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卞家泉村位于萊城東南27公里,鋼城南4公里處。村南鄰新泰市的高玉鋪村,東鄰黃莊鎮的小上峪村,西鄰南倉峪村,北鄰高家莊村。磁萊鐵路、205國道、萊新高速公路從境內穿過,全村425戶,1348口人。498畝耕地,山場面積800畝,總面積2700畝。
據村碑記載:卞氏于明天順年間在此立村,因村內有泉,故名卞家泉。據口碑相傳和墓碑為證,最早村里有卞、倪、楊、沈、呂、康等姓氏人家遷來居住,后葛、李等姓從外地遷入,現在村中有葛、李、襲、劉、陳、趙、宋、王、孟、張十姓人家,主要以葛、李、襲、劉4姓人口居多。
卞家泉自建村后屬蒙陰縣所轄,清代沿襲未變;1914年至1939年屬蒙陰縣七區;1941年劃為新甫縣,后劃歸新蒙縣;1945年劃歸新泰二區;1958年劃歸新泰縣翟鎮人民公社;1984年劃歸新泰市翟鎮辦事處;1985年劃歸新泰市寨子鄉;1991年劃歸萊蕪市寨子鄉;1993年劃歸鋼城區寨子鄉;2001年1月,劃歸艾山街道辦事處。
卞家泉村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早在1939年村里就成立了黨支部,喬立福任黨支部書記,最早的0員有喬立福、葛現堯、張紹功、葛現連、趙開遠等人。到了1941年,全村0員發展到40多人,是周圍村莊黨員最多、基層組織戰斗力最強的村之一。
1942年,抗日戰爭進入空前殘酷階段,日偽軍頻繁“掃蕩”,燒殺搶劫,無惡不作,黨組織和抗日民主政府,為解決抗日武裝軍政人員的物資供應和經費問題,發動群眾以各種方式支援抗戰,并在新(泰)、萊(蕪)、蒙(陰)邊區,扶助成立早期合作社——卞家泉三義社。三義社成立于1942年10月,是根據蒙陰縣第七區的指示,由當時任卞家泉村黨支部書記的葛現堯、支部成員葛現連、陳振幫帶頭發動成立的“清費紡織合作社”。主要經營土紡、土織、印染,兼營副食、百貨、絲綢等商品,秘密為抗日人民部隊供應布匹、鞋襪、筆墨、紙張等物品,發動群眾入股,每股一斗谷子錢,合44斤,錢糧均可,要求戶戶都入,多者不限。入股社員憑證購物,優先優惠,經營利潤除留5%的公積金、公益金外,均按社員股份分紅。三義社到抗戰結束公開經營,業務不斷擴大,社員股份數達2000多股,股金5000多元。解放戰爭時期,三義社增加當地農副產品收購和生產生活資料經營項目。1950年1月,三義社和南倉峪、施家峪、寨子等村社合并,成立寨子供銷合作社,社址遷到寨子村。
在革命戰爭年代,卞家泉人為了革命事業有著積極參軍參戰的光榮傳統,為革命事業建立了不朽功勛。在抗日戰爭時期參軍的有張紹功、葛現訓、李慶年、葛效思、陳振海、李之愛、張少文、李之尊、劉延銀等人,在解放戰爭時期參軍的有宋文祥、葛現貞、襲蘭普等人,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該村先后有30多人加入革命隊伍。他們為祖國的解放事業南征北戰,出生人死,有的戰死沙場,為革命事業光榮犧牲;有的九死一生,成為軍隊的將校。其中,張紹功曾任解放軍后勤醫院副院長(副軍級干部),葛現訓曾在湖北襄樊任解放軍某師師長。卞家泉村從革命戰爭年代到新中國成立后的和平時期,全村共計有156人加入革命隊伍行列。
早在民國17年,即公元1929年,卞家泉人為抗擊土匪掠劫和保護自己,由葛玉忠、喬學孔帶領村民曾在臥牛山建起山寨。當時全村200多人常年住在山寨里,打退了土匪的一次次進攻,保護了村民的生命財產。抗日戰爭時期,在卞家泉村曾發生兩次著名的伏擊戰,一個是大崖口伏擊戰,一個是村北伏擊戰。解放戰爭時期的臥牛山戰斗,也發生在卞家泉地盤上,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卞家泉人的杰作。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卞家泉人開始了新生活。1954年冬,卞家泉村由12戶村民自發成立農業合作社,1956年全村進入高級農業合作社,開始實行“人七勞三、困難加照顧”的社會主義分配制度,1960年至1962年三年自然災害時期,時任村支書的葛現祥、大隊長李之德,立足本村資源辦起了染坊、紙坊、粉坊等副業項目,收入可觀,保障了村民生活。