沅陵歷為州、路、府、道、省府、行署、專署治所。秦置黔中郡(故城就在今太常鄉窯頭村)。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改黔中郡為武陵郡,始置沅陵縣。境內有沅江,為漢頃侯吳陽邑,故名。三國初屬蜀,后屬吳。兩晉屬荊州武陵郡。南北朝宋、齊、梁屬郢州刺史武陵郡,陳初屬武州通寧郡,太建七年(575)屬沅州沅陵郡。隋開皇九年(589)廢沅陵郡置辰州,治沅陵。元至元十二年(1275)改辰州為辰州路。至正二十四年(1364)朱元璋改辰州路為辰州府。明洪武九年(1376)隸屬湖廣布政司。成化元年(1465)設辰沅兵備道,駐沅陵。民國元年(1912年)廢沅陵縣存辰州府。1914年廢辰州府復沅陵縣,隸屬辰沅道尹。1935年在沅陵始設湘西綏靖處,1936年改為湘西綏靖公署,分置4個督察區,縣屬第一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治沅陵。1942年置湘西行署于沅陵。1949年9月沅陵解放。
1949年10月,縣以下分設7個區,保留原25個鄉(鎮)、317個保。1950年4月,古丈縣的血水潭、桐木溪溪北劃入沅陵縣第二區;廢除國民政府建立的鄉鎮公所;分第三區設第八區,分第七區設第九區,分第六區設第十區,全縣轄1O個區,309個農民協會,8個居民委員會。1952年6月,全縣劃為19個區,設310個農會,8個居民委員會。1953年廢除保甲,全縣設16區、1鎮,278個鄉(鎮);6月30日第一次人口普查,全縣36.94萬人;同年,第五區(原孝平鄉)劃歸辰溪縣;第十四區(原仁平鄉)大部和第十五區(原治平鄉)大部劃歸大庸縣;第十五區湖田一帶劃歸慈利縣;第七區(原安平鄉)所轄平原村一帶劃歸溆浦縣。1954年3月,增劃7個鄉。1956年7月撤區并鄉,全縣設55個大鄉和1個鎮。
1958年9月,改設16個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1鎮,下轄270個生產大隊(一說284個大隊,2191個生產隊);10月,城關鎮成立城市公社;湘西鎢礦成立礦區公社。1962年恢復區建制,全縣劃分7個區、1個鎮,下轄50個公社、618個大隊。1982年7月31日第三次人口普查,全縣共有11.6953萬戶、55.005萬人。1984年,以原公社范圍建鄉、鎮,設8個區、1個縣轄鎮,45個鄉、5個鄉級鎮,641個行政村,4984個村民小組。1987年,全縣轄8區、2個縣轄鎮,45個鄉、5個鄉級鎮,650個行政村、13個居委會,5061個村民小組、162個居民小組;同年縣委、縣人大、縣人民政府機關遷至新村辦公。
