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萊蕪萊城區寨里鎮水北東村
更新時間:2019-9-16
行政代碼:371202108 | 身份證前6位:371202 |
長途區號:0634 | 郵政編碼:271100 |
隸屬政區:寨里鎮 | 行政級別:村 |
車牌號碼:魯S | |
水北東村相關查詢: 快遞查詢 郵編查詢
|
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水北東村位于萊城西北24公里,寨里西南8.5公里。南隔贏汶河與泰安市岱岳區倪家莊相接。東靠周家洼,東南靠王家洼。人口1160人,耕地1090畝。
水北東村處于泰萊交界處,姚(莊)口(鎮)路從村中穿過,足萊蕪西部重要的集鎮。民國初年有“泰萊交界第一街”之稱。據載,從民國初年到1955年均屬水北區,稱九區或十四區;1958年水北成立人民公社,其后合并于寨里人民公社;1984年后,寨里公社先后改為寨里辦事處和寨里鎮。1953年,水東由周慶賢、李玉代九戶農民組成第一個互助組,第二年成立兩個互助組,后進入初級社、高級社階段。1958年,成立行政村,1980年在原生產隊的基礎之上,改為八個生產組。
1991年冬,通過村莊規劃,使布局更趨合理,如今在新修街道的交叉處,成了全村最繁華的地段,這里設有水北中心衛生所、郵電局、銀行、商鋪、飯店等。水北集就在新街上,集市上進行著各種土特產、副食、鞋帽、服裝、布匹等商品交易,是周圍各村鎮較大的商品集散地。
為了確保糧食穩產高產,1974年,村里建成了六華里水渠及揚水站一座。1990年至1996年,全村又投資15萬元,埋設地下管道3600米。低水高揚,使昔日的旱田薄地,一躍成為村民的聚寶盆。同時對18眼舊井,進行維修配套,使姜、蒜、果、桑、菜五大作物形成基地。為了招商引資,使村民多富快富,村里又投資15萬元,建成生姜、大蒜加工廠。村里計劃投資50多萬元,在寬51米、長240米的搬遷空地上,建設商業中心,設農副產品攤位。道旁建設高標準的商業樓,以便靠設施生財,重振水北的商業雄風。
水東人一向重視教育,崇尚文明。1949年前村里就有私塾一處,1958年,辦小學一處。1996年,村小學合并于水北聯小。同時設立水北中學一處,設有四個年級。學校的建立,使村里的孩子不出村就可以上小學上中學。由于村民重視教育,自恢復高考以來,全村共有62人考取了各類大中專學校,畢業于山東大學的劉發升是本村考取的第一個本科大學生。劉連剛發明的生姜翻洗機則取得了國家發明專利權。
殷實富裕的生活,使水東人在接受現代文明上占盡先機。1950年村中徐漢英、景淑環、陳佃晉開辦水北第一聯診所。1977年陳佃中成為第一個擁有黑白電視機的人。1994年,李本安首先安裝了個人程控電話。到2001年,全村電話達到298門,成為寨里西部第一個電話村。與時俱進,水北人的生活一天上一個臺階。
水北村有著光榮的革命歷史,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該村許多村民積極投身革命斗爭,他們抬單架運給養做軍鞋。熱血青年都積極報名參軍,有的不惜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他們南征北戰,為共和國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村人馬達偉、劉文舉成為萊蕪境內有名的英雄人物。
解放后水北人一向緊跟黨的步伐,為建設新中國做出了出色的貢獻。1965年至1994年,先后參加全縣的筑路、改河、興修水利。如1966年雪野水庫西干渠的修建工程,1971年方下河的改造工程,水北嶺的深翻整平1程,村南汶河的河灘治理工程,他們都付出了辛勤的汗水。由于他們的出色貢獻,多次受到黨委、政府的表揚。
水北東村民自遷于此,已有1000余年的歷史,在這塊熱土上,一代又一代村民艱苦創業,用鮮血和汗水保衛、建設著水北東村,相信不久的將來水東村將變的更加輝煌燦爛。
*數據來源于萊蕪市人民政府網站
免責聲明:本頁地區資料內容為網絡收集整理,僅提供閱讀參考,本站不對該地區信息的完整性、準確性、即時性承擔任何責任!如果您認為該地區的省份、城市、鄉鎮、村莊的內容介紹需要更改或完善,請聯系網站客服修改,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