合并為第二區,駐地新街;第一區不變。1950年1~6月,昆陽縣建1鎮7區人民政府。即:中和鎮(駐縣城)、中寶區(駐南村)、寶山區(駐上方新街)、仁德區(駐二街)、河西區(先駐大河街,后遷下方古城)、海口區(駐中興街)、內甸區(駐椿樹營)、九渡區(駐夕陽街)。1950年6月至1951年3月,昆陽縣中寶、寶山、中和鎮合并,改稱中和區,區政府駐縣城;仁德、河西兩區合并改稱仁河區,區政府駐二街;內甸與九渡合并稱內九區,區政府駐椿樹營;?趨^不變。1951年4月,昆陽縣中和、仁河、海口、內九4個區順序改為第一、二、三、四區,區公所駐地未變。
1952年,晉寧、昆陽兩縣,在區下設鄉人民政府(習稱小鄉),昆陽建立49個小鄉,晉寧建立31個小鄉。1953年7月1日,全國第一次人口普查。兩縣總戶數為30816戶,121025人。1953年10月,昆陽縣第四區的賈姑鄉9平方千米劃歸易門縣;將四區的夕古牙、法毫兩個鄉共21平方千米劃歸峨山縣。1953年12月由澄江縣劃出南山、化樂、河澗、大西4個鄉,共64平方千米入晉寧縣。1954年,由昆陽縣劃出白魚、里仁、和平、中平、青哨5個小鄉175.7平方千米入昆明。1月,昆陽縣第三區(海口片)15個鄉劃歸昆明市第十區,第四區(內九區)改為第三區。7月,晉寧縣第二區(今新街鄉)劃并第一區,駐地晉城;將第一區所屬的化樂、大河3個鄉(一說為石碑~河澗鄉)劃歸第三區改為第二區,駐地段七。
1955年峨山縣將第二區的上保安、下保安、田心、田房、雷響田及馬鞍村共5.5平方千米劃入昆陽縣。1956年1月,由呈貢縣劃出安江、富有、化城、中衛、白云、馬金鋪、大營、橫沖、海晏9個鄉141平方千米入晉寧縣。1956年將后河村17.1平方千米劃歸玉溪縣。1956年1月由呈貢劃來的9個鄉歸晉寧成立第三區;至此,晉寧縣共3個區。1956年6月,晉寧縣撤銷原3個區的建制,將區屬下的31個小鄉合并為8個大鄉1個鎮。即:上蒜、六街、新街、小海、小寨、大河、化樂、石碑鄉和晉城鎮。1957年8月12日,昆陽縣撤銷3個區及所屬27個小鄉(當時有22個小鄉的夕陽地區劃歸峨山縣)合并為9個大鄉1個鎮,即:二街、甸頭、古城、南村、興田、興旺、昌韓、寶峰、雙河鄉和城關鎮。1957年12月26日將昆陽縣的木鮮鄉劃歸易門縣;同時將楊柳河、夕陽、保安3個鄉,共89.8平方千米由昆陽劃歸峨山縣。1958年1月,江川縣劃出關嶺、干海、新寨3個鄉入晉寧縣。
1958年7月,呈貢縣的龍街、洛羊、七甸、吳家營、馬金鋪5個區(公社)及其下屬的45個小鄉共340.15平方千米,69878人,并入晉寧縣。1958年9月將19個大鄉(不包括原呈貢縣部分)合并成4個公社:上蒜公社(1958年后先后改稱小寨、晉城3社)包括上蒜、六街兩個鄉及小寨鄉的部分;紅旗公社包括化樂、大河、石碑、小海、新街、小寨(大部分)6個大鄉和晉城鎮;東方紅公社(后改南村、昆陽公社)包括南村、興旺、興田、寶峰、雙河、昌韓6個大鄉和城關鎮;衛星公社(后改古城、二街公社)包括二街、甸頭、古城3個大鄉。全縣4個公社下轄44個管理區。1959~1960年4月,將4個公社劃為8個:上蒜公社劃分為上蒜、六街兩個公社;晉城公社劃分為晉城、新街兩個公社;昆陽公社劃分為昆陽、寶峰兩公社;雙河、古城兩個公社不變。
1960年2月8日,晉寧縣由玉溪專區劃歸昆明市管轄。1960年4月,公社又由8個合并為5個,六街并入上蒜,新街并入晉城,寶峰并入昆陽,其余不變。1961年2月3日,易門縣將木蚱鄉(44.9平方千米),峨山縣將保安、夕陽、打黑、白馬龍4個管理區共89.8平方千米劃回晉寧縣。1961年4月將5個公社分為11個,即:二街公社分為二街、古城兩個公社;昆陽與寶峰分開;上蒜與六街分開;晉城分為晉城、新街、化樂3個公社;夕陽地區從峨山縣劃回新建夕陽公社;雙河公社不變。
1961年5月,呈貢從晉寧縣劃出,設昆明市呈貢縣。1964年7月1日第二次人口普查工作,全縣共有36005戶,145001人。1964年10月6日及1966年,先后將時屬雙河公社的老鸛箐、法寨兩個村共34.2平方千米劃入玉溪市。1965年,由昆陽公社劃出城關大隊建立昆陽鎮。至此,全縣共轄1鎮11鄉132個大隊。1967年3月,全縣11個公社和1個鎮先后成立公社、鎮革命委員會。1980年12月,撤銷革命委員會,恢復管委會,下轄133個大隊、812個生產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