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萊蕪鋼城區艾山街道大龍門村
更新時間:2019-9-16
行政代碼:371203001 | 身份證前6位:371203 |
長途區號:0634 | 郵政編碼:271100 |
隸屬政區:艾山街道 | 行政級別:村 |
車牌號碼:魯S | |
大龍門村相關查詢: 快遞查詢 郵編查詢
|
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大龍門村位于萊城東南約30公里,距鋼城區艾山街道辦事處約10公里處。大龍門村東鄰雙楊橋村,西接蓮花山,南鄰新泰市小龍門村,北鄰羅漢峪。全村有722口人,耕地640畝,是聞名鋼城的養殖專業村。
據村碑載,該村建于明朝崇禎年間(1628 -1644)。傳說有一條龍經常棲息在村南的深溝內,故取名龍門村。在龍門溝以南亦有一村叫龍門,人口較少,為便于區分,溝南的叫小龍門,溝北的叫大龍門,小龍門隸屬新泰泉溝鎮,大龍門則屬今艾山街道辦事處。
從民國初年至1942年,大龍門村屬新泰二區。與當時的蒙陰縣接壤,大龍門村有塊兩縣分界碑;1943年,該村劃歸萊蕪縣顏莊區;1945年又劃歸新泰二區;1958年劃歸翟鎮公社;1984年改為翟鎮辦事處;1985年劃歸寨子鄉;1991年1月劃歸鋼城區寨子鄉;2001年劃歸艾山街道辦事處至今。
大龍門村緊鄰蓮花山,地形復雜,土匪橫行,龍門溝內曾發生過龍門路案。抗日戰爭時期,本村曾多次發生由我地下黨人發動的游擊戰,給日軍以沉重打擊。1942年,日軍在高峪村、雙陽橋村建立了多個據點,在該村李紹明家,村北的蓑衣頂上,西北邊的趙家山上均建立了炮樓,其中趙家山上的炮樓遺跡至今清晰可辨。當時,該村地下黨員徐勤浩率領游擊小組,在蓮花山腳燕子崖下,多次襲擊敵人,最終把敵人的炮樓全部毀掉。
1950年,村里成立了林業隊,開始封山造林,村民以入股的形式加入造林隊伍,當時全村共入了70股,造林3000多畝。1951年,村里成立互助組,6-7戶為一組,由兩個發展到4個。1955年初級社成立.1957年成立高級社。在20世紀70年代的“農業學大寨”運動中,全村修建水渠700米,可澆地200余畝。平去墳頭30余個,成為新泰縣平墳破墓先進單位。還在村南平子嶺建立養豬場一處,養豬200頭。后來,由于經營不善等諸多原因,該豬場于1976年解散。
1981年,實行聯產承包制,全村出現了徐西元和徐勤龍兩個個體專業戶,以后又陸續出現了各種專業戶,分別從事種植、養殖等行業,老養殖戶徐勤明幾年來養蜂不輟,取得了可觀的經濟效益。10多年來,經過滾雪球式的發展,全村的養殖業已由原先的4戶發展到現在的39戶,其中徐西元自己養雞的同時,積極為十里八鄉的養雞戶提供技術服務。靠養雞起家的張樂文在新泰市泉溝鎮建立起了蓮花山種雞場。現在全村年出欄肉雞達30多萬只,并且與泰安市泰偉公司、六和集團等很多企業建立了業務聯系。
水利是農業的命脈。早在1958年,村民就在村中砌成了一座塘壩。1966年,全村開始修建大龍門水庫,1968年峻工,蓄水13萬6千立方,能澆地200多畝。1996年冬,村里又修了3座橋,與紙坊村連接起來,1999年又拓寬了進村的道路,大大改善了村民的行路條件。
教育事業在解放后也有了飛速發展,原先的小學設在一村民的3間草屋內,辦學條件十分簡陋,后與雙陽橋聯系興建了雙龍聯小。校舍全部建成了瓦房。從1983年開始,全村已經走出了6位大學生,第一位大學生是尹成才,畢業于山東農業大學,曾任新泰蓮花山林場場長,現任新泰市旅游局局長。
大龍門村人口不多,卻有13姓,分別是徐、石、劉、王、張、李、趙、魯、宋、陳、朱、尹、甄等。村里每年都有適齡青年報名參軍,有的在外榮立戰功,成為家鄉人民的驕傲。最早立功的是徐勤仁,在福建前線當志愿兵,后負傷致殘,屬二等四級殘廢,享受國家津貼。另外,石義紅,由打工起家,現已成為青島海爾集團一配件廠的負責人。
*數據來源于萊蕪市人民政府網站
全國與大龍門村同名的有:
免責聲明:本頁地區資料內容為網絡收集整理,僅提供閱讀參考,本站不對該地區信息的完整性、準確性、即時性承擔任何責任!如果您認為該地區的省份、城市、鄉鎮、村莊的內容介紹需要更改或完善,請聯系網站客服修改,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