太常區(轄太常、白田、沙金灘、丑溪口、舒溪口、栗坡6個鄉),烏宿區(轄烏宿、清水坪、棋坪、落鶴坪、高砌頭5個鄉和明溪口鎮),麻溪鋪區(轄麻溪鋪鎮和筲箕灣、用坪、池坪、坳坪、竹園5個鄉),涼水井區(轄涼水井鎮和苦藤鋪、鄭家村、張家坪、張家灘、渭溪5個鄉),官莊區(轄官莊鎮和荔枝溪、杜家坪、馬底驛、長界、楠木鋪、黃壤坪6個鄉),北溶區(轄北溶、深溪口、肖家橋、落坪、大合坪、七甲溪、火場7個鄉),麻伊洑區(轄陳家灘、高坪、清浪、洞溪、蠶忙、楠木、柳林汊、七甲坪8個鄉和麻伊洑鎮,軍大坪區(轄軍大坪、筒車坪、楓香坪3個鄉)以及沅陵鎮、沃溪鎮。縣政府駐沅陵鎮。
1996年,沅陵縣面積5850平方千米,人口62.8萬人,其中土家、苗等少數民族31.6萬人。轄轄8個區、2個鎮(區級),5個鎮(鄉級)、42個鄉、3個民族鄉:沅陵鎮、沃溪鎮、五強溪鎮、明溪口鎮、麻溪鋪鎮、涼水井鎮、官莊鎮、太常鄉、白田鄉、沙金灘鄉、丑溪口鄉、栗坡鄉、舒溪口鄉、烏宿鄉、清水坪苗族鄉、棋坪苗族鄉、落鶴坪鄉、高砌頭鄉、筲箕灣鄉、用坪鄉、池坪鄉、坳坪鄉、竹園鄉、苦藤鋪鄉、鄭家村鄉、張家坪鄉、張家灘鄉、渭溪鄉、荔枝溪鄉、杜家坪鄉、馬底驛鄉、楠木鋪鄉、長界鄉、黃壤坪鄉、北溶鄉、深溪口鄉、肖家橋鄉、落坪鄉、大合坪鄉、七甲溪鄉、火場土家族鄉、軍大坪鄉、筒車坪鄉、楓香坪鄉、高坪鄉、清浪鄉、洞溪鄉、陳家灘鄉、七甲坪鄉、蠶忙鄉、楠木鄉、柳林汊鄉。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沅陵縣總人口599680人,其中:沅陵鎮58107人,明溪口鎮11342人,麻溪鋪鎮15911人,涼水井鎮14889人,官莊鎮20558人,五強溪鎮17899人,沃溪鎮11978人,柳林漢鄉9240人,太常鄉11770人,白田鄉13483人,沙金灘鄉4837人,丑溪口鄉9674人,栗坡鄉6859人,舒溪口鄉13855人,烏宿鄉10095人,清水坪苗族鄉7977人,棋坪苗族鄉11631人,落鶴坪鄉7240人,高砌頭鄉10154人,筲箕灣鄉16826人,用坪鄉9511人,池坪鄉14075人,坳坪鄉8770人,竹園鄉7160人,苦藤鋪鄉9479人,鄭家村鄉8802人,張家坪鄉17397人,張家灘鄉10006人,渭溪鄉9347人,荔枝溪鄉10978人,杜家坪鄉6994人,楠木鋪鄉14357人,馬底驛鄉14711人,長界鄉5841人,黃壤坪鄉7877人,北溶鄉13418人,深溪口鄉10286人,肖家橋鄉11317人,落坪鄉6526人,大合坪鄉11229人,七甲溪鄉6567人,火場土家族鄉6230人,軍大坪鄉6513人,筒車坪鄉6748人,楓香坪鄉6011人,陳家灘鄉9985人,清浪鄉14043人,桐溪鄉9285人,高坪鄉11407人,七甲坪鄉12390人,蠶忙鄉11087人,楠木鄉7008人。
