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嵊州市轄鎮(zhèn)。位于市境西南部,距市區(qū)12千米。東北與鹿山街道、三江街道為鄰,東南與新昌縣交界,南與里南鄉(xiāng)接壤,西與長樂鎮(zhèn)、石璜鎮(zhèn)毗連,北與崇仁鎮(zhèn)相接。轄2個居民區(qū)、71個行政村。
【沿革】甘霖古稱兩頭門,宋時屬桃源鄉(xiāng),清康熙時稱兩頭門鎮(zhèn)。嘉慶初年遇大旱,知縣沈謙率眾去南山天興潭請龍求雨,返至兩頭門,天色驟變,烏云密布、雷電交加,大雨傾盆而至,為示紀(jì)念,遂改名甘霖。宣統(tǒng)三年(1911),甘霖與蒼巖合稱霖蒼鎮(zhèn)。民國元年(1912),霖蒼鎮(zhèn)轄桃源、白鶴、方升、平義區(qū)。民國21年6月,4區(qū)合并設(shè)置第2區(qū),轄25個鄉(xiāng)和甘霖、博濟(jì)、蒼巖鎮(zhèn)。35年9月撤區(qū)并鄉(xiāng)鎮(zhèn),設(shè)6個鄉(xiāng),甘霖鎮(zhèn)歸屬桃源鄉(xiāng)。1949年5月建立甘霖區(qū),轄桃源、普義、白鶴、范摩、中南、里南鄉(xiāng)。1950年1月,中南、里南鄉(xiāng)劃給新設(shè)立的南山區(qū);9月,中南鄉(xiāng)復(fù)劃歸,全區(qū)5個鄉(xiāng)分為趙馬、范村、馬塘、普義、浦橋、白鶴、陳家、桃源、雅秀、勝利、湖頭、中南、長安、東陳鄉(xiāng)。1956年3月,撤銷區(qū)的黨政機(jī)構(gòu),范村鄉(xiāng)與趙馬鄉(xiāng)分別并入崇仁區(qū)的富潤?quán)l(xiāng)和春聯(lián)鄉(xiāng),浦橋鄉(xiāng)劃并入城區(qū)的西郊鄉(xiāng),全區(qū)11個鄉(xiāng)合并為剡北、普義、白鶴、桃源、中南、毫石鄉(xiāng),原屬長樂區(qū)的繼錦鄉(xiāng)和方口鄉(xiāng)的羅村劃并白鶴鄉(xiāng)。同年11月,從桃源鄉(xiāng)分設(shè)甘霖鎮(zhèn),12月,恢復(fù)區(qū)委。
1957年6月,新昌縣的羅家山、金橫村劃入毫石鄉(xiāng)。1958年9月,甘霖鎮(zhèn)仍并入桃源鄉(xiāng),全區(qū)成立甘霖公社,除桃源鄉(xiāng)分出蛟鎮(zhèn)鄉(xiāng)外,均以鄉(xiāng)為單位,下設(shè)7個管理區(qū)。1961年7月,撤銷甘霖公社,恢復(fù)區(qū)的設(shè)置,7個管理區(qū)均改稱為公社。同年10月,毫石公社的東陳、西陳、西竹大隊(duì)劃給新昌縣,1962年7月,中南公社的棗園、胡衣大隊(duì)分別劃給新昌縣。1965年2月,區(qū)的黨政機(jī)構(gòu)撤銷。1970年,蛟鎮(zhèn)公社并入桃源公社,次年仍分設(shè)。1973年7月恢復(fù)區(qū)委。1981年1月設(shè)立區(qū)公所;同年3月,桃源公社改建制為甘霖鎮(zhèn)。1983年6個公社改為鄉(xiāng),1985年白鶴鄉(xiāng)改為博濟(jì)鎮(zhèn)。1992年5月,剡北、普義、蛟鎮(zhèn)鄉(xiāng)并入甘霖鎮(zhèn),面積61.63平方千米,轄81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402個村民小組,16357戶人口49040人,其中非農(nóng)人口2656人,鎮(zhèn)政府駐橫三畝路2號;中南鄉(xiāng)、毫石鄉(xiāng)合并為蒼巖鎮(zhèn),面積59.33平方千米,轄36個行政村,229個村民小組,6844戶20150人,其中非農(nóng)人口477人,鎮(zhèn)政府駐蒼巖四村;博濟(jì)鎮(zhèn)面積38.17平方千米,轄37個行政村,224個村民小組,8167戶23593人,其中非農(nóng)人口789人。鎮(zhèn)政府駐建明村。
