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城鎮位于晉寧縣東北部。面積219.81平方千米,人口5.6萬人(2006年)。轄城北、城南2個居委會,北門、西門、南門、東門、草村、小海、永和、柴河、天城門、新莊、小寨、石碑、五里、富有、廣濟、白沙、雨孜霧、化樂、關嶺、火石坡、八家、南山、鹽井、十里24個行政村。鎮政府駐莊趫路,距縣城20千米,距市區42千米。大河自南而北流經境內。昆(明)(打)洛、晉(城)元(陽)公路過境。風景名勝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盤龍寺,古跡有塘子口元置陽城堡萬戶府遺址、晉代寧州刺使李毅之女李秀修的娘娘廟。
[沿革]戰國為滇國都邑。西漢為益州郡治,蜀漢屬建寧郡。西晉仍屬益州郡并為郡治,永嘉二年更名晉寧郡,屬寧州,為寧州和晉寧郡治所。隋屬昆州,唐置晉寧縣,南詔設晉寧州,屬拓東節度。宋(大理國)設陽城堡部,屬鄯闡節度。元初置陽城堡萬戶府,后改晉寧州,屬中慶路,明、清屬 云南府。1840年,晉寧州下設4鄉,晉城為州前鄉,下轄5鋪26村。清末,廢鄉改區,稱第一區。1913年廢區改為鄉,稱晉益鄉,1927年改晉益鄉為第一區,1935年復為晉益鄉,1945年改為鎮,1947年改晉益鎮為建寧鎮,1949年復為晉益鎮,下轄19個保。1950年1月,人民政府建立,晉城為第一區,轄10個行政村,1956年廢區置大鄉,晉寧分為1鎮3鄉,晉城為鎮。1958年晉寧、昆陽、呈貢三縣合并,使用晉寧縣名,縣政府遷駐昆陽,此地設紅旗公社。同年12月改稱晉城公社。1983年6月,改稱晉城鎮,1984年改為晉城區,1988年1月又改為晉城鎮。1997年,面積96.8平方千米,人口3.8萬,轄雨孜霧、白沙、富有、廣濟、草村、小海、永和、柴河、天城門、東門、西門、南門、北門、小寨、新莊、五里、石碑17個行政村和城南、城北2個居委會。2006年撤銷化樂鄉并入晉城鎮。
[郵編]650605 [2008年代碼]530122102:~001城北居委會 ~002城南居委會 ~201北門村 ~202西門村 ~203南門村 ~204東門村 ~205草村村 ~206小海村 ~207永和村 ~208柴河村 ~209天城門村 ~210新莊村 ~211小寨村 ~212石碑村 ~213五里村 ~214富有村 ~215廣濟村 ~216白沙村 ~217雨孜霧村 ~218化樂村 ~219關嶺村 ~220火石坡村 ~221八家村 ~222南山村 ~223鹽井村 ~224十里村 [2006年代碼]530122103:~001城北居委會 ~002城南居委會 ~201北門村 ~202西門村 ~203南門村 ~204東門村 ~205草村村 ~206小海村 ~207永和村 ~208柴河村 ~209天城門村 ~210新莊村 ~211小寨村 ~212石碑村 ~213五里村 ~214富有村 ~215廣濟村 ~216白沙村 ~217雨孜霧村 ~218化樂村 ~219關嶺村 ~220火石坡村 ~221八家村 ~222南山村 ~223鹽井村 ~224十里村
附:原化樂鄉位于晉寧縣東部,距縣城33千米。歷史上曾分屬澄江、江川、晉寧3縣。據《河陽縣志》載:漢屬俞元縣,南詔時屬河陽郡,元屬澄江,明、清沿用,民國屬澄江縣撫綏鄉外五保;南部屬江川縣翠峰鄉;北部屬晉寧縣學士鄉。1950年后分別屬澄江縣第二區化樂鄉,江川縣關嶺鄉,晉寧縣第一區十里鄉。1953年澄江部分、1958年江川部分先后劃歸晉寧縣第一區。1958年4月屬晉寧縣紅旗公社,1961年建立化樂鄉公社,1983年6月改為化樂鄉,1984年改為區,1987年又改為鄉(中國政區大典:1988年復置鄉)。1997年,面積123.1平方千米,人口1.3萬,轄化樂、十里、南山、鹽井、八家、火石坡、關嶺7個行政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