2003年1月6日,湖南省民政廳(湘民行發[2003]18號)批準同意沃溪鎮與官莊鎮合并設立新的官莊鎮。2004年4月29日,湖南省民政廳(湘民行發[2004]8號)批準同意沅陵縣部分鄉鎮行政區劃調整:軍大坪、筒車坪、楓香坪3鄉合并設立借母溪鄉;沙金灘鄉與太常鄉合并為立新的太常鄉;落鶴坪鄉與烏宿鄉合并設立二酉鄉;柳林汊鄉與五強溪鎮合并設立新的五強溪鎮;蠶忙鄉、楠木鄉、七甲坪鎮合并設立新的七甲坪鎮;苦藤鋪鄉與沅陵鎮合并為立新的沅陵鎮,并將白田鄉的高洲村劃歸沅陵鎮管轄;撤銷鄭家村鄉,將其鳳凰山等6個村劃歸沅陵鎮管轄,其余淘飯鋪等5個村劃歸涼水井鎮管轄。2004年末,沅陵縣轄8個鎮、31個鄉、3個民族鄉:沅陵鎮、明溪口鎮、麻溪鋪鎮、涼水井鎮、官莊鎮、五強溪鎮、筲箕灣鎮、七甲坪鎮、太常鄉、白田鄉、丑溪口鄉、栗坡鄉、舒溪口鄉、清水坪苗族鄉、棋坪苗族鄉、高砌頭鄉、用坪鄉、池坪鄉、坳坪鄉、竹園鄉、張家坪鄉、張家灘鄉、渭溪鄉、荔枝溪鄉、杜家坪鄉、楠木鋪鄉、馬底驛鄉、長界鄉、黃壤坪鄉、北溶鄉、深溪口鄉、肖家橋鄉、落坪鄉、大合坪鄉、七甲溪鄉、火場土家族鄉、陳家灘鄉、清浪鄉、洞溪鄉、高坪鄉、借母溪鄉、二酉鄉。
2005年1月6日,湖南省民政廳(湘民行發[2005]2號)批準同意撤銷池坪、坳坪、竹園3個鄉,設立荔溪鄉;將七甲溪鄉與大合坪鄉合并,設立新的大合坪鄉。2005年4月7日,湖南省民政廳(湘民行發[2005]11號)批準同意將栗坡鄉與太常鄉合并,設立新的太常鄉;將白田鄉與沅陵鎮合并,設立新的沅陵鎮;將高砌頭鄉與明溪口鎮合并,設立新的明溪口鎮;將渭溪鄉、張家灘鄉、張家坪鄉與涼水井鎮合并,設立新的涼水井鎮;將長界鄉與馬底驛鄉合并,設立新的馬底驛鄉;將落坪鄉與北溶鄉合并,設立新的北溶鄉;將洞溪鄉與七甲坪鎮合并,設立新的七甲坪鎮;將棋坪苗族鄉、清水坪苗族鄉與二酉鄉合并,設立二酉苗族鄉;用坪鄉、筲箕灣鎮合并設立新的筲箕灣鎮;撤銷舒溪口鄉,將其野柘、陡灘坪、梅子山3個村劃歸筲箕灣鎮管轄,其余的董家坪、三洲、丑溪坡、紅巖、澎溪、小龍溪、小龍頭、青木、爐頭坳、大里溪、安龍頭、舒溪口、楊溪口、曹中坪等14個村并入丑溪口鄉,并將丑溪口鄉更名為盤古鄉;荔枝溪鄉與官莊鎮合并設立新的官莊鎮;撤銷高坪鄉和黃壤坪鄉;將黃壤坪鄉的黃壤坪等7個村劃歸官莊鎮管轄,其余的蔣家溪等3個村劃歸五強溪鎮管轄;將高坪鄉的雞公巖等11個村劃歸清浪鄉管轄,其余的辰堂溪等2個村劃歸五強溪鎮管轄;撤銷烏宿、太常村、麻溪鋪、涼水井、官莊、麻伊伏、北溶、軍大坪8個區公所;行政區劃調整后,全縣轄8個鎮、15個鄉,共23個鄉鎮。同年將原670個村(居)調整為498個。為了方便群眾辦事,同時在一部分被撤鄉、鎮設立了辦事處。
2005年末,沅陵縣總人口64.76萬人;其中城鎮人口14.7萬人,鄉村人口50.06萬人;少數民族33.863萬人。轄8個鎮、15個鄉(其中苗族鄉1個,土家族鄉1個):沅陵鎮、五強溪鎮、官莊鎮、涼水井鎮、七甲坪鎮、麻溪鋪鎮、稍箕灣鎮、明溪口鎮、太常鄉、盤古鄉、二酉苗族鄉、荔溪鄉、馬底驛鄉、楠木鋪鄉、杜家坪鄉、北溶鄉、深溪口鄉、肖家橋鄉、大合坪鄉、火場土家族鄉、清浪鄉、陳家灘鄉、借母溪鄉。共有33個居委會、465個行政村,4967個村民小組(居民小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