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吳永安三年(260年)析侯官縣置東安縣,縣治在今豐州。晉太康三年(282年)析建安郡置晉安郡,改東安縣為晉安縣,隸屬晉安郡。南朝梁天監年間(502—519年)析晉安郡南部置南安郡,以保持閩疆南部安定取稱,治所在今豐州鎮,領晉安等三縣,轄今之廈門、莆田、泉州、漳州一帶。隋開皇九年(589年)改郡為縣,轄地為今泉州市(德化除外)、莆田市、廈門市的大部分及長泰縣。
唐武德五年(622年)置豐州,州治在今豐州鎮,并析南安縣置莆田縣;豐州下轄莆田、南安、龍溪三縣。貞觀元年(627年)豐州并入泉州(州治今福州)。嗣圣初年(684)分出南安、莆田、龍溪三縣置武榮州,南安縣城豐州為武榮州治(故南安又別稱武榮)。久視元年(700年)又于南安縣置武榮州,州治遷往縣東南十五里處(今鯉城),下轄南安、莆田、龍溪、清流四縣。景云二年(711年),泉州改為閩州(治設今福州),武榮州改稱泉州(治設今福州)。開元六年(718年),析南安縣東南地置晉江縣。貞元十九年(803年),析南安西南四鄉置大同場。長慶二年(822年),析南安西北二鄉置桃林場。咸通五年(864年),析南安西二鄉置小溪場。乾符三年(876年)析南安縣武德鄉置武德場(后改武勝場、武安場)。
五代后梁開平二年(908年),封王審知為瑯琊王。翌年四月,梁封王審知為閩王,泉州為閩王國地。后唐長興四年(933年)升桃林場為桃源縣(938年改為永春縣)。后晉天福四年(939年),升大同場為同安縣。后晉開運二年(945年)九月,王繼勛以泉州降南唐。后漢乾佑二年(949年),南唐升泉州為清源軍。后周顯德二年(955年),升小溪場為清溪縣(1121年改為安溪縣);升武安場為長泰縣,清源軍轄有九縣:南安、晉江、莆田、仙游、同安、德化、永春、清溪、長泰。宋乾德二年(964年),隸屬由清源軍改為平海軍。太平興國三年(978年),陳洪進占據閩南,乃復為泉州,屬威武軍。雍熙二年(985年),泉州改屬福建路,南安隸焉。
元朝至元十五年(1278年),置泉州路總管府,下轄南安等七個縣。大德元年(1297年)改福建行省為平海行中書省。至正十八年(1358年)設立泉州分省,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泉州路為泉州府,南安仍隸泉州。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永春縣升為直隸州,轄有德化、大田二縣。南安仍與晉江、惠安、同安、安溪等縣合為泉州。民國元年(1912年),廢府設道,南安屬南路道(民國3年屬廈門道)。民國14年,廢道,南安直屬福建省。民國23年,南安屬第五行政督察區;民國36年屬第四區。1931年,縣治曾遷于洪瀨兩個月,后又遷返豐州。1937年7月(一說1937年初)縣治遷縣治遷往溪美【豐州古城,系明朝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南安知縣夏汝礪為防倭寇而筑。筑城之前,環城植柳為界,故別稱“柳城”。縣治遷溪美后,溪美別稱沿用“柳城”】。
1949年8月14日南安解放,先后屬泉州專區、晉江專區(地區)、泉州市。(1949年9月起屬福建省第五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50年4月至1967年中,公署先后改稱泉州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晉江區專員公署、晉江專區專員公署,南安分別隸屬之。1967年中至1985年底,南安分別隸屬于晉江專區軍事管制委員會、晉江專區革命委員會、晉江地區革命委員會、晉江地區行政公署。1986年1月以后,南安隸屬泉州市人民政府)。1993年5月12日,國務院批準南安撤縣設市(縣級),以原南安縣的行政區域為南安市的行政區域。同年10月16日,南安市政府正式掛牌成立。南安市由福建省直轄,委托泉州市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