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黔東南州錦屏縣啟蒙鎮中華村
更新時間:2019-9-16
行政代碼:522628103 | 身份證前6位:522628 |
長途區號:0855 | 郵政編碼:556700 |
隸屬政區:啟蒙鎮 | 行政級別:村 |
車牌號碼:貴H | |
中華村相關查詢: 快遞查詢 郵編查詢
|
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中華村原名中寨,侗語稱“xaihdav”,1981年8月地名普查時因與外公社大隊同名,故改用今名。位于啟蒙鎮北端、縣城西南面,距鎮政府駐地9公里,距縣城35公里,有公路通達。東臨平略鎮歸朝村,南連巨寨村,西、北分別與歸故、華洞兩村接壤。原稱中扒洞,清代與華洞村統稱為扒洞,屬黎平府龍里長官司管轄。民國前期與華洞同屬一保,屬第一區扒洞鄉、寨藻聯保,29年(1940)屬啟蒙鄉第七保。1951年屬啟蒙鄉第七村(華洞),1953年屬新華鄉華洞村,1956年5月屬九寨區寨藻鄉華洞村。1962年5月由華洞大隊析出,建立大隊,始有村行政建置,屬啟蒙公社。1968年屬忠東公社,1970年屬啟蒙公社,1984年屬啟蒙鎮至今。中華村于清代中期開發,村民多為遷來此地種山的。現轄老寨、新寨、歸形、歸興、便形、高長6個自然寨,有5個村民小組,127戶,607人,勞動力330人,全為侗族。村委會駐老寨。有龍、張、李、楊、蔣、石、潘7姓,張氏最早由西洋店遷入,龍姓由八教遷來。
中華村土地總面積7680畝,其中耕地面積250.6畝,有林地6222畝,森林覆蓋率80.29%。中華村森林資源豐富,盛產杉、松、楠竹等,是縣內著名的楠竹之鄉之一。這里的楠竹林連片集中,其規模為鄰近鄉村所少有。村民有篾編、石材加工傳統,善編籮筐、曬席、涼席、背簍等竹器;石材加工主要有打墓碑、碓窩、火爐巖等。在過去無打米機年代,鎮內和外鄉鎮附近村寨各家各戶的碓窩幾乎是村內的石匠打制的。1970年代前村內有龍華銀、龍華光、龍華波、龍顯云等4人共開一座爐,加工生產犁撇、犁嘴等農具,或交區供銷社銷售或挑下鄉走村竄寨銷售。1980年后因外地犁撇沖擊市場,停止生產。近年村民利用其楠竹資源優勢,編織成各種生產生活用具往市場上出售,或直接砍伐原竹出售,供應各建筑工地用作腳手架等。國家實施“天保”林工程以前,林業是主要經濟來源。禁伐用材林后,楠竹作為再生能力強,需要定期更新的資源,可大力發展,增加村民收入。全村現在的經濟來源以勞務輸出和農業生產為主。2005年外出打工103人,收入占總收入一半以上。村民龍華照,2005年養豬50頭,成為全村發家致富能手。
中華地處深沖,交通閉塞,居住密集,御災能力差。民國丙寅年饑荒全村餓死13人,1960年饑荒餓死5人。1962年發生特大洪水,中華村農田損壞嚴重,三年才恢復過來。1953、1976年先后發生寨火,為避免火害重演,1976年拆遷民房9間,開設一條防火線,2007年實施整村推進財政扶貧項目,修成人飲消防工程,受益農戶80戶,360人,建成廣播閉路電視,安裝25套閉路設備網絡,受益農戶63戶,300人,完成村組步道硬化3330米。2006年修建華洞至老寨、新寨進村公路,2007年動工修建雙溪口至高場、便形、歸形和頓亞至歸形通組公路,全村6個自然寨均通公路。
2009年4月11日晚,村內普遍遭受雷雨天氣,普降暴雨。老寨令柏沖(地名)發生地質災害,房屋右邊坡出現長20米、寬0.3米以上的裂痕,斷面深1~1.5米。是年所居住在令柏沖的6戶農戶全部搬除危險地帶。
民國32年(1943)辦有國民保校。1958年建中寨民辦小學,1969年擴建為完小。學校占地面積630平方米,木質結構的教學樓220平方米,有教室6間,現有學生48人,教師3人。1950年以來,全村計有12人參加國家工作,有10人考上大學,高長寨楊昌錦博士畢業,獲博士學位;龍顯鵬現任錦屏中學數學高級教師,州第七、八屆政協委員。村內有名的石匠有龍華明、龍大森、龍華鳳、張勇先等,龍大森現外出湖南省武崗石材廠打工,打制墓碑、雕刻石龍、石獅等,工藝精致,產品暢銷。1942年,有8名青年應征加入-陸軍103師抗擊日寇,其中陣亡5人,龍榮萬等3人抗日勝利后返鄉務農。
清嘉慶十四年(1809)在中寨村腳鎖口處修建一座石拱橋,取名天錫橋,長18米,寬4.5米,高7米,拱跨度7米,拱正中厚0.6米。
2006年修通進村公路。
全國與中華村同名的有:
免責聲明:本頁地區資料內容為網絡收集整理,僅提供閱讀參考,本站不對該地區信息的完整性、準確性、即時性承擔任何責任!如果您認為該地區的省份、城市、鄉鎮、村莊的內容介紹需要更改或完善,請聯系網站客服修改,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