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省 1945年11月,將原北安省和黑河省合并為黑龍江省,11月13日宣布成立省政府,駐北安縣城。全省共轄北安、德都、克東、克山、拜泉、依安、明水、望奎、海倫、通北、綏棱、綏化、慶安、璦琿、孫吳、遜克、呼瑪、烏云、鷗浦、漠河20個縣。1946年經過調整和增設,增至26個縣,并設立龍南專區和黑河專區。1947年2月2日,黑龍江、嫩江兩省在齊齊哈爾舉行合并會議,決定合并為黑龍江嫩江聯合省(簡稱黑嫩省),省政府駐齊齊哈爾市。同年9月16日,東北行政委員會決定,將黑嫩省重新劃分為黑龍江、嫩江兩省。1949年4月21日,東北行政委員會發布《重劃東北行政區劃令》,將嫩江省與黑龍江省合并為黑龍江省,并將原嫩江省所轄的扶余、乾安兩縣和郭爾羅斯前旗劃歸吉林省,將松江省的佛山縣劃歸黑龍江省管轄。同年5月15日,黑龍江、嫩江兩省機構正式合并,黑龍江省會設于齊齊哈爾市。全省共轄1市、41縣(旗),總人口552萬人。
嫩江省 1945年11月,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將原龍江省和興安南省行政區域合并為嫩江省,11月14日宣布成立嫩江省政府,駐齊齊哈爾市。管轄齊齊哈爾市,龍江、訥河、嫩江、富裕、甘南、林甸、泰來、景星、大賚、鎮東、洮南、洮安、安廣、開通、瞻榆、突泉縣,杜爾伯特、依克明安旗,共1市、16縣、2旗。由于政治形勢的發展變化,嫩江省成立后一個時期變動頻繁,增設裁并,劃出劃入,幾乎月月都有。1945年12月底,嫩江省政府從齊齊哈爾市移駐甘南,1946年2月又移駐訥河縣。同年3月中旬,將嫩江省劃分為嫩南、嫩北兩個行政區,并設嫩南行政主任公署,管轄安廣、洮南、開通、瞻榆、洮安、鎮東、大賚、泰來、景星、杜爾伯特、突泉等11個縣(旗)。同年5月15日,撤銷嫩南行政主任公署,兩個行政單位正式合并,并將吉江行政區的扶余、肇東、肇州、樂安(7月撤銷)4縣和郭爾羅斯后旗劃歸嫩江省管轄。之后,陸續將洮安、洮南、洮北、鎮東、大賚、賚北、開通、瞻榆、安廣、突泉10縣劃歸新設之遼吉行政區。至1946年底和1947年初,嫩江省共轄1市、12縣、3旗,即齊齊哈爾市,嫩江、訥河、富裕、林甸、甘南、景星、龍江、龍東、泰來、肇州、肇東、扶余縣,杜爾伯特、依克明安、郭爾羅斯后旗。1947年2月2日,與黑龍江省合并為黑龍江嫩江聯合省(簡稱黑嫩省),省會齊齊哈爾市。同年9月16日,重新劃分黑嫩聯合省,恢復嫩江省,原轄行政區域基本不變,將原黑龍江省的安達縣劃歸嫩江省管轄。1948年4月,撤銷龍東縣,并入龍江縣;7月,撤銷依克明安旗,并入富裕縣;8月,將遼北省的洮安、洮南、洮北、開通、瞻榆、鎮賚、安廣、大賚、乾安、郭爾羅斯前旗10縣(旗)劃歸嫩江省管轄;9月,撤銷洮北縣,并入洮安縣。至1948年底,全省共轄1市、20縣、3旗,即:齊齊哈爾市,龍江、嫩江、訥河、富裕、林甸、甘南、景星、泰來、安達、肇州、肇東、扶余、大賚、安廣、乾安、鎮賚、洮南、洮安、開通、瞻榆縣,杜爾伯特旗、郭爾羅斯前旗、郭爾羅斯后旗。1949年4月21日,東北行政委員會決定,撤銷嫩江省,并入黑龍江省,同時將原嫩江省所屬的扶余、乾安2縣和郭爾羅斯前旗劃歸吉林省管轄。同年5月15日,兩省機構正式合并。
黑嫩省 1947年2月2日,黑龍江、嫩江兩省在齊齊哈爾舉行合并會議,決定合并為黑龍江嫩江聯合省(簡稱黑嫩省),省會齊齊哈爾市。聯合省共轄1市、38縣、3旗,分設5個專區。第一專區,轄北安、德都、依安、拜泉、克山、克東、通北、海倫、綏棱、慶安、鐵驪、綏化、通肯、綏東14縣;第二專區,轄龍江、嫩江、訥河、富裕、甘南、景星、泰來、龍東8縣和依克明安旗;第三專區,轄青岡、望奎、明水、林甸、安達、蘭西6縣;第四專區,轄肇州、扶余、肇東3縣和杜爾伯特、郭爾羅斯后旗2旗;第五專區,轄璦琿、呼瑪、漠河、遜克、烏云、孫吳6縣。1947年9月16日,東北行政委員會決定,將黑嫩聯合省重新劃分為黑龍江、嫩江2省。除將安達縣劃歸嫩江省管轄外,原管轄區域不變。同時撤銷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專區,第五專區仍恢復為黑河專區,歸黑龍江省管轄。
