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萊蕪萊城區寨里鎮小下村
更新時間:2019-9-16
行政代碼:371202108 | 身份證前6位:371202 |
長途區號:0634 | 郵政編碼:271100 |
隸屬政區:寨里鎮 | 行政級別:村 |
車牌號碼:魯S | |
小下村相關查詢: 快遞查詢 郵編查詢
|
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小下村位于萊城西23公里,寨里西1公里,O九公路西側,口(鎮)姚(莊)公路南側。據《劉氏譜》記載,劉姓于明洪武年間從-遷此建村,已有600余年歷史。
小下村民委員會轄小下和趙家莊兩個自然村。趙家莊,相傳明朝初年趙氏由洪洞縣遷此建村,以姓名村趙家莊。
據清康熙《萊蕪縣志》記載,小下隸屬清西鄉舊寨保;民國初屬寨里區轄;1941年屬萊蕪縣寨里區轄;1951年屬水北區轄;1958年屬寨里鄉;同年10月成立寨里人民公社;1984年公社改稱辦事處;1985年又改為寨里鎮。
小下村民極富正義感,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抗戰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為保證戰爭的勝利,掀起了轟轟烈烈的參軍支前熱潮。
為了民族的獨立和解放,小下村有三次參軍熱潮,先后有65人參軍,為民族的解放事業作出了卓越貢獻,部分熱血男兒為國捐軀,被追認為革命烈士。
1947年泰安軍分區后方司令部設在小下,駐扎在財主劉增新舊宅內,政委林乎加親自坐陣籌集支前物資。為保證前線的糧食物資供應,小下村民男女老少齊上陣,不僅完成了推米、磨面、攤煎餅、做軍鞋、縫衣服,慰勞部隊和傷病員的任務.還承擔完成了將籌集到的大批物資運往萊蕪戰役、兗州戰役、濟南戰役前線的任務,為戰役的勝利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前線的有軍級干部劉光明、大校軍銜的劉沛等。
小下地處平原,土地肥沃。但在民國時期,小下的農業并不發達。以玉米、谷子、高粱為主要種植作物,小麥很少。生產工具簡陋,耕作方法原始,產量低下,大部分土地為財主所有,百姓所得無幾,僅能糊口。解放后到1957年,小下人歷經互助組,初級社,高級社,農業有了較大發展;小麥、玉米為小下人的主食作物,大馬、白菜、蘿卜為經濟作物,產量均有較大提高,小下人的生活初步好轉。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由于“共產主義風”、“-”、“大煉鋼鐵”的影響,加上三年的自然災害,小下的大片良田改種地瓜、蘿卜、多穗高粱等。引進種植的多穗高粱,豬吃了痄毛,難以生長;雞吃了不下蛋;人吃了干結,大便不下,坑苦了老百姓。農業發展嚴重失調,小下人的生活急劇下降。到70年代中期,小下的農業才逐步得以恢復,在“農業學大寨”,“深挖洞”“廣積糧”口號的感召下,2000畝土地被整修為連片良田,新開河灘地60畝,打機井30眼,并配套使用,糧食產量大幅度提高,每年向國家交售”忠”字糧近40萬斤。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小下村全部更新了灌溉設備,又先后購置了“東方紅”鐵牛拖拉機兩臺,輪式大馬力拖拉機兩臺,小拖拉機5臺。每個生產隊均配有播種機、收割機、脫粒機若干臺。