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王家洼村位于萊城西北23公里、鎮政府駐地西南4公里處。西界泰安市郊區,北為水北和周家洼,東、南隔贏汶河與楊莊鎮的小埠頭、燕家莊、西楊莊相望。地處平原,耕地960畝,340戶,1001口人,盛產生姜、大蒜。
民國二十四年《續修萊蕪縣志》記載:順河鄉•王家洼村。據《王氏譜》記載,明洪武年間王氏由山西省遷此建村,因地勢低洼,曾名洼里,后改稱王家洼。
清咸豐年間王家洼村屬水北保;辛亥革命后屬水北第九區;解放后隸屬第十四區;1959年初屬寨里人民公社;1984年后隸屬寨里鎮管轄。
清朝咸豐年間,村民王甫田,多次進京趕考,花甲之年考中“進士”。他辭官不做,決心在當地教書育人,當“先生”。其書-底深厚,常為學堂、廟宇、店鋪題寫匾牌。據傳說,泰安岱廟門楣上的“岱廟”二字出自他手。他去世后,葬于村南王家林,事跡感動皇帝,下旨為他立了“龍頭碑”(文革間被毀)。自此,“文官下轎,武官下馬”。村民王憲太的書法也遠近聞名,對后世產生較大的影響。本村熱愛書法的人層出不窮。近幾年來,每逢春節前就有20多名村民趕四集-聯,王憲成、王耀生、王英昌、王玉漢等人寫的春聯暢銷泰萊、新泰、北部山區等地。
王家洼人富有革命精神,有著光榮的革命歷史。1939年日本人侵入萊蕪,在丁家屋設立據點,勾結當地土匪不斷來該村騷擾,無惡不作,從此王家洼人不得安寧。1941年以王樹培為首秘密成立了第一個黨支部,發展王憲正、王憲祥為中國0黨員,廣泛發動群眾與敵斗爭。1941年2月,在“周家洼之戰”中,村民王占奎任連長,他赤身撲向敵群,與敵展開肉搏,身負重傷。1943年王家洼村民兵組織不斷壯大,由原來30人增加到80人,在萊蕪、香山等九個戰場與敵展開激烈斗爭,王育等、王憲純、王憲榮”、王茂生、王憲恩立過戰功。
1947年2月,王憲正在萊蕪戰役中,組織擔架30副、軍糧5000斤、軍鞋300雙,積極支前。1946-1948年王家洼村組織了30名民兵,踴躍參軍保衛祖國。在萊蕪戰役中,王占元、王爵生、王憲林、王玉等、王友成、王憲忠、王永生光榮犧牲,被追認為革命烈士。王憲榮、王告生被提升為團級干部。
王家洼村有尊師重教的光榮傳統,從1949年延續到現在,學校里教師換了一茬又一茬,無論是哪一位村領導逢年過節都要慰問教師。1949年重建學校后由景憲亭任教師。開設了國語、算術等課程。并注重校園美化、綠化、栽下松柏樹,松樹生長形狀奇特,至今保存完整,人們稱它為“建校史”。凡是從這所學校培育出來的人才都熟悉它,它像一位慈善的老人培養著后代,累彎了腰。在這所簡陋的校園里為國家輸送了大批有用人才。1986年自籌資金重建“市級規范化學校”,自己備新課桌凳、教學儀器,支部書記王玉棟常說:“到一個村看到最好的房子就是學校。”
王家洼村自50年代出了第一位大學生王憲國,畢業于北京鋼鐵學院,相繼每年都有2-3人考人大學,佼佼者王飛考入山東大學電子系。為鼓勵學生,村里每年從辦公經費中擠出一部分款資助其深造。王家洼村富有奉獻精神,人民教師王憲告在北京衛戍區部隊服役期間學了一手推拿手藝,為方園50里的群眾整骨推拿,從不收任何費用,還無私奉獻自己配制的藥品。病人痊愈后,帶厚禮表示謝意,他都一一謝絕。他常說:“我是在0的部隊里學的手藝,要謝就謝0。”退休后還不斷為骨傷者解除病痛。
該村自古重視發展經濟,據《寨里史志》資料記載,1945年王艮生開設染坊一處;1956年王華培開設油坊一座,地點在水東。
1957年0員王憲國出席省勞模代表大會。
該村重視農業的發展,建國初期,從互助組合作化,初級社到高級社,全村系8個生產隊。在學大寨的年代,黨支部書記王訓生和村民一起吃住在北嶺指揮“戰斗”。副書記兼團支部書記王育革身先士卒,帶頭實干,男女老幼齊上陣,頂風冒雪大干一冬春,整平土地280畝,動用37萬個土方,將高低不平的澇洼地變成了地平如境的好良田。并加強水利設施建設,打22米的深井兩眼,架起高8米的揚水站兩座,全長900余米。人稱“二龍吐須”,自古以來的旱田變成了旱澇保豐收的高產穩產田,糧食產量翻三番。
