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嵊州市轄街道。位于市境中東部,城區東北部,四明山西麓。東靠黃澤鎮,南與三江街道相接,西瀕剡溪,與剡湖街道相鄰,北連仙巖鎮、下王鎮。轄1個居民區、18個行政村。
【沿革】黃澤江治理前經浦口村東側流過,注入剡溪。小溪與主流匯合通稱“浦”,因地處黃澤江匯入剡溪之口,故名浦口。1400多年前,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就有對浦口“浦里有六里,有五百家,并夾浦居,列門向水,甚有良田”的記載。到了晚清時期,隨著商業的興隆,浦口是一個繁華熱鬧的農村貿易集散地,逢雙日為市。宋、元置浦口驛,明革驛設市,清設鎮,民國24年(1935)置鎮。
1949年稱青溪鄉。1950年分設浦口、棠溪鄉。1956年浦口、棠溪、四維、挹青和禹溪鄉的屠家埠合并為浦口鄉。1958年為城東公社浦口、上林管理區。1961年分別建立浦口、四明公社。1970年四明并入浦口公社,次年仍分開。1983年改浦口鄉、四明鄉。1986浦口撤鄉改為浦口鎮。1992年5月四明鄉并入浦口鎮,面積68.65平方千米,轄35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281個村民小組,10064戶32602人,其中非農人口751人。鎮政府駐浦口鎮文化路2號。(另一數據10102戶32605人)
1996年,面積67平方千米,人口3萬人,轄浦口、呂謝湖、屠家埠、四聯、故江、下新建、上新建、招村、多仁、茹家村、無底井、湛頭、沈家坎、坂田、下林、蔣家埠、棠頭溪、黃家地塔、官俞、吳家樓下、蔣家弄、四村、上江、珠漠塢、建山、趙家巖、俞山腳、甘坑庵、珠溪、東坂莊、板坑、杜潭、大屋、上林、上屋35個行政村。1999年末轄35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人口32758人,面積68.65平方千米。2000年末人口32895人。
2001年12月撤銷浦口鎮,以原浦口鎮行政區域設置浦口街道。2005年末,面積68.65平方千米,人口3.29萬人,轄浦口1個居民區和浦口、黃家地塔、蔣家弄、吳家樓下、呂謝湖、上新建、下新建、杜潭、甘坑庵、東坂莊、俞山腳、故江、蔣家埠、下林、棠頭溪、多仁、無底丼、上屋、上林、板坑、建山、屠家埠、官俞、茹家、沈家坎、招村、上江、珠溪塢、趙家巖、湛頭、坂田、四聯、大屋、珠溪、四村35個行政村。辦事處駐地文化路2號。
2007年,浦口街道由原來35個行政村調整為18個行政村。1.故江村:由原故江、呂謝湖2個村合并組成。共700戶、1890人,面積6.24平方千米,村委會駐原故江村。2.沈茹新村:由原茹家、沈家坎2個村合并組成。共343戶1079人,面積1.27平方千米,村委會駐原沈家坎村。3.蔣林頭村:由原蔣家埠、湛頭、下林3個村合并組成。共942戶2582人,面積3.97平方千米,村委會駐原蔣家埠村。4.東江村:由原吳家樓下、官俞、蔣家弄3個村合并組成。共417戶1125人,面積1.48平方千米,村委會駐原官俞村。5.浦東村:由原坂田、無底井2個村合并組成。共415戶1138人,面積1.4平方千米,村委會駐原無底井村。6.浦南村:由原黃家地、四村2個村合并組成。共378戶1048人,面積2.26平方千米,村委會駐原四村。7.新建村:由原上新建、下新建2個村合并組成。共587戶1726人,面積3.33平方千米,村委會駐原下新建村。8.五蓮村:由原招村、四聯2個村合并組成。共720戶2075人,面積5.98平方千米,村委會駐原招村。9.四明村:由原上林、板坑、建山3個村合并組成。共687戶2031人,面積5.45平方千米,村委會駐原上林村。10.東聯村:由原上屋、杜潭、甘坑庵3個村合并組成。共468戶1472人,面積5.79平方千米,村委會駐原上屋村。11.珠溪村:由原珠溪、珠溪塢、趙家巖3個村合并組成。共1022戶2704人,面積7.29平方千米,村委會駐原珠溪村。12.東俞村:由原東坂莊、俞山腳2個村合并組成。共527戶1489人,面積4.26平方千米,村委會駐原東坂莊村。13.浦口、屠家埠、棠頭溪、多仁、大屋、上江等六個行政村其規模和村名保持不變。
【郵編】312451【2011年代碼及城鄉分類】330683004:~001 111浦口居委會 ~201 111浦口村 ~204 122屠家埠村 ~205 112棠頭溪村 ~213 112多仁村 ~226 220大屋村 ~228 220上江村 ~236 220故江村 ~237 111沈茹新村 ~238 112浦南村 ~239 112浦東村 ~240 220五蓮村 ~241 220新建村 ~242 220蔣林頭村 ~243 220東江村 ~244 220四明村 ~245 220東聯村 ~246 220東俞村 ~247 220珠溪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