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海原縣 海源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衛市轄下的一個縣,原屬甘肅省。面積達6897平方公里,人口約為36萬。曾在1920年發生海原大地震,死傷近二十萬人。海原縣政府駐三河鎮
位于中國寧夏回族自治區中南部。回族為主,有漢、滿、蒙古、東鄉等民族。西漢屬安定郡 。清同治十三年(1874)設海城縣 。民國三年(1914)改海原縣。地形復雜,多山地。年均溫7.6℃,年降水量322.5毫米。以農牧業為主,農產小麥、馬鈴薯、油料等。礦產硝、石膏。特產二毛裘皮、羊毛。包蘭、銀平、海靖等公路過境。風景名勝有西安州城、天都山石窟、靈光寺等。1920年發生海原大地震,震級為8.5級,極震區海原的烈度為12度,地震波繞地球兩圈,時稱“環球大震”。
海原縣地處寧夏中部干旱帶,屬新設立的中衛市管轄,位于東經105°09′~106°10′,北緯36°06′~37°04′之間,東與固原市原州區相連,南與西吉縣接壤,西臨甘肅靖遠、會寧縣,北瀕中衛市沙坡頭區、同心縣。南北長95公里,東西寬80公里,全縣在冊面積6899平方公里。
自然地理
該縣地處黃土高原西北部,屬黃河中游黃土丘陵溝壑區。境內丘陵起伏,溝壑縱橫,六盤山余脈(南華山、西華山、月亮山等)由南向北深入境內,形成西南高、東北低的特殊地形,南部以南華山主峰馬萬山為最高,海拔2955米,是寧夏南部最高峰。這一地區地勢高寒,雨量較多,有少量天然次生林零星分布。東部以清水河防地興隆鄉李家灣最低,海拔1366米,地形平坦、土層深厚、土質較好。中部為梁峁殘塬地帶,其間丘陵起伏,溝壑縱橫交錯,植被稀疏,水土流失嚴重。總土地面積中,黃土丘陵占66%,土石山區占1.6%,塬地占4.4%,河谷川地占20.9%,,山地占7.1%;天然林地4 .36萬畝,天然草地260萬畝。
該縣深居內陸,大陸性季風氣候明顯,其特點是春暖遲、夏熱短、秋涼早、冬寒長。年均氣溫7℃,一月均溫-6.7℃,七月均溫19.7℃,≥10℃積溫2398℃,無霜期149~171天。年降水量,多年平均286毫米,最多706毫米,最少325毫米。年草面蒸發量878毫米。年干燥度2.17。年平均太陽總輻射量5642兆焦耳/平方米,年日照時數2710小時。
從南到北橫跨中溫帶干草原和荒漠草原,隨著自然條件和地形、地貌的不斷演變,形成了不同的土壤類型,在南部及中部部分地區以黑壚土為主,其土層深厚、質地均勻,保水、保肥性能好,是很好的農業土壤。天然草場388萬畝,主要為干草原(分布在縣境南部)和荒漠草原(分布在縣境北部),南華山、西華山、月亮山分布草甸草原和山地草原。林地面積20.3萬畝。森林覆蓋率3.5%。土壤主要有黑壚土、灰鈣土及黃綿土、灰褐土(山地)等。南華山、西華山、月亮山已列入大六盤生態經濟圈生態工程建設區。
除興仁平原屬黃河右岸諸溝外,其余地區皆屬黃河一級支流清水河水系。清水河沿東北部縣界過境。麻春河、莧麻河、中河自西而東注入清水河。麻春河上的石峽口水庫是寧夏南部最大中型水庫。西華山北麓有鹽池。李俊南分布地震滑坡堰塞湖。