1996年,甘霖鎮(zhèn)面積62平方千米,人口4.9萬人,轄甘霖一村、甘霖二村、桃源、雅沈、姜家、袁村、梅澗橋、興王、俞家砩、趙家、東王、吳家田、東山、沈家、東梅、黃勝堂、上王、童家、東泉、尹家、高建、寺前、大砩口、戚家、上沙坂、烏榆灣、蛟鎮(zhèn)、下吳村、黃箭坂、金家沿、下倪、西湖頭、湖嘴頭、后愛坂、上高、塘下、黃郎地、湖嶺口、橫山坂、白泥墩、俞家、葉家 、后莊、東山樓、雅境、西山樓、福泉山、柳岸、江田、上杜山、建安、上屋村、下杜山、倪家渡、孫村、后宅園、外宅、西京、馬塘、后朱、前朱、查村、東湖、義家橋、玨芝、下洋、橫山頭下、上坂洋、杜荅頭、祝村、官屋墓、過村、雅言樓、求家坎、前王村、西吳、甲秀坂、新溪灘、豈腳下、新橋頭、甘霖三村81個行政村;博濟(jì)鎮(zhèn)面積37平方千米,人口2萬人,轄下路西、建明、東張、渭沙、孔村、后史、下沙地、馮家潭、西鄭家、上沙地、宅根、花橋、上朱、水路坂、樓下、西葉家、西王、張錢、湖前、鄭莊、宋家、下塘頭、沙田坂、上塘頭、湖坊、淡溪灣、羅村、黃泥山、新建莊、上路西、陳家、下蔡、大王田灣、里塘底、上蔡、前王、朝日山37個行政村;蒼巖鎮(zhèn)面積56平方千米,人口2萬人,轄蒼巖一村、蒼巖二村、蒼巖三村、麗湖、下岙、石宕、施家岙、和尚田、樓盛、黃泥崗、蒼巖四村、田東、殿前、楊家屋、高童、長安后、長安、犁頭嘴、石道地、大巖灣、大巖坂、外坪、楊柳灣、石岱山、石溪坂、小坑、浙溪、大坑、求杓灣、金橫、羅家山、王樹坪、道步灣、毫嶺、菜子灣、后門灣36個行政村。
1999年末,甘霖鎮(zhèn)轄81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人口48592人,面積61.63平方千米;博濟(jì)鎮(zhèn)轄37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人口23007人,面積38.17平方千米;蒼巖鎮(zhèn)轄36個行政村,人口19564人,面積59.33平方千米。2000年末,甘霖鎮(zhèn)人口48590人,博濟(jì)鎮(zhèn)人口22949人,蒼巖鎮(zhèn)人口19340人。2001年12月,博濟(jì)、蒼巖與甘霖3鎮(zhèn)合并設(shè)立新的甘霖鎮(zhèn),轄154村2居,人口89872人,面積159.13平方千米。2002年末人口90561人,面積159.5平方千米。2003年末人口88685人,面積159.13平方千米。
2005年末,面積159.5平方千米,人口8.7萬人,轄甘霖(一說桃源)、博濟(jì)2個居民區(qū)和甘一、甘二、甘三、白泥墩、外宅、孫村、黃郎地、金家沿、東湖、官屋基、大砩口、高建、雅境、葉家田川、沈家、梅澗橋、西京、玨芝、姜家、寺前、上屋、江田、東梅、橫山坂、馬塘、上坂洋、下洋、興王、上沙坂、東山樓、后宅園、下倪、后朱、雅言樓、吳家田、尹家、西山樓、上杜山、湖嶺口、西湖頭、前朱、求家坎、東泉、雅沈、俞家砩、趙家、黃勝堂、上王、戚家、烏榆灣、童家、下杜山、建安、柳岸、俞家、后莊、后愛坂、湖嘴頭、東山、塘下、東王、蛟鎮(zhèn)、倪家渡、上高、前王、羅家山、橫山頭下、新溪灘、新橋頭、甲秀坂、杜暮頭、查村、福泉山、義家橋、黃箭坂、建明、下路西、東張、渭沙、孔村、后史、下沙地、馮家潭、西鄭家、上沙地、宅根、花橋、上朱、水路坂、樓下、西葉家、西王、張錢、湖前、鄭莊、宋家、下塘頭、沙田坂、上塘頭、湖坊、淡溪灣、羅村、黃泥山、新建莊、陳家、下蔡、大王田灣、里塘底、上蔡、前王、朝日山、上路西、蒼巖一、蒼巖二、蒼巖三、蒼巖四、楊家屋、樓盛、黃泥崗、石岱山、長安、犁頭嘴、石溪坂、大巖灣、菜子灣、楊柳灣、高童、施家岙、石宕、長安后、大坑、小坑、金橫、求杓灣、道步灣、后門灣、麗湖、殿前、和尚田、下岙、外坪、浙溪、田東、王樹坪、石道地、毫嶺、大巖坂、羅家山154個行政村。鎮(zhèn)政府駐桃源路1號。
