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古墩村位于萊城東南24公里,鋼城西4公里處。東鄰大回家莊、小回家莊,西鄰九龍莊,南鄰肖馬莊,北鄰沈家崖村,九龍山巍然屹立于村北,汶河從村東由南往北蜿蜒而去。古墩村有土地2 378平方公里,314戶。1095口人。
據村中三官廟碑記載:明朝初年,吳姓建村,時為山東濟南府泰安州萊蕪縣興龍莊。《吳氏祖譜》記載:明朝初年自河北棗強縣遷此建村。村南有一古廟,距古廟100米處有一大土墩,周圍綠樹成蔭,逶迤環抱古廟。廟西有一官道,是當時往來萊蕪、泰安、博山、新泰的南北驛道。當時貨運全靠肩挑和木輪小推車,往返客商中途都是加把勁趕到古廟土墩前歇息、食宿。由于古廟土墩的緣故人稱古墩成俗。
《萊蕪市志》載:民國初期,古墩時稱:“顏莊保·上古墩、下古墩”。1941年5月至1945年10月,古墩村歸新甫縣清泥區;1951年屬清泥鄉;1958年屬顏莊人民公社;1984年屬顏莊辦事處;1985年10月屬城子坡鎮;1995年屬城子坡街道辦事處;2001年改屬艾山街道辦事處。
現村中姓氏有吳、林、王、亓、秦、喬、何、郭、齊、苗、李11姓。吳姓人口居多。全村無論家族大小,都和睦相處,友好往來,安居樂業。
昔日的文物景觀有多處。
三官廟。廟據南門外碑載,建于大明歲次甲子四年。建筑工藝精致,磚石結構四梁八柱前出廈。廟脊上有金龍戲珠、哈巴狗、張口獸、猴鷹等飾物,此飾品文革期間被毀。廟堂東邊立一石碑,-:萊治東南隅上古墩莊前舊有三官廟,重修于道光壬辰。另碑記載,大清光緒十九年修繕,村民及商戶募捐并把廟內柏樹處理后,籌足資金進行了全面裝修,使其煥然一新。落款:大清光緒十九年歲次癸巳十一月下浣。20世紀60年代初,此廟改為小學堂。
三官廟北去200米,有一棵古槐,需3人合圍,蓬如傘蓋,一枝探向東南,跨一街又兩間房,勢如天橋。1958年大樹被伐。
村北九龍山西尾山腳下,有一碩大石面,載有一天然大腳印。長2.5米,寬0.8米,深0.2米。傳說是二郎神楊戩留下的足跡。
位于村西南方向200米處有一高坡,村人經常在此取土,不斷發現陶器、兵器物件。1993年11月,村民秦立國取土時發現一大土坑,出土一大簇文物。考證為春秋戰國墓群。
1941年至1946年期間,時任新甫縣委書記的王醒,經常出入古墩村指揮軍民抗日反蔣、防匪除0,并與房東王洪儒結為干親,至生前經常有書信往來。他戰斗與藏身的桃園堰屋子和狼幫峪山洞被村民完整地保存了下來,成為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場所。1946年冬在王醒的主持下,古墩村黨支部建立,吳式文任黨支部書記,王洪勝、吳式言任委員。
抗日戰爭時期,山東八路軍四支隊吳瑞林部常出入古墩村,在此宣傳、發動群眾,組織、武裝民兵,與日寇進行堅決斗爭。
為掠奪和奴役中國人民,日軍在古墩村東修筑鐵路,在村東南方向150米處筑碉堡一座,重點保護鐵路線,至今還殘留有當時的路基、涵洞和被武工隊與本村民兵配合炸毀的鐵路橋墩。三官廟碑面上跟日軍作戰的彈痕仍歷歷在目。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古墩村人積極從事革命斗爭,先后有50余人奔赴戰場,吳式勝、王洪儒、何桂忠、王洪申英勇犧牲,被追認為革命烈士。戰斗英雄秦元吉復員回鄉時部隊贈三八大蓋步槍一枝,以示獎勵。回村后加入民兵隊伍,由此可見村人之革命熱情及堅韌忠勇精神。
新中國成立后,人民的生活水平逐年提高,1950年底成立互助組,1954年建立初級社,社長李京相。1957年與回家莊村聯合成立了高級社,吳式堯任社長。由于本社工作業績突出,當時的顏莊區,獎勵雙犁一部,抽水機一臺。1959年成立生產大隊,吳方希任大隊長,全村按居住片劃為6個生產小隊,生產小隊為基本核算單位,1982年全面推行聯產承包責任制。1971年冬,轟轟烈烈的農業學大寨運動在古墩村全面展開,全村勞力齊上陣,大搞農田基本建設,整地平墳、修堰筑壩,小地變大地,大地變平地,形成了層層梯田,新增土地百余畝。1973年冬開始,用了三年的時間,開鑿20米深的大口機井兩眼,建起大型揚水站三個,5000立方米的蓄水池一個,開鑿水渠5000余米,擴大水澆地300余畝。1987年,村兩委帶領村民對山、水、林、田、路綜合治理。打深水井兩眼,鋪設管道5000余米,使昔日缺水的山村,戶戶通上自來水。1995年結合舊村改造,投資10萬元,硬化村內主要街道500米,形成商業一條街,經商者有20余戶。
古墩村山場面積大,山坡向陽,據優勢調整產業種植結構,發展林果業生產,現已形成千畝雜果園規模,所產干鮮果百萬公斤。被評為市級二星級果園,并成為旅游開發的基地。在發展壯大集體經濟的同時,村委會鼓勵發展個體私營經濟和第三產業。從事個體經營的戶達70家,年創產值1000萬元,實現利稅近百萬元。村民生活日益提高。1982年人均收入不足200元,2001年人均收入增長到3680元。
古墩村有著崇尚文明的美德和興辦教育的優良傳統。20世紀20年代初,村中就設有私塾。教書先生為亓連畢,1949年建立古墩小學,校址就在三官廟,吳式文任教師。1994年城子坡鎮成立中心小學,本村小學四、五年級學生并人城子坡中心小學。2002年暑假開學,所有班級全部并入艾山中心小學。自1977年恢復高考制度至2002年,古墩村考入大中專院校學生20余人,畢業于山東工學院的吳希學為村里第一個大學生。學歷最高者為上海海洋學院的碩士研究生秦立生。
歷史跨人新的時代,古老文明沿著現代化建設的軌跡,不斷升華發展,古墩村民沒有滿足現狀,他們懂得未來只能靠辛勤的雙手去開拓。一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物質文明之花將會為社會主義大廈增添新的光彩。
*數據來源于萊蕪市人民政府網站
全國與古墩村同名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