1964年冬天村支書葛效思帶領村民苦戰一個冬天,整平寺前地60多畝。1965年至70年代,卞家泉人在村支書趙開明,大隊長劉延順的帶領下興修水利,在村南新建容量20萬立方米的水庫一座,同時對村內泉池進行了擴容和新建,改善了人們用水衛生條件,新增加土地灌溉面積400多畝。1994年冬,寨子鄉在卞家泉臥牛山擺開山區開發治理大會戰,每天上陣勞力過萬人,一個冬天,完成治理面積達400畝。會戰期間,時任山東省省長趙志浩親臨工地現場檢查指導工作,給予了高度評價:“干得好,干得好。”同時大眾日報給予重點報道。當時陳振國任支書,李加善任村主任。
隨著農村改革的不斷深化,卞家泉村從1996年起,在村支部書記葛效敏為首的村兩委班子的帶領下,真正步入了發展的快車道,他們搶抓發展機遇,解放思想,開拓進取,大力實施了“富民強村”工程。1996年,寨子鄉黨委做出了在205國道兩邊建設發展工貿小區的決定,卞家果村地處小區腹地,村兩委抓住機遇,做好群眾思想工作,抓好土地租賃,發展企業項目,兩年時間新發展民營企業10多家,僅地皮租賃一項,集體收入由過去的空殼村一躍增收10余萬元,比種地效益高出五倍。2001年,工貿小區被劃為鋼城開發區。卞家泉又搶抓機遇,服從服務于發展大局,在服務中求發展,新發展起12家個體私營企業。據統計,2001年,該村民營企業上交稅金達800萬元,其中鋼材經營大戶葛現利上交稅金146萬元,是萊蕪市第一個納稅大戶,在全市民營經濟表彰大會上,市委市府獎勵給葛現利一輛桑塔納轎車。
1998年,205國道拓寬建設開始,卞家泉村兩委抓住機遇求發展,抓拆遷抓規劃,做好拆遷戶的工作,在50多天內就完成了87戶的拆遷任務,在此基礎上,在國道兩側新規劃出了40座商居樓,目前,該村已建起商居樓37座.既美化了村容村貌,又促進新上了一大批個體工商業戶。
擴大發展運輸業是該村又一富民強村的重大舉措。這個村交通便利,緊靠萊鋼,特別是企業的發展,給發展運輸業擴大了空間。為促進運輸業發展,村里加強引導、服務、幫助戶里解決貸款達400多萬元,促進了運輸業發展。到2002年全村汽車、拖拉機等運輸車兩達200多輛,年運輸業收入達600多萬元,成為名副其實的運輸專業村。經過6年多的發展,這個村的集體收入由過去的空殼增加到10多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由1995年的1200元增加到3400元。村民的生產生活水平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村民坐上了轎車,樓上樓下、電燈電話,在全市率先成為手機村、電話。
卞家泉自建村以來就重視教育,人才輩出。在清末民初村里就設有私塾,先生是襲永鵬、李兆榮。1934年至1937年在村西頭建學堂一處,教書先生是劉柏均。1941年至1943年教書先生是葛現法。1954年新建學校一處。1974年在村中新建學校一處,全是瓦房。到了1994年對原校進行了改建,2002年在村南頭新建起了一座三層教學樓,學校條件隨著時代發展,不斷得到改善。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該村從事教育工作的教師共計20余人,村中德高望重的教育工作者劉延祥,從1948年起從事教育工作,先后擔任翟鎮公社完小校長兼黨支部書記,翟鎮公社教育組組長等職務。自1977年恢復高考以來至2002年,卞家泉進入大中專院校的學生達102人,村中第一個大學本科生是葛效春,于1970年考入山東大學。葛效紅1995年升人北京理工大學,葛振營于1997年升人北京大學。為發展衛生事業,村里從1968年起辦起了衛生室,解決了村里過去缺醫少藥,群眾就醫難的問題,衛生事業不斷發展,多次被上級評為“先進單位”。
建村數百年來,卞家泉人艱苦奮、生生不息,以自己的實際行動書寫出了與時俱進、不斷發展的歷史篇章。
*數據來源于萊蕪市人民政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