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黔東南州錦屏縣啟蒙鎮歸故村
更新時間:2019-9-16
行政代碼:522628103 | 身份證前6位:522628 |
長途區號:0855 | 郵政編碼:556700 |
隸屬政區:啟蒙鎮 | 行政級別:村 |
車牌號碼:貴H | |
歸故村相關查詢: 快遞查詢 郵編查詢
|
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歸故村位于啟蒙鎮北面,距鎮政府駐地8公里。東臨中華村,南與邊沙村接壤,西鄰甘塘村,北鄰華洞村。轄下歸故、上歸故、水塘、大坪、頓茨、補妹、高增、便勝、歸相、正發10個自然寨,村委會駐下歸故。各自然寨的后龍山、鎖口山都有成片的古樹林,多數為紅豆杉、櫸木、樟樹、荷木等珍貴稀有樹種。歸故坳上一株最大的核桃樹胸圍3.4米,高20米。產水晶礦。過去溪0娃娃魚,現已極少。1940年代末,老虎常入寨襲擊人畜。
歸故,侗語稱“guisguv”,意為溪頭的寨子,舊稱上扒洞。地處山間小壩中,四周群山環抱,古樹翠竹環繞,一條小溪穿村而過,至寨腳呈“之”字形蜿蜒流下往中華村、華洞村至平略鎮歸朝村入八洋河。
清代屬黎平府龍里蠻夷長官司所轄,民國時期屬啟蒙鄉。1951年屬啟蒙鄉,1953年民主建政屬新華鄉,1956年屬啟蒙鄉,1958年屬啟蒙公社,1968年屬忠東公社,1970年屬啟蒙公社,1984年至今屬啟蒙鎮。全村現有12個村民小組,253戶,1099人,勞力559人,俱為侗族,村民委駐下歸故。有楊、許、黃、龍、孫、劉、羅、吳、潘9個姓氏。楊、許2姓于清代中期由邊沙最早遷入,現有104戶,分居歸故、便勝、政發、水塘等寨。許姓曾改從楊姓,1980年代恢復許姓;黃姓始祖于清代中后期從天柱注溪遷入,現有62戶,分居高增、大坪等寨,歷來尚武,至今武風仍盛;龍姓于清代后期由天柱邦洞遷入,現有41戶,分居高增、補妹、頓茨等寨;孫姓于清代中后期由天柱蘭田遷入,現有21戶,分居歸相、頓茨等地;劉姓于清代后期由天柱高釀遷入,現有14戶,居水塘;羅姓于清末從邊沙遷入,現有6戶,居歸故;吳姓于1950年代由爛泥塘遷來,現有2戶,居頓茨。
村內鐵匠第一位師傅系下歸故的許大順,于清嘉慶年間開始拜師學藝,打制的刀具最為有名,其刀具面表光滑平整、鋼火純青、刃口鋒利、不易缺口、經磨耐用,暢銷縣內及黎平等地,至今其傳人仍襲其名。民國33年(1944),其玄孫許明松、許明月兄弟打制的刀具參加錦屏縣鐵器加工質量竟賽,獲全縣第一名。1980年代,許明清仍開爐打制斧、鋤頭、柴刀、鐮刀等刀具。
全村總面積13215畝,其中有林地面積10536畝,森林覆蓋率76.77%。耕地550畝。歸故村森林資源豐富,林業曾是主要經濟來源。現有聯戶林場1個,面積1700畝。歸故還是縣內著名的楠竹之鄉之一,成片楠竹林有1000多畝。村人傳統尚竹編,竹制品有曬席、籮筐、背兜、焙籠、睡席、簸箕、撮箕、篩子、籃子、簍子、筷子、水筒、筆筒、魚簍、魚罩、雞籠、鳥籠、竹桶、竹椅、涼床、竹凳、笆簍、彎簍、刷子等,壟斷啟蒙市場。近年有湖南篾匠坐于村中收購南竹,用機器加工粗半成品,而后外運作精深加工。近年打工成為村中最主要的經濟收入來源,村民黃召善、劉榮槐、龍召清先后在唐山挖煤遇難。
2005——2006年,上級撥款加上村自籌資金并義務投工,先后修通了大沖頭——高增——歸故、頓茨——大坪、頓茨——水塘、頓亞——歸故——政發、歸教——便勝5條通村公路,總長11公里,使全村90%的自然寨通了公路。
歸故村于1956年始建小學,利用下歸故寨腳舊廟上課,1958年遷至白巖田。1963年在下歸故新建500平方米木質教學樓,掌墨師黃道昌,并移至新校址辦成完小,1976年開辦附設初中班,1980年附中并入啟蒙中學。2005年拆除木質教學樓,由國家扶助11萬元建成2層7間,有8個教室425平方米的磚混結構教學樓。2005年學生160余人,教師7人。1950年代至今,全村參加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工作的干部職工有47人,歷屆大學生14人。黃美煜現任貴州省電子信息技術學院教授、院黨委辦公室主任。2006年,便勝寨學生楊再清考上清華大學。現村中有篾匠8人,木匠16人,鐵匠2人,雕刻匠1人,縫紉匠1人,武師1人,獸醫1人。
免責聲明:本頁地區資料內容為網絡收集整理,僅提供閱讀參考,本站不對該地區信息的完整性、準確性、即時性承擔任何責任!如果您認為該地區的省份、城市、鄉鎮、村莊的內容介紹需要更改或完善,請聯系網站客服修改,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