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key門源回族自治縣位于中國青海省東北部,距省會西寧150千米,距海北藏族自治州州府駐地250千米。北負祁連山脈,南依達坂山。面積6902平方千米。2004年總人口15萬人,少數民族占51.82%。有回、漢、藏、土、蒙古、撒拉等民族,1929 年設門源縣,1953年成立門源回族自治區,1955年改門源回族自治縣。地形復雜,平均海拔2866米,山、、臺、丘、溝、谷、川、灘兼有。屬高原亞寒帶氣候,1月均溫-13.4℃,7月均溫11.9℃,年均降水量520毫米。有水資源21.43億立方米。有煤、銅、金、鐵、鉛、鋅及稀有金屬等16種礦產資源。尤以煤分布廣,探明儲量 5500 余萬噸。農牧產品有油菜籽、青稞、小麥、馬鈴薯、浩門馬、牦牛。
縣人民政府駐浩門鎮,郵編:810300。代碼:632221。區號:0970。拼音:Menyuan Huizu Zizhixian。
地處祁連山系東端,地形復雜,高差懸殊。北部祁連山麓群峰聳立,南部達板山高拔陡峻,大通河谷地較平坦。大通河自西向東流徑全境,寧纏河、老虎溝河、討拉河等28條大小河流匯入大通河。屬高原大陸性氣候,年均溫-5℃,年降水量518毫米。
門源回族自治縣轄4個鎮、7個鄉、1個民族鄉:浩門鎮、青石咀鎮、泉口鎮、東川鎮、皇城蒙古族鄉、蘇吉灘鄉、北山鄉、西灘鄉、麻蓮鄉、陰田鄉、仙米鄉、珠固鄉。
自然資源
門源物華天寶、得天獨厚。山、水、谷、灘、兼有,田、草、林礦、水樣樣具備,農、林、牧、工、貿業業俱全,號稱綠色凈土。現有耕地面積48.71萬畝主要種植青稞、小油菜等農作物。兼有小麥、豌豆、蠶豆等。是北方小油菜的故鄉,全省的油料生產基地,素有“門源油,滿街流。”之稱。每當七月來臨之時,微風吹拂,彌漫著淡淡的菜籽花香,而門源也變成了金色的山川。數十萬畝肥沃良田是強縣富民的基礎。已經建成門類比較齊全的建材、化工、采礦、能源、食品加工等基礎工業和現以探明的黃金、鉛、鋅、銅、煤等十多種礦藏資源,已探明的非金屬、金屬礦有16種,非金屬有煤、瑩石、冰洲石、石灰石,金屬礦有金、銅、鉛鋅、銀銅、鉻鐵、鐵、鈮鉭、鎢等,植物資源豐繞,有國家保護的珍貴動物青鹿、馬鹿、麝、雪豹、猞猁、水獺、天鵝、雪雞、蘭馬雞等10余種。野生藥用植物有蟲草、黃芪、大黃、秦艽、雪蓮等62種,將是門源縣未來經濟騰飛的堅實支柱。
門源回族自治縣總面積6902.26平方公里。它宛如一柄璀璨的金勺鑲嵌在祁連山的腹地上,山川壯麗、資源豐富。其地勢西北高,東南低,中部盆地,平坦開闊,縣境西北部為高寒草甸山區,東南部為山林溝谷,大通河自西向東縱貫全境。
民族風情
風光旖旎的東部峽谷,將令人賞心悅目,如臨仙境。廣袤無垠的皇城草原將使人領略“風吹草低見牛羊”的高原牧場風情。寬闊無際的油菜地,悠揚的“花兒”聲會讓人產生如在花海歌潮之感。巧奪天工的“崗隆巖書群”將使人嘆為觀止。正待開發、儲量達到千萬噸的寧纏無煙媒,全省絕無僅有,獅子口優質礦泉水國內罕見取之不竭。民族民間刺繡飲譽遐邇,門源奶皮營養豐富,號稱龍駒的浩門馬挽乘兼用,馳名中外。
獨特的自然景觀和各民族悠久的歷史構成了門源獨特的文化流傳和濃郁的生活氛圍。數十處上自青銅器時代下至明清的文化古跡和70余座不同時代、不同風格的寺院建筑。以及風格迥異文化和民俗風情,形成了一片獨特的風景線。達板山是門源與西寧的連結山脈,目前,全世界最高、最長、保暖設施最好的隧道,在此山上建成并已通行使用。黑泉水庫也正在建設之中,它的建成對整個青海的發展起巨大作用。
農業牧業
門源是海北州主要的農業縣。農業開發歷史較短,土壤肥沃,工業污染水平低,農業生態環境始終保持原始的優良狀態,是國家確定的綠色農業示范基地。通過引進推廣新的農業技術、新式農機具、大搞農田水利和設施農業建設,調整種植結構,培育特色品種,加強基地建設,使門源的農業特色化和基地建設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已成為青海省商品油料基地,青海省最大的油菜籽產出縣和全國蜂產品生產的重點縣,青海省藏區青稞生產基地和青海省最大的青稞產出縣。在種草養畜,特色蔬菜的培育方面也取得了新的成就。門源的畜牧業有兩千多年的發展歷史。培育了浩門馬、白牦牛、褐色羊等優良畜種。現今依托國家的相關項目,大力開展以草場圍欄、暖棚、養殖、飼草料種植、人畜飲水工程和草原綜合治理為主的基礎設施建設。極大的增強了自然災害的抗御能力。構建縣、鄉、村三級畜疫防治網絡,加強畜種改良、大力調整養殖結構,從而保證了畜牧業的健康發展,農區畜牧業大力發展種草養畜,牛羊育肥販運和舍飼養殖業,使畜牧業在全縣大農業總產值的比重中占到了60%。全縣年銷售羔羊10萬只左右,牛羊育肥販運35萬只左右,肉類總產量0.65萬噸,綿羊毛0.06萬噸,牛羊皮10萬張左右,牛奶1萬噸。
旅游資源
門源有豐富的旅游資源,獨特的民俗風情。近年來,旅游業作為新型的朝陽產業正在興起。在"3345"戰略(即一個祁連山旅游圈、一條浩門河旅游經濟帶、一個百里油菜花海品牌為內容的"三個一"和東中西"三個片區",油菜花旅游節、環湖賽、中秋賽馬節、秋季攝影登山節"四個節慶活動";油菜為代表的農業文化基地、浩門馬為代表的牧業文化基地、白牦牛為代表的林業文化基地、崗什卡為代表的雪山文化基地,達坂山為代表的古絲綢之路文化基地等"五個文化基地")的推動下,全縣的旅游人數達到41萬人次,旅游收入達到4100萬元。
經濟貿易
全面實施"農業立縣、工業強縣、商貿富縣、科教興縣"的戰略,加快改革開放, 促進經濟發展,依靠科技進步,強化農業基礎,發展畜牧經濟,發揮資源優勢,壯大二、三產業。加強城市建設,健全市場體系,擴大經濟規模,增加經濟總量,加快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步伐。加快推進投資體制改革進程,引導非公有"資本參與企業改革和資產重組,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給與非公有制經濟更多的支持,提高非公有制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政府機構、事業單位、國有糧食企業、教育體制、公用事業、醫療體制、醫療保險、住房、價格等方面的改革不斷推進。加快投資軟環境和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提高政府投資決策科學化,民主化水平,減少審批、規范程序,優化投資結構,擴大招商引資規模。這一時期使門源歷史上發展最快、人民得到實惠最多的時期,呈現出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民族團結、人民安居樂業的良好局面。"九五"末,全縣完成地區生產總值6.98億元。"十五"末,全縣完成地區生產總值6.98億元,比"九五"末增長81%,年均增長12.6%,完成"十五"計劃的112.8%;完成地方一般預算收入2377萬元,比"九五"末增長81.5%,年均增長12.7%,完成"十五"計劃的102.4%;"十五"期間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4.1億元,比"九五"期間累計完成數增長4.4倍,年均增長28.8%,完成"十五"計劃的15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1.7億元,比"九五"末增長115.8%,年均增長16.6%,完成"十五"計劃的113.5%;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達到7278元,比"九五"末增長58.2%,年均增長9.6%,完成"十五"計劃的115.1%;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841元,比"九五"末增長59.7%,年均增長9.8%,完成"十五"計劃的115.2%。
歷史沿革
古為羌地。北魏為鄯州西部縣屬地。隋為鄯州湟水縣屬地。