松江省 1946年4月28日,松江省黨政軍機關遷入哈爾濱市;5月5日,松江省政府正式成立,管轄哈東、哈南、哈北3個專區及雙城、呼蘭等15個縣。同年6月,將合江省的通河縣劃歸松江省管轄;8月,將青岡、蘭西、安達3縣劃歸黑龍江省管轄。1947年1月,增設拉林縣;5月,將珠河縣改為尚志縣;11月,撤銷東興縣,并入木蘭縣;12月,將合江省的佛山縣劃歸松江省管轄。同年8月,撤銷哈東、哈南、哈北專區,由省直接轄縣。至1947年底,全省共轄14個縣。1948年3月,撤銷葦河縣,并入尚志縣;7月,撤銷牡丹江省,將牡丹江市和寧安、鏡泊、新海、五林、東寧、綏陽、穆棱7縣劃歸松江省管轄;8月,撤銷綏陽縣并入東寧縣,撤銷鏡泊縣并入寧安縣,新海、五林2縣合并為海林縣。至此,松江省共轄牡丹江市和雙城、五常、阿城、賓縣、尚志、延壽、方正、拉林、呼蘭、巴彥、木蘭、通河、寧安、海林、穆棱、東寧、佛山17縣。 1949年4月21日,東北行政委員會決定,撤銷合江省,并入松江省,哈爾濱市改為省轄市,劃歸松江省管轄,并將北部的佛山縣劃歸黑龍江省管轄。同年5月11日,兩省機構正式合并。全省共轄4市、32縣。省會哈爾濱市。同年6月,撤銷綏濱縣,并入富錦縣。1950年3月,將黑龍江省的佛山縣劃歸松江省管轄。1952年9月,增設伊春縣。1953年3月,將佛山縣劃歸黑龍江省管轄。同年7月,哈爾濱市改為中央直轄市。1954年7月,設置雙鴨山礦區(縣級)。是時,全省共轄3市、32縣、1礦區。 1954年6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決定,撤銷松江省建制,與黑龍江省合并為黑龍江省。同年8月1日,兩省機構正式合并。
合江省 1945年10月25日,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設置三江地區,成立行政專員公署。同年11月21日,撤銷三江地區行政專員公署,宣布成立合江省政府,駐佳木斯市。管轄佳木斯、東安2市和依蘭、勃利、湯原、樺川、富錦、同江、撫遠、饒河、寶清、綏濱、蘿北、佛山、鶴立、虎林、密山、雞寧、林口17縣,并于中部和東部設立佳木斯、富錦兩個專區。1946年2月,將松江省的通河縣劃歸合江省管轄;4月,將東安市和虎林、密山、雞寧、林口4縣劃歸新設置的綏寧省管轄,撤銷佳木斯專區;6月,增設集賢縣和樺南縣,將通河縣劃歸松江省管轄,撤銷富錦專區,將綏寧省的東安市和密山、虎林、雞寧3縣劃歸合江省管轄,并設立東安專區。至1946年底,全省共轄1專區、2市、18縣。1947年1月至5月,增設刁翎、依東、雙河、永安4縣;設立第一、第三、第四專區,將原東安專區改為第二專區;將隸屬于鶴立縣的興山市改由第四專區管轄。同年7月,撤銷第一、第三、第四專區;8月,將第二專區的東安市和密山、雞寧、永安(9月撤銷)、虎林、寶清、饒河6縣劃歸新設置的牡丹江省管轄;12月,將佛山縣劃歸松江省管轄。1948年5月,撤銷雙河縣,并入勃利縣;6月,撤銷依東縣,將其所轄區域分別劃歸依蘭縣和樺南縣;7月,將原牡丹江省的林口、雞寧、密山(東安市并入)、虎林、寶清、饒河6縣劃歸合江省管轄;10月,撤銷鶴立縣,并入湯原縣。至1948年底,全省共轄2市、18縣,即佳木斯、興山市,依蘭、湯原、蘿北、綏濱、樺川、富錦、同江、撫遠、饒河、樺南、集賢、勃利、寶清、密山、虎林、雞寧、林口、刁翎縣。 1949年1月,撤銷同江縣,并入富錦縣;撤銷刁翎縣,并入林口縣。同年4月21日,東北行政委員會決定,撤銷合江省建制,并入松江省。5月11日,兩省機構正式合并。
綏寧省、牡丹江專區、牡丹江省 1946年4月8—10日,綏寧省首屆臨時參議會決定,創建綏寧省,管轄牡丹江、東安2市和寧安、穆棱、東寧、綏陽、雞寧、密山、虎林、林口8縣,省會牡丹江市。同年5月,將林口縣與牡丹江市五河林區合并設置五林縣;6月,將東安市和密山、雞寧、虎林3縣劃歸合江省管轄;8月,增設新海縣。是時,全省共轄1市、7縣。1946年9月24日,東北各省市行政聯合辦事處行政委員會(簡稱東北政聯)決定,撤銷綏寧省,改設牡丹江專區,管轄原綏寧省所轄1市、7縣。10月17日,綏寧省政府正式撤銷;18日,牡丹江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開始辦公。