境內探明礦產資源石膏、白去巖、陶土、金、銅、硫鐵、磚瓦粘土、砂礫石、池鹽等18個礦種,礦點六十幾處。其中石膏占絕對優勢,地質儲量達二十四億噸,主要分布于縣境內興隆、興仁、西安、李俊、李旺等鄉鎮。品種齊全,有纖維石、雪花石、青石膏等,硫酸鈣含量均在80%以上,石膏礦大都是露天礦,礦帶規模大,易開采。石膏屬一種非金屬礦種,其具有質輕、防火、防潮、節能等優點和特點,被廣泛用于建筑、化工(農藥、肥料、醫藥)、輕工(造紙、食品、工藝美術)等行業。冶鎂白云巖地質儲量達5900萬噸,氧化鎂品位21%以上,是冶煉金屬鎂的優質原料。主要分布在興仁油井山、曹洼亂堆子、史店油坊院、海城鎮野狐坡。
歷史沿革
海原縣建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當時名海城,民國三年(1914年),因與遼寧省海城縣同名,遂以海喇都原簡化改為今名海原縣。
春秋戰國時期為戎人游牧區,秦屬北地郡。漢屬安定郡。魏屬原州,魏晉時期亦為少數民族居住。隋屬平涼郡。唐復屬原州,神龍三年(705年),置蕭關縣后,分屬原州蕭關縣和會州會寧縣。五代時受吐蕃、黨項部族控制,宋咸平五年(1002年),黨項族奪得以天都山為主的今海原縣境。1038年,西夏建國,屬西夏,元昊在今縣境西置南牟會城。宋元豐四年(1081年),南牟會城被宋軍焚毀。此年西夏收復南牟會城,復筑,故稱南牟會新城。宋元符二年(1099年),南牟會新城復為宋地,置西安州,屬秦鳳路。靖康元年(1126年)西夏又攻取西安州,更名為南威州,又名安州。
元初,大批回回人來此定居,稱為海喇都原,置海喇都堡,屬開城路。元豫王建國于海原西安州。明為楚王(朱楨)、黔寧王(沐英)牧地,海喇都堡又稱海城,屬固原州。成化年間設西安、鎮戎、平虜守御千戶所。清初屬平涼府,順治三年(1646年)隸平涼府鹽茶同知;乾隆十二年(1747年),原駐固原城的鹽茶同知移駐海喇都堡,起建廳署,遂為鹽茶廳城。
同治十三年(1874)裁廳設海城縣。民國三年(1914)改稱海原縣,屬甘肅省平涼專區。1936年,中國工農紅軍西征部隊解放了海原縣東北部(高崖、李旺、關橋一帶),將此處與同心縣的一部分組建為[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ffff00"]我[/font]國第一個縣級民族自治政府——豫海回族自治縣(后紅-移,豫海縣消亡)。
1949年8月,海原解放,屬甘肅省定西專區。1950年6月,海原縣劃歸平涼專區。1953年12月,改屬甘肅省西海固回族自治區轄。1955年12月歸甘肅省固原回族自治州轄。1958年10月劃歸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地區。1970年固原專區改為固原地區,海原仍屬其管轄。2001年撤銷固原地區,設立地級固原市,海原縣屬固原市管轄。
2003年12月31日,國務院(國函[2003]139號)批準將固原市的海原縣劃歸中衛市管轄。2004年2月10日,海原縣整建制劃入新成立的中衛市管轄。
民國十七年(1928年)將全縣劃為5個自治區實行自治,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改為區,次年撤銷區,實行鄉鎮、聯保、保、甲制,組建了海都鎮1鎮和寧遠、維新、安仁、清和、安化5鄉,鎮鄉共轄22聯保、91保、923甲。民國二十四年初,將海都鎮撤銷,改置為萬梅鄉。萬梅鄉駐海城,轄6聯保、13保、184甲;寧遠鄉駐李旺,轄5聯保、20保、187甲;維新鄉駐新營,轄4聯保、22保、243甲;安仁鄉駐西安,轄2聯保、10保、100甲;清和鄉駐紅古,轄2聯保、12保、104甲;安化鄉,駐何家店,轄3聯保、9保、105甲。同年,撤鄉設區,以原鄉改置為區,以數字序號為名。1937年,將6個區調整為4個區。
