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萊蕪萊城區寨里鎮周家洼村
更新時間:2019-9-16
行政代碼:371202108 | 身份證前6位:371202 |
長途區號:0634 | 郵政編碼:271100 |
隸屬政區:寨里鎮 | 行政級別:村 |
車牌號碼:魯S | |
周家洼村相關查詢: 快遞查詢 郵編查詢
|
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周家洼村距寨里鎮7公里,西臨水北街,西南緊臨王家洼,南隔贏汶河與楊莊鎮的燕家莊陳家樓相望,東北四里即太平街,姚口公路經過莊北。地處平原,耕地1980畝,648戶,2219人。
據《周氏譜》記載,明朝洪武年間周姓由河北省棗強遷此建村,因地勢低洼,冠以姓氏,故名周家洼。起初建村有周、馬、阮、馮四姓,周姓居多。后阮、馮兩姓消失,又接納了王、張、李、曹、柳氏,成了2000余口人的大村莊,周姓人口過半。
清朝咸豐年間,萊蕪有十二保,周家洼屬水南保;民國時期,周家洼屬水北第九區;解放初隸屬水北區(第十四區);1959年初,萊蕪縣建15個人民公社,周家洼歸屬寨里人民公社;現隸屬寨里鎮。
贏汶河養育了一代代周家洼人,但周家洼人也飽受過水災之苦,每年六七月間,贏汶河常常泛濫,水從上游直沖農田再折向西南流去,上游近百畝民田被沖毀,現居上游的河沙全部被挖凈,河底那黃色的泥土便是最好的見證,足足有80米寬。
在抗日戰爭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該村許多村民積極投身于革命斗爭。周長龍等7位烈士在解放戰爭中壯烈犧牲。周長凱(后改名周義齋)、周長忠等隨大軍南征北戰,解放后周長凱留在四川工作,周長忠留在了青島,周長青留在了江蘇。1947年由周慶昂、王照瑾,馬振武成立周家洼黨支部,領導人民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后周靈武、張少青叛黨,先后投降了水北的景大馬子、魯西的亓象德,周家洼支部一度遭到破壞,1947年土地改革勝利結束,才在1949年恢復了黨組織。
1955年夏,洪水進村,半數以上的房屋被淹。1974年冬天,在寨里人民公社的組織下,周洼人筑壩導水,在壩上植樹種草,不但有效地扼制了洪水,保護了農田,而且在壩外墊良田百余畝,全部建成了早澇保收的良田。1975年實現全村通電。1980年進行村莊規劃,完成三縱五橫整齊劃一的村莊建設,1981年修建了一條寬3米,高2 5米,長500余米的南北向防洪渠,徹底解除了雨季北嶺大水對村莊的威脅,并陸續在水渠上修建了5座鋼筋混凝土平橋,貫通東西交通。
周家洼人不僅尚武也很崇文,清朝末年,秀才周金明專門替人打官司,名滿萊蕪。民國初年,王繼春、周龍蛟、周慶炎、周慶賞分別設私塾館,民國二十六年,成立周家洼小學,起初設一個班,大埠頭陳志遠任教,地點在鎮武廟西跨院。由于戰亂,曾一度停辦,1942年又重開,周慶兆、李社元任教,以念《三字經》、《百家姓》為主。現村莊東邊仍設有周家洼聯小,周家洼、王家洼兩村的兒童近300人在此就讀。解放后,全村近300名學生考入了各大、中專院校,1952年周美欽考取了山東大學,畢業后分配到北海艦隊工作;周美沛1959年考入清華大學建筑工程系,畢業后分配到勝利油田工作。艾芬山東大學畢業后,2001年又到德國攻讀博士學位。還有碩士畢業生周生軍、張蓮社等。厚重的文化背景,使之成為人才輩出之地。
1989年,青年人張樹林辦起木器加工廠;1997年,王長永兄弟二人審時度勢,分別建起了大型養豬場,年育肥豬在千頭以上。近幾年,隨著姜蒜種植面積的不斷擴大,出現了周廣奎,周廣鎮等數家姜蒜購銷大戶。今天的周家洼欣欣向榮,在黨的政策指引下,正一步步走向輝煌。
*數據來源于萊蕪市人民政府網站
免責聲明:本頁地區資料內容為網絡收集整理,僅提供閱讀參考,本站不對該地區信息的完整性、準確性、即時性承擔任何責任!如果您認為該地區的省份、城市、鄉鎮、村莊的內容介紹需要更改或完善,請聯系網站客服修改,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