耕、耩、鋤、耙、灌全部機械化。在計劃經濟時期,小下人就有科學種田的意識,為圖發展,小下人四處掛鉤,跑化肥、購農藥,盡量滿足了種地需要。小下村曾成立科技隊,即“五七紅校”,定期聘請山東農學院教授來小下講課,開設有《土壤結構》、《化肥的生產與使用》、《植物田間管理》、《植物栽培》、《病蟲害防治》、《良種培育》等課程,為小下農業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1985年1月,張增江被評為全國科普工作先進工作者。這一時期,小下的糧食產量達畝產小麥1200斤、玉米1000斤,戶戶有余糧,村中年年有儲備,并每年向國家出售“愛國糧”50多萬斤,為當時寨里公社第一交糧大戶,有“寨里第一糧倉”的美譽。同時期,小下人在西河開辟一林場,約60畝,百姓受益至今。在村南、村西各開辟一果園,面積約40畝。在村北修一養豬場,占地15畝,集繁殖、配種、育肥于一體,為小下人發展農副業起了一定作用。小下盛產大白菜,曾用地20畝建一菜市場,容全公社百姓來此賣菜,使用時間達10年之久,規模較大,為全公社的大白菜銷售,為完成計劃需要起了重要作用。改革開放以后,單一糧食種植遠不能適應市場經濟的需要,農民的收入受到限制,“農民要想富得快,種姜、種蒜、種蔬菜”,這是小下人最早提出的口號。近十幾年來,小下人利用當地的優勢,全面調整了種植結構,年種生姜1500畝、大蒜1000畝,年產生姜600多萬斤,大蒜300多萬斤。同時,小下人還注重養殖業的發展,養豬農戶有100多家,養雞大戶3家,養羊大戶5家,所養小尾寒羊、波爾山羊市場前景特好,奶牛養殖戶一家,所產鮮奶供不應求。農用物資專賣部、食品作坊、農機修理部、商店、菜店等遍及小下,且經濟效益非常可觀。小下人逐年富裕起來。
小下村人自古精明,經濟意識強。早在明、清時代村中就多有石匠,采石于羊丘山,房前屋后,皆為作坊,主要加工石磨、墓碑、石獅、石馬、門砧石等,其雕刻藝術,獨具風格,聞名四鄉。薛姓幾家均建有彈棉花作坊,精拉細彈,其工藝他鄉人所不能及。村中有柏籽作坊多處,利用當地資源,幾經加工后,到外地換回錢、物,至今,村中還存有柏籽磨,柏籽桿等。前人的意識影響著后人,解放前,村中有油坊兩處,約鋪1處,鐵、木業作坊10多處,土窯1處,但其發展冷落蕭條。解放后至70年代,小下村經商的人,從事手工業的人逐年增多,但在那以糧為綱的年代,經商的人未能發家,手工業發展也相當緩慢。直到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小下村的工副業才蓬勃興起,小下村建有兩座大型磚瓦場,一座鍛造廠,一座木工綜合加工廠,一處農機修配廠,均發展較快,村集體經濟日益壯大。逢年過節小下人均可享受現金10元,這在其它村是沒有的。改革開放以后,特別是近幾年,小下經濟有了長足發展。小下村兩委班子致力發展經濟,制定優惠政策大力扶持,積極招商引資,小下村民營企業如雨后春筍,發展迅速。現在小下村有姜蒜購銷大戶6家,年吞吐量近萬噸;大小預制廠5處;大型磚瓦窯1處,其產品皆供不應求;鍛造廠2個、冷藏廠、農副產品加工廠、帶鋸加工廠、蜂窩煤廠等十幾家民營企業,均興旺發達,從業人員達600多人。小下人在致富的道路上,跨出了歷史性的一步。小下村先后被授予市《文明單位》,市級《個體私營經濟專業村》、《市級小康村》、《市級先進文明村》、《市級先進黨支部》等二十幾個光榮稱號。