2007年,甘霖鎮(zhèn)由原來154個行政村調(diào)整為72個行政村。1.上蔡村:由原上蔡、朝日山、里塘底3個村合并組成。共458戶、1138人,面積3平方千米,村委會駐原上蔡村。2.上路西村:由原上路西、陳家2個村合并組成。共741戶1978人,面積2.5平方千米,村委會駐原上路西村。3.樓下村:由原張錢、樓下、湖前3個村合并組成。共458戶1182人,面積1.5平方千米,村委會駐原樓下村。4.下沙地村:由原下沙地、宅根、水路坂3個村合并組成。共354戶918人,面積1.4平方千米,村委會駐原下沙地村。5.東張村:由原東張、黃泥山、新建莊、沙田坂4個村合并組成。共575戶1565人,面積2.1平方千米,村委會駐原東張村。6.上塘頭村:由原上塘頭、下塘頭、淡溪灣、宋家4個村合并組成。共667戶1741人,面積1.98平方千米,村委會駐原上塘頭村。7.西葉家村:由原葉家、西王2個村合并組成。共540戶1410人,面積1.8平方千米,村委會駐原葉家村。8.孔村:由原孔村、渭沙、花橋3個村合并組成。共698戶1833人,面積1.9平方千米,村委會駐原孔村。9.后史村:由原后史、鄭家、馮家潭3個村合并組成。共357戶939人,面積3.1平方千米,村委會駐原后史村。10.蒼巖村:由原蒼巖一村、蒼巖二村、蒼巖三村、蒼巖四村4個村合并組成。共1370戶3734人,面積5.1平方千米,村委會駐原蒼巖四村。11.殿前村:由原殿前、高童、楊家屋3個村合并組成。共797戶2193人,面積6.25平方千米,村委會駐原殿前村。12.大巖坂村:由原大巖坂、大巖灣2個村合并組成。共196戶567人,面積1.75平方千米,村委會駐原大巖坂村。13.施家岙村:由原施家岙、石宕、下岙、樓盛、黃泥崗5個村合并組成。共449戶1268人,面積6.86平方千米,村委會駐原施家岙村。14.長安村:由原長安、后村、梨頭嘴3個村合并組成。共533戶1504人,面積2.92平方千米,村委會駐原長安村。15.石坪村:由原石溪坂、石岱山、外坪3個村合并組成。共448戶1222人,面積5.5平方千米,村委會駐原石岱山與外坪交界處。16.大小坑村:由原大坑、小坑、金橫、羅家山、王樹坪5個村合并組成。共494戶1307人,面積5.4平方千米,村委會駐原大坑與小坑交界處。17.石道地村:由原石道地、浙溪、楊柳灣3個村合并組成。共609戶1744人,面積5.3平方千米,村委會駐原石道地村。18.求杓灣村:由原求杓灣、道步灣2個村合并組成。共232戶689人,面積3.3平方千米,村委會駐原求杓灣村。19.毫嶺村:由原毫嶺、菜子灣、后門灣3個村合并組成。共395戶1076人,面積3.68平方千米,村委會駐原毫嶺村。20.官玨村:由原玨芝、官屋基2個村合并組成。共319戶968人,面積1.4平方千米,村委會駐原玨芝村。21.甲秀坂村:由原甲秀坂、新橋頭、新溪灘3個村合并組成。共478戶1292人,面積1.5平方千米,村委會駐原甲秀坂村。22.芭腳外村:由原芭腳外、西吳、前王3個村合并組成。共315戶827人,面積1平方千米,村委會駐原芭腳外村。23.義杜村:由原義家橋、杜暮頭2個村合并組成。共305戶809人,面積0.9平方千米,村委會駐原杜暮頭村。24.東湖村:由原東湖、西京2個村合并組成。共304戶837人,面積1.13平方千米,村委會駐原東湖村。25.過祝山村:由原橫山頭下、祝村、過村3個村合并組成。共375戶1058人,面積1.1平方千米,村委會駐原橫山頭下村。26.前后朱村:由原后朱、前朱2個村合并組成。共317戶913人,面積1.4平方千米,村委會駐原后朱村。27.福宅安村:由原外宅、建安、福泉山3個村合并組成。共446戶1250人,面積4.5平方千米,村委會駐原外宅村。28.孫屋村:由原孫村、上屋2個村合并組成。共487戶1286人,面積2.06平方千米,村委會駐原孫村。29.桂山村:由原上杜山、下杜山、后宅園3個村合并組成。共543戶1520人,面積1.15平方千米,村委會駐原上杜山村。30.東雅后俞村:由原東山樓、俞家、雅境、后莊4個村合并組成。共611戶1676人,面積3.2平方千米,村委會駐原東山樓村。31.西葉村:由原西山樓、葉家圳2個村合并組成。共724戶1852人,面積2.2平方千米,村委會駐原西山樓村。32.上高村:由原上高、茶場、橫山坂3個村合并組成。共508戶1424人,面積1.61平方千米,村委會駐原上高村。33.黃箭坂村:由原黃箭坂、下倪、下吳3個村合并組成。共636戶1841人,面積2.76平方千米,村委會駐原黃箭坂村。34.蛟鎮(zhèn)村:由原蛟鎮(zhèn)、倪家渡、金家沿3個村合并組成。