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黔東南州錦屏縣啟蒙鎮流洞村
更新時間:2019-9-16
行政代碼:522628103 | 身份證前6位:522628 |
長途區號:0855 | 郵政編碼:556700 |
隸屬政區:啟蒙鎮 | 行政級別:村 |
車牌號碼:貴H | |
流洞村相關查詢: 快遞查詢 郵編查詢
|
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流洞村位于啟蒙鎮西南面,距鎮政府所在地8公里,展架——黎平公路從岑果寨腳經過。流洞,侗語稱“liouc”。東抵魁洞村,南連高表、八里村,西與八受村接壤,北臨便晃村。清代屬黎平府龍里長官司,民國時期流洞、上八龍、中八龍屬啟蒙鄉第三保(置高表),岑果屬第四保(駐歸更)。1951年流洞、上八龍、中八龍屬啟蒙鄉第三村(駐高表),岑果屬第四村(駐歸更)。1953年流洞、上八龍、中八龍屬新建鄉高表村,岑果屬勝利鄉便晃村。1956年5月流洞、上八龍、中八龍、岑果寨分別由高表、便晃村析出,成立流洞村,屬勝利鄉。1958年屬勝利公社,1961年屬啟蒙公社,1963年屬勝利公社,1968年屬忠東公社,1970年屬勝利公社,1984年屬勝利鄉,1992年建并撤后屬啟蒙鎮轄。下轄流洞、上八龍、中八龍、岑果4個自然寨,6個村民小組,有216戶,929人,勞動力646人。村民委駐流洞。因三板溪電站庫區淹沒,2005年有2戶9人分別遷往新化鄉和黎平縣鰲市居住。流洞寨為古婆洞十寨之一。
村民有林、羅、龍、張、吳、歐、姜、王、楊9個姓氏。林姓于清康熙年間由者模遷入流洞居;張吳二姓于清順治年間遷入岑果寨居住;王姓于清雍正年間從隆里遷入上八龍;羅姓于民國初從-遷入,龍姓于民國年間從八受村猛餒遷入;楊姓于清朝末年從八受歸更遷入;歐姓于民國時從山合遷入;姜姓從河口里寨遷入。為侗、苗族雜居,岑果、上八龍、中八龍自稱為“偢家”,行“偢家”禮制,傳統與岑梧、高表和黎平縣烏勒、岑頹等寨相互通婚,關系密切。節日林姓重過“林王節”,其他節日與婆洞其他村寨相同。
流洞村各自然寨周圍都有茂密楓樹、松樹、米栗樹、板栗樹、猴栗樹等,還有櫸木、紅豆杉等珍稀樹種,1990年代后期曾砍伐幾株櫸木出售給外商,收入數萬元,用于接通電網,現在鎖口山仍保存有胸圍2~3米,高20余米的櫸木10多株。流洞村山大坡陡,山多田少。土地總面積9810畝,農田284.7畝,旱地21.3畝,有林地面積6423畝,森林覆蓋率63。49%,1993年八龍林場獲貴州省人民政府授予“世界銀行貸款造林項目優質工程獎”。三板溪電站庫區淹沒流洞村有林地131.63畝,經濟林0.07畝,疏灌林39.46畝,農田42.04畝,旱地0.75畝。2006年,列入全鎮12個整村推進扶貧開發重點建設村之一。
民國年間辦私塾,1950年代初辦教學點,1972年始建流洞小學,現為村完小。全村先后有29人參加國家工作。村民林澤超長期義務為地方修橋補路,頗得群眾贊譽;流洞寨腳有土地廟,曾修有一座風雨橋,1964年被大水沖毀。1992年村民再次捐工獻料重修,1993年又被大風吹倒,至今僅存遺址。流洞還存有“林王手掌印”、“林王插牛尾巴巖縫”、“姊妹樹”等故事傳說。
全國與流洞村同名的有:
免責聲明:本頁地區資料內容為網絡收集整理,僅提供閱讀參考,本站不對該地區信息的完整性、準確性、即時性承擔任何責任!如果您認為該地區的省份、城市、鄉鎮、村莊的內容介紹需要更改或完善,請聯系網站客服修改,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