督察專員公署駐牡丹江市,直屬東北政聯。1947年1月,將穆棱縣析置為南穆棱、北穆棱2縣(同年又合并為一縣);2月,恢復林口縣;5月,增設鏡泊縣。至年底,牡丹江專區共轄牡丹江市和寧安、穆棱、東寧、綏陽、林口、五林、新海、鏡泊8縣。1947年8月20日,東北行政委員會決定,將牡丹江專區與合江省東安專區合并設置牡丹江省,10月1日省政府正式成立,駐牡丹江市。管轄牡丹江、東安2市和寧安、鏡泊、新海、五林、穆棱、東寧、綏陽、林口、雞寧、密山、虎林、寶清、饒河、永安14縣。同年9月,撤銷永安縣。1948年7月9日,行北行政委員會決定,撤銷牡丹江省建制,將牡丹江市和寧安、鏡泊、新海、五林、東寧、綏陽、穆棱7縣劃歸松江省管轄;將密山(東安市并入)、虎林、雞寧、林口、寶清、饒河6縣劃歸合江省管轄。
1954年6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發布《關于撤銷大區一級行政機構和合并若干省、市建制的決定》,撤銷松江省建制,與黑龍江省合并為黑龍江省,并將哈爾濱市改為省轄市并入黑龍江省。省會設于哈爾濱市。8月1日,兩省機構正式合并。在兩省合并的同時,將原黑龍江省所屬的白城、洮南、安廣、大賚、鎮賚、開通、瞻榆等南7縣劃歸吉林省(同年9月15日,正式移交吉林省),在西部和東部地區分設嫩江、合江專區,加原黑河專區共3個專區,分轄一部分縣(旗),實行省直轄縣和專區轄縣并行體制。新的黑龍江省,南與吉林省接壤,西與內蒙古自治區毗連,北、東隔黑龍江和烏蘇里江與蘇聯相望。全省共轄3專區、5市、64縣、2旗、1礦區,總面積46萬余平方公里,人口1250萬人。1956年增設綏化專區和牡丹江專區。
1958年撤銷綏化專區,設立松花江專區,省不再直接轄縣。1964年6月,將伊春、安達市改為伊春、安達特區。同年8月,為開發大興安嶺林區,設立大興安嶺特區。1965年5月,恢復綏化專區。到1966年底,全省共轄6個專區、2個特區、8個地級市、65個縣、1個縣級特區、58個市轄區(鎮),全省總人口2198萬人。1969年7月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決定,將內蒙古自治區所屬的呼倫貝爾盟(共2市、12旗)劃歸黑龍江省管轄。1979年5月3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決定,將呼倫貝爾盟和大興安嶺地區的鄂倫春自治旗、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從7月1日起劃歸內蒙古自治區。12月14日撤銷伊春區,恢復伊春市,將安達市更名為大慶市。
1980年以后,為了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按照國家制定的設市標準,先后將一批經濟比較發達的縣改為縣級市;為進行市領導縣的試點,先后撤銷牡丹江地區、合江地區、嫩江地區,實行地市合并,由市領導縣。到1992年底,全省共轄松花江、綏化、黑河、大興安嶺4個地區,哈爾濱、齊齊哈爾、牡丹江、佳木斯、鶴崗、雞西、雙鴨山、伊春、大慶、七臺河10個地級市,綏化、北安、黑河、五大連池、安達、肇東、阿城、同江、雙城、尚志、富錦、鐵力、密山、海倫、訥河、海林、綏芬河17個縣級市,呼蘭、賓縣、五常、延壽、方正、依蘭、巴彥、木蘭、通河、慶安、綏棱、望奎、明水、青岡、蘭西、肇州、肇源、林甸、泰來、龍江、甘南、富裕、拜泉、依安、克山、克東、德都、嫩江、寧安、穆棱、林口、東寧、雞東、虎林、勃利、樺南、樺川、湯原、集賢、寶清、友誼、饒河、撫遠、綏濱、蘿北、嘉蔭、遜克、孫吳、呼瑪、塔河、漠河51個縣和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10個地級市分設63個市轄區,并皆實行了市領導縣體制;大興安嶺地區除轄3個縣外,還直轄4個區(縣級)。1992年末全省總人口3562萬人。
本頁資料根據《黑龍江省志·地名錄》進行編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