1940年,實行新縣制,撤銷區和聯保,改為鄉鎮轄保甲制。全縣分為復興(駐海城,轄6保)、西(駐西安,轄6保)、高崖(駐高崖,轄7保)、李旺(駐李旺,轄7保)、楊郎(駐楊郎,轄3保)、正氣(駐鄭旗,轄5保)和新營(駐新營,轄8保)等7鎮和新民(駐馬營,轄6保)、興仁(駐興仁堡,轄3保)、閻芳(駐龍池灣,轄6保)、武塬(駐袁家河,轄10保)、舊營(駐舊營村,轄5保)和大寨(駐夏家堡,轄6保)等6鄉。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甘肅省新建西吉縣,將海原縣所轄舊營、武塬、大寨3個鄉及新營鎮、西安鎮的部分保甲劃歸西吉縣。同時,新營鎮改置為古城鎮。
1944年,楊郎鎮劃歸固原縣;固原縣李俊鄉劃歸海原縣管轄。1946年,大營地地區劃歸通渭縣管轄。
1949年8月,海原解放。全縣組建為6個區,下轄46個鄉,202村。城關區駐海城,轄城關、黎莊、高臺、雙墩、徐坪、馬營、揚灣、王塘、黃坪、曹洼等10鄉;西安區駐西安,轄西安、薛套、相桐、園河、白吉、麻春、紅井等7鄉;興仁區駐興仁堡,轄興仁、西里、徐套、紅柳等4鄉;高崖區駐高崖,轄高崖、興隆、紅古、黃谷、香水、草場、場坊、賀堡、關橋、龍池、駝場、羅山等12鄉;李旺區駐李旺,轄李旺、韓府、穆家團莊、鄭旗等4鄉;李俊區駐李俊堡,轄李俊、九彩、楊明、瓦房、木頭、紅羊、石塘、關莊等9鄉。
1950年3月,李俊區增置楊堡、紅圈、羅川、上川4鄉。1951年5月,興仁區增置浪水鄉。1952年8月,增置鄭旗、紅羊2個區;原6個區的轄地有所調整,并增置了23個鄉。
1953年4月,增置關橋、曹洼2個區;撤銷八斗、馬灣2個鄉,新置武塬、后堡2鄉;再次調整各區轄鄉。9月,靖遠縣鹽池鄉劃歸海原縣西安區。1954年4月,李俊區增置新莊鄉。
1955年增置徐套區。至此,全縣共轄11個區76鄉,其中五井鄉由縣直管。第一區駐海城,轄城關、黎莊、高臺、雙墩、徐坪、馬營、楊坊、武塬8鄉;第二區駐西安,轄西安、薛套、園河、相桐、白吉、麻春、鹽池、樹臺、范臺9鄉;第三區駐興仁,轄興仁、西里、浪水、蒿川、王團、郝集6鄉;第四區,駐關橋,轄關橋、龍池、駝場、賀堡、羅山;第五區駐高崖,轄高崖、興隆、紅古、黃谷、香水、草場、紅岸、王團8鄉;第六區駐李旺,轄李旺、韓府、羅川、楊堡、穆家團莊、紅圈、上川、楊山8鄉;第七區駐鄭旗,轄鄭旗、西沿、賈塘、撒臺、吳灣、楊灣、王塘、雙合8鄉;第八區駐李俊,轄李俊、九彩、楊明、瓦房、木頭、姜謝、新莊7鄉;第九區駐紅羊,轄紅羊、石塘、關莊、紅井、大嘴、北岔、山岔7鄉;第十區駐曹洼,轄曹洼、黃坪、脫烈、劉套、后堡5鄉;第十一區駐徐套,轄徐套、白套、紅柳、李寺4鄉。
1956年撤銷第一、十、十一3個區和縣直屬的王井鄉,組建了城關鄉由縣直管;各區轄鄉合并調整為35個。1958年1月,撤銷第四、九2個區;城關鄉改為城關鎮,仍由縣直管;將賀堡、楊坊2鄉改為縣直屬。
1958年年10月,人民公社化,組建了西安、鹽池、樹臺、興仁、蒿川、徐套、關橋、紅柳、楊坊、高崖、黃谷、李旺、羅川、馬營、曹洼、賈塘、西沿、鄭旗、李俊、九彩、楊明、關莊、石塘等23個人民公社,城關鎮不變。11月,城關鎮改為城關公社。