共423戶1160人,面積1.4平方千米,村委會駐原蛟鎮(zhèn)村。35.黃塘嶺村:由原塘下、湖嶺口、黃郎地3個村合并組成。共312戶902人,面積1.64平方千米,村委會駐原塘下村。36.東王村:由原東王、梅澗橋2個村合并組成。共333戶920人,面積3.75平方千米,村委會駐原梅澗橋村。37.東山村:由原東山、沈家、東梅3個村合并組成。共552戶1472人,面積2.2平方千米,村委會駐原東山村。38.后袁湖村:由原后愛坂、袁村、湖嘴頭3個村合并組成。共430戶1117人,面積1.73平方千米,村委會駐原后愛坂村。39.甘一村:由原甘一、吳家田2個村合并組成。共532戶1370人,面積2平方千米,村委會駐原甘一村。40.黃勝堂村:由原黃勝堂、上王2個村合并組成。共515戶1366人,面積1.6平方千米,村委會駐原黃勝堂村。41.俞趙村:由原俞家砩、趙家2個村合并組成。共300戶861人,面積1.3平方千米,村委會駐原兩村交界處。42.士明村:由原上沙坂、戚家、高建、寺前4個村合并組成。共303戶870人,面積1.72平方千米,村委會駐原寺前村成人中專學(xué)校。43.甘霖新村:由原甘二、東泉、童家3個村合并組成。共340戶880人,面積0.9平方千米,村委會駐原三村交界處。44.姜王村:由原興王、姜家2個村合并組成。共250戶710人,面積1.1平方千米,村委會駐原姜家村。45.尹家村:由原尹家、烏榆灣2個村合并組成。共602戶1594人,面積3平方千米,村委會駐原尹家村。46.前王、下蔡、羅村、湖坊、鄭莊、上沙地、大王廟、下路西、上朱、大王田灣、麗湖、和尚田、田東、下洋、雅言樓、查村、馬塘、白泥墩、江田、柳岸、西湖頭、雅沈、大砩口、甘三、求家坎、上八洋、桃源等27個行政村其規(guī)模和村名保持不變。
【郵編】312462【2011年代碼及城鄉(xiāng)分類】330683100:~001 121甘霖居委會 ~002 122博濟(jì)居委會 ~200 121雅沈村 ~201 220尹家村 ~202 220黃勝堂村 ~203 220大砩口村 ~204 122姜王村 ~205 121桃源村 ~206 121甘三村 ~207 122甘霖新村 ~208 121甘一村 ~209 220士明村 ~210 220俞趙村 ~211 122西湖頭村 ~212 122后袁湖村 ~213 122蛟鎮(zhèn)村 ~214 122黃塘嶺村 ~215 122東山村 ~216 121東王村 ~217 220黃箭坂村 ~218 122上高村 ~219 220柳岸村 ~220 122白泥墩村 ~221 122孫屋村 ~222 220桂山村 ~223 220東雅后俞村 ~224 220西葉村 ~225 220江田村 ~226 220福宅安村 ~227 220甲秀坂村 ~228 220雅言樓村 ~229 122官玨村 ~230 220查村 ~231 220馬塘村 ~232 220求家坎村 ~233 220前后朱村 ~234 220東湖村 ~235 220義杜村 ~236 220過祝山村 ~237 220笆前西村 ~238 220下洋村 ~239 122大王廟村 ~240 220前王村 ~241 220上蔡村 ~242 220下蔡村 ~243 220上路西村 ~244 122下路西村 ~245 122東張村 ~246 122西葉家村 ~247 220上朱村 ~248 220羅村 ~249 220湖坊村 ~250 220鄭莊村 ~251 220樓下村 ~252 220上沙地村 ~253 220下沙地村 ~254 220后史村 ~255 220孔村 ~256 220上塘頭村 ~257 220大王田灣村 ~258 220蒼巖村 ~259 220麗湖村 ~260 220殿前村 ~261 220施家岙村 ~262 220和尚田村 ~263 220田東村 ~264 220長安村 ~265 220石坪村 ~266 220大小坑村 ~267 220大巖坂村 ~268 220石道地村 ~269 220求杓灣村 ~270 220毫嶺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