過去的小下村,留給人們的是一處處低矮、昏暗的住所和一條坎坷、狹窄的街道,這些遠不能滿足人們的生活和經濟發展的需要,改革開放以后,在村兩委整體規劃和積極引導下,小下村有600戶人家的住宅逐步地由土木結構翻新為磚木結構的新瓦房,30余戶蓋起了二層樓,村里投資20多萬元,建起了新小學1處,幼兒園l處,敬老院1處。1996年,村里投資20萬元,搬遷40余戶,開通了東西大街,東起O九路,西接姚口路,村內路面長1000米,寬24米,瀝青路面。中心路兩邊均設計為商品戶,村委積極扶持發展第三產業,迅速崛起一條經濟帶。中心路兩端建有東西兩門,鐵柱,鋼梁,結構合理,造型美觀大方,上方均裝飾有二龍戲珠,特聘名師制作,頗具氣勢,象征小下村的康樂與富庶。次年小下村又投資20萬元,搬遷舊宅20余戶,開通了南北大街,長500米,寬30米,瀝青路面,是寨里鎮環鎮路的重要路段。兩條大街在村中心交匯,東、西、南、北均裝有豪華路燈。歷經十幾年,昔日道路狹窄曲折,住所參差零亂的小下村變成了寬敞、平坦、整潔、亮麗的不夜村。
小下村人杰地靈,自古多出名人,據記載,貢生劉宗徽幾經考試,官及四品,為人正派,執法嚴明,曾擔任泰安州科舉主考,為選拔當時國家棟梁做出了不懈的努力,深受同僚賞識。為標榜其功名,翰林院嘉獎其扁額一塊,-“文秉社稷”。劉圣徽自幼習武,成人后,多行俠仗義,扶弱濟貧,四鄉鄰里皆稱其賢,同治八年考中武舉,有一定業績。為此,官府為其在宅旁樹一旗桿,以-武。現僅存旗桿臺遺址。光緒初年,文士劉春徽、劉真徽均在本村成立私塾,為傳播文化、培養人才做出了一定成績。
在緩慢的歷史進程中,小下人始終沒有忘記對文化的傳承和對知識的渴求,在民國初,村人就不惜重金聘請3位名人為師,建立了初級小學,建國后建有興國鄉小學,到20世紀60年代,小下村的學校初具規模。1958年小下村曾成立“共產主義小學”。70年代村中辦起了小學、初中為一體的學校,規模較大,質量較高。1980年初中聯辦,村中只留小學,1992年小學聯辦,村中只剩幼兒園,到1998年幼兒園聯辦,園址遷往寨里。2001年8月幼兒教師畢秀美想村民之所想,急村民之所急,在原幼兒園的基礎上,投資20000余元,建成寨里第一個民辦幼兒園,設施先進齊全,方便了村民,被評為市級規范化幼兒園。
建國后,小下村考入名牌大學的學生近百名,“文革”前的有北京科技大的張振恒,曲師院的劉炳安,山大中文系的趙學力,北大的劉桂桓,長春地質學院的趙鳳江,山工院的劉桂同等。趙學力花六年心血注釋完畢《容齋隨筆》,現即將付梓。1977年恢復高考后,小下村考人大學專科以上的學生,每年均有數十名。
承前人之遺風,啟后人之智慧,小下人的聰明才智使小下村經濟繁榮,環境優美。走進小下,處處樹成行,柳成蔭,整潔衛生,秩序井然,百姓新房橫成行,縱成排,更有“小康樓”鑲嵌其中,人均住房面積可達50㎡,人均年收入4000元以上,家家裝有住宅電話,每20人就有手機一部,每15人就有摩托車一輛,每100人擁有汽車一輛,小轎車也正在逐步進入部分家庭,家用電器在不斷更新換代,呈現一派蒸蒸日上的景象。小下人的生活如日中天,富裕、文明、康樂、規范的小下村已成了萊蕪西北坡上的一顆璀璨的明珠。眼下,小下人正在村兩委班子的帶領下,改革創新,用自己的雙手創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數據來源于萊蕪市人民政府網站
免責聲明:本頁地區資料內容為網絡收集整理,僅提供閱讀參考,本站不對該地區信息的完整性、準確性、即時性承擔任何責任!如果您認為該地區的省份、城市、鄉鎮、村莊的內容介紹需要更改或完善,請聯系網站客服修改,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