1959年5月,撤銷馬營、曹洼、紅柳、黃谷、西沿、石塘、樹臺、羅川、楊明、關莊、鹽池、九彩12個公社,其轄地并入其他公社;新組建紅舉公社。1960年5月,從興仁公社劃出一部分,成立縣辦王團農場。
1961年8月,恢復組建了樹臺、羅川、楊明、鹽池4個公社;同時組建李旺、李俊2個區,管轄8個公社,其余的11個公社和1個農場由縣直管。1969年6月,撤銷了李旺、李俊2個區
1981年5月,增置九彩公社。1984年1月,公社體制改革,所有公社改為鄉;6月,撤銷楊坊鄉,增置了史店、雙河、羅山3個鄉。
1985年12月,設立高臺、曹洼2鄉;城關鄉改置為海城鎮;至此,全縣共轄海城鎮1鎮和紅羊、羅川、雙河、李旺、徐套、關莊、蒿川、鹽池、西安、史店、曹洼、樹臺、關橋、賈塘、興隆、高崖、興仁、九彩、鄭旗、楊明、李俊、羅山、高臺等23鄉。 (* 資料出處:《寧夏現代政區變遷沿革》,馮茂著,寧夏人民出版社,1998年9月第1版,銀川)
2000年,海原縣轄3個鎮、21個鄉。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343960人,其中:海城鎮 34100人、李旺鎮 25941人、興仁鎮 18978人、史店鄉 15381人、雙河鄉 7910人、高臺寺鄉 14143人、西安鄉 22328人、樹臺鄉 22764人、羅山鄉 8755人、關橋鄉 14206人、鹽池鄉 6249人、徐套鄉 6623人、蒿川鄉 8195人、興隆鄉 15480人、高崖鄉 18604人、鄭旗鄉 20304人、羅川鄉 7782人、賈塘鄉 15668人、曹洼鄉 10055人、九彩鄉 10177人、李俊鄉 10597人、楊明鄉 8397人、紅羊鄉 11322人、關莊鄉 9154人、涵養林虛擬鄉 847人。
2005年底,全縣總人口386776人,其中農業人口占92.6%、非農人口占7.4%;其中回族占70.4%,漢族占28.8%。人口密度70人/平方千米。
最新調整
經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府同意:將海原縣興仁鎮、蒿川鄉劃歸中衛市沙坡頭區管轄;將固原市原州區黑城鎮劃歸海原縣管轄(2008年2月18日正式移交)。
建設發展
截至目前,海原新區建設總體規劃基本完成,已征地10290畝,拆遷502戶,遷墳4539座,建設農民安置點2個,修建回漢公墓各1處.安置點70%的農戶已完成建房任務,50%農戶已入住。基礎設施全面啟動,辦公樓的建設已穩步推進,并同17家企業簽訂投資協議,5家已開工建設。-總理來寧視察時指出:“關于海原縣政府駐地遷移問題,有關部門要認真研究,切實加強科學論證和規劃工作,國家要給予必要的支持和補助”。在國務院《關于進一步促進寧夏經濟社會發展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指出要“切實做好海原縣政府駐地遷移的科學論證和規劃工作,國家適當提高補助標準,確保當地社會穩定”。海原新區的建設是自治區黨委、政府對海原未來發展的一項重大戰略決策,是自治區加快中部干旱帶脫貧致富的步伐,是解決海原縣經濟社會發展滯后問題的重要戰略舉措。
全國與海原縣面積相同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