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萊蕪鋼城區艾山街道張莊村
更新時間:2019-9-16
行政代碼:371203001 | 身份證前6位:371203 |
長途區號:0634 | 郵政編碼:271100 |
隸屬政區:艾山街道 | 行政級別:村 |
車牌號碼:魯S | |
張莊村相關查詢: 快遞查詢 郵編查詢
|
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張莊村位于鋼城東北3公里、艾山街道辦事處東3公里處。張莊村位于萊蕪市政府駐地東南23公里處,距鋼城區政府駐地東北3公里。以前,北與陶家嶺村毗鄰。東與西冶接壤,西同周家坡村、逯家莊村交界,南靠西冶、呂家莊。現在,北靠萊鋼煉鐵廠、焦化廠、醫院,東鄰萊鋼生活區,西接萊鋼燒結廠,南邊是萊鋼動力部和西冶宿舍區。是萊蕪市和鋼城區的“雙文明”強村。全村有398戶,1125口人。
張莊,明朝末年,張姓由山西省遷此建村,以姓名村張家莊,因重名,1982年經縣政府批準,改稱張莊。張莊居委會由張家莊和苗家寨兩個自然村合并而成,全村有12姓,李、呂、苗姓人口最多、李姓是崇禎年間從顏莊鎮郭家臺遷來,呂姓從張家洼辦事處呂芹村遷來的。原苗家寨的族人苗子龍、苗于福是于300年前從沂水縣遷來的。到建國時,苗家只有8戶,50多口人。
張莊,明清時期屬萊蕪縣黃山保;民國時期屬顏莊區;1941年5月至1945年屬新甫縣清泥區;1946年屬萊蕪縣逯家鄉;1951年至1957年屬清泥鄉;1958年屬顏莊人民公社;1984年屬城子坡鎮;1992年屬鋼城區城子坡鎮;1995年屬城子坡街道辦事處,張莊村改為居委會;2000年12月,城子坡辦事處改名為艾山辦事處,遂屬艾山街道辦事處。
張莊地勢較平坦,黑沙河從村前流過。張莊在歷史上比較窮。在當時流傳著一句俗語,說“有女去討荒,死不嫁張家莊。”清朝時期,張莊不但窮,還很不安寧,匪寇三天兩頭搶掠,為防打劫,早在清同治年間就由呂信、李福元、李元奎挑頭,組織村民修起了土圍子,后因雨淋坍塌。至民國時期,匪寇更兇,為防蹂躪之苦,由李化武、呂可元贊助,李逢科、呂可傳、李逢喜、呂可善領頭組織,于民國十六年十二月重修土圍子。圍墻厚3米,高5米,留有垛口,全長800米,圍子在四個角上修有炮樓,配有機子炮、生鐵牛等武器,在東、西、南、北四面各開一個門。東門外的黑沙河上邊修有“樂善橋”,橋腿立在用大石塊雕刻成的4個大青蛙上。現在,修樂善橋的石碑還在,對于圍子,當年稱“安屏寨”,有關情況有當年的《修安屏寨碑記》為證。為防備日寇利用,抗日戰爭時期,圍墻已被拆除,但東門上的一塊大石頭至今還在原地。
1938年當地有了黨組織以后,呂可彬是該村的第一個0員,他是1938年入黨的。1939年建立該村第一個黨支部,他是第一任村支書。1946年進行土改,16戶中農獻出了95畝土地。35戶貧農分到了94.66畝土地及房產。當時村有132戶,574口人,1760畝土地。1952年村里成立互助組,最先加入的有李德實等12戶。1954年劉向祿等2l戶率先在全村成立了初級社,社長是劉向祿、李華篤,會計是李德實。1956年,張莊與苗家寨、周家坡成立三義高級社。社長是高慶祥,村支書是周俊星、劉向祿。1958年,顏莊人民公社成立.1961年張莊和苗家寨兩個自然村合成一個大隊。村里依靠集體的力量,大搞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打l2眼機井,修了1座水庫,挖了1個方塘,使該村的水澆地由1949年的70畝擴大到1976年的140畝。同時,加大對農業投入,注重科學種田,使糧食畝產量由1946年的113斤增加到1981年的1689斤,人均收入也從1949年的30元增加到1985年的890元。
1970年,萊蕪鋼鐵總廠建廠大會戰開始,焦化廠、燒結廠、煉鐵廠、動力部都建在該村的地盤上。征用土地903畝,到1972年,全村只剩下127畝耕地,968口人,人均只有0.13畝地。萊鋼的興建,使張莊由鄉村變成了廠區,使村民離開了土地,由務農種地轉向務工經商,每年都有500多勞動力整天到廠里去干零工。這雖比種地來錢快,也比種地強一些,但想致富卻比較困難。1977年,該村利用緊靠萊鋼的便利條件,自己辦起了服務于萊鋼的4個小廠子,當年獲利10多萬元,從此使該村看到了新的希望。自1980年起又先后辦起了工礦機械廠、洗煤廠、磁選廠、設備零運維修公司、五交化公司、鋼模板廠、堆焊廠、貨物倒運場、電鍍廠等村辦企業21家。2002年又新建干渣處理廠,當年增加集體收入28萬元。固定資產達到1.2億元,實現工業產值1億元,年創利稅1500萬元,集體年總收入1.7億元,吸收1000多人到張莊村,1991年改為居委會。居委會不僅注重發展第二產業,為了吸納更多的人就業,特別是婦女就業,還非常重視發展第三產業,張莊于1982年立了集市。1999年投資300萬元,進一步改建了市場,安排個體私營戶130家,設果品零售、餐飲、服務、維修攤位120個,使全村所有有勞動能力的人都有活干,家家有收入。
張莊從1991年開始,先后投資2000萬元蓋起了10座居民宿舍樓,建起了安全文明生活區,使全村居民住上了三室一廳、使用面積80平方米的樓房。隨后又對生活區實施了全面硬化、綠化、美化。安裝了路燈,硬化路面1萬平方米,種植草坪3500平方米,栽種綠化、美化樹木花草2600棵(株)。生活區內配有傳達室、診所、糧油、百貨、維修、服裝加工、理發、洗浴、舞廳、飯店等服務網點,并組建了由10人組成的環境衛生服務隊。
1995年投資250萬元,建起了老年公寓l座,現已接收全村65歲以上的老人56名,對于有子女的老人每月只收取45元的贍養費。其余開支全由集體負擔。老人的月生活費達到150元。1999年起,每月還給65歲以上的老人發30元的零花錢,使老人老有所養。
現在,全村有電話300部,手機100多部,電視平均每戶1 .5部,家家看上了閉路電視。千百年來“樓上樓下,電燈電市場商業樓話”的美好理想已變成了現實。全村不僅住上了樓房,還擁有轎車27部,汽車48部,是鋼城區有名的“億元村”。1992年被山東省政府評為村鎮建設明星村,省級文明單位。
張莊人自古崇尚教化,重視教育。早在清朝雍正年間,在村中建起了關帝廟。廟由六塊石頭雕鑿而成,專門請章丘的工匠完成。廟雖小,其構造之巧妙可稱一絕,周圍五六十里都有人來觀賞、取樣,然而照樣修起來還是比不上該廟。廟雕刻的對聯也很有教育意義,上聯是:將相才能王者肚,下聯為:英雄氣節圣人心。1928年6月,村里就有私塾,教書先生是李豐弟。1935年,周圍4個村和該村建起了聯辦小學。有兩個班,教師是王嘉峰和吳占振,開設的課程有國語、算術、自然三門。1938年聯辦小學撤銷后,該村自己建起小學,也有兩個班,教師是鄭孝樹,開設國語、算術兩門課,課本是油印的。其中有一篇課文是:“0與-,兩黨合作,中國就興旺;兩黨0,中國就滅亡”。戰爭年代,學校時辦時停。建國初期,村里利用8間民房建起了小學。為改變辦學條件,于1964年、1971年和1985年三次進行改建,學校越來越大,越建越漂亮。1991年進行新村規劃,開始集資蓋民居樓。同時,接著集體籌資180萬元,于1994年又新蓋起了高標準的小學校。教學樓三層,音美教室、微機教室、實驗室、科技活動室,一應俱全。建校標準之高,在全區是數得著的。并為住校教師配備了兩室一廳的成套宿舍,給每位教師每月發30元的生活補助。每學期發給250元至400元的獎教金。1998年還投資l2萬元,買了大客車,專門接送出村上學的初、高中學生,居委會對教育的重視,激起了教師和學生教與學的積極性,小學的教學成績連續13年全辦事處第一。1999年投資40萬元,進一步擴建了幼兒園,使幼兒園達到了高標準。自1977年恢復高考以來,有31名學生考上了大學專科和本科,其中第一位考上大學的是李傳慶。
張莊出人才,清末就出過秀才——李化堂。在革命戰爭年代,有呂士剛、李忠實、李興功等3名烈士為人民流血犧牲,立下了豐功偉績。在和平建設年代,呂繼光在山東武警總隊服役時因公犧牲,榮立二等功。在建國前后,出了6名縣團級以上的干部。李平是北京軍區裝甲部隊師政委,呂宜安是空軍飛行大隊長,呂宜功是上海師范大學后勤處長,鮑盛祥是青島警備區政委,李宜實是浙江公安廳處長,李壁篤是浙江省簫山縣縣長。新中國成立后有3人獲地廳級以上榮譽,前任黨支部書記書苗宗河,1994年7月被山東省委評為山東省優秀0員,I995年4月被省授予勞動模范,同年8月,被省軍區評為民兵基層建沒先進個人。現任黨支部書記李鋒實,1994年3月和1996年8月兩次被萊蕪市政府授予優秀企業家稱號。1995年3月.被團省委、省鄉鎮企業局、省企業家協會評為全省第四屆優秀經理,1997年6月加入全國企業家協會,1995年被團市委評為市十佳杰出青年。小學校長苗桂芝,1993年被市政府評為市級優秀教師,1995年9月被省人事廳評為省級優秀教師。
*數據來源于萊蕪市人民政府網站
全國與張莊村同名的有:
免責聲明:本頁地區資料內容為網絡收集整理,僅提供閱讀參考,本站不對該地區信息的完整性、準確性、即時性承擔任何責任!如果您認為該地區的省份、城市、鄉鎮、村莊的內容介紹需要更改或完善,請聯系網站客服修改,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