王家洼村積極發展農業機械化,20世紀60年代就購買了一輛“解放牌”汽車,在全鎮是第1個擁有汽車的單位。隨后又添置了上海“50”拖拉機和8臺“12”的拖拉機、2臺“24”的拖拉機,8個生產隊都能配套脫粒機、播種機、鍘麥機。村里存有備戰備荒糧60噸,老百姓過上了溫飽的日子。
王家洼村人民為改變匯河每年汛期泛濫成災的狀況,全村團員青年齊上陣,動用工日2萬個,筑起高3米、長1500米的防洪大壩。同時抽沙壓土造良田150畝。
王家洼村文體活動十分活躍。團支部書記王英新帶領全體團員青年利用業余時間,把村中央深4米的“團灣子”(蓄水360方),填平壓砂,建成了300多平方的場地,取名“五四廣場”。廣場西邊建有大舞臺,中間豎12米高的水泥線桿,線桿上裝有四個高音啦叭和一盞大-燈,場內自備藍球架一副。以王玉柏、王玉田等為首的王家洼藍球隊,曾與河東(周洼東)的駐軍官兵及水東聯中的教師多次進行友誼比賽。
20世紀70年代初王家洼村是萊蕪縣宣傳部抓的精神文明建設的典型村。共青團工作成績尤為突出,多次受上級表彰。1975年團省委獎給該村8.75毫米的電影機一部,并為鄰村的水東、水西、金井、吳洼等十幾個單位放影演出100余次,宣傳毛澤東思想,是全縣最早有電影放映機的村莊之一。1978年3月王家洼大隊團支部被共青團中央授予“全國新長征突擊手”光榮稱號,并獎給一臺17英寸的黑白電視機,青年團活動聞名全省。
王家洼人相信科學,敢于創新,1978年王家洼科技隊經全體科研人員多次精心試驗的“寨王二號”先進麥種,被泰安地區農科院鑒定后定為推廣品種,并獎給科研儀器一套。
道路通,百業興。前幾年王家洼村道路狹窄交通不便,嚴重制約了經濟和各項事業的發展,為徹底改變街道的落后狀況,打破瓶頸制約,加快發展步伐,1996年冬,村“兩委”帶領干部群眾拉開修路的序幕,重新規劃,清理路旁障礙,拓寬取直,硬化鋪油漆,修成大街一條,“聯干路”與姚口路相接,總長3036米。寬10米。兩邊砌邊溝,配有路燈30盞,總投資37萬元。為弘揚奉獻精神,村委投資4000余元,購置了一塊萊蕪黑大理石,將9位千元捐款者,17名500元捐款者,95位百元捐款者的名字刻在上面,選村里最佳位置(廣場北)壘起高一米的碑座,立在上面以示表彰。
王家洼村工副業項目起步早,1965年第五六生產隊橡膠石廠的產品銷至全省。王榮章、王育宣、王美姜、王玉剛,帶著產品跑遍全省各大企業。經鑒定產品質量合格,引進百余家客戶來廠參觀定貨,產品小至小鴨集團洗衣杌的墊子,大到火車上的“碰頭”墊子,品種齊全,遠銷國內八個城市和廠家。繩經廠廠長王玉永、王憲清跑萊蕪下新泰赴青島,去濟南聯系定貨,找貨源帶領村民致富,深受村民贊揚。繩經廠延續到1980年。
王家洼村在北嶺安裝地下管道2050米,打深機井兩眼。在培養生姜大蒜為主導產業的同時,建葡萄園80畝,溫室20個,發展蔬菜大棚140個,充實了菜籃子工程;養雞大戶30個,雞的存養量3萬余只;每年養豬10頭以上的有25戶,50頭以上的5戶。
王家洼村為把農副產品的種植、銷售、生產資料供應一條龍,村“兩委”大力支持并提供方便。現有生姜大蒜收購點7處;油坊2座,饃饃坊一處;生資站3處,批發站1處,經銷點5個,本村已成為電話村。
王家洼村人勤勞樸實,富有遠見。早在1951年鄉長王憲正在村民大會上講過:“將來樓上樓下電燈電話,掌燈不用油,耕地不用牛。”這一理想現已變成了現實。王家洼村依靠科學,大力發展經濟,創建“兩個文明”,招商引資,百業俱興。
*數據來源于萊蕪市人民政府網站
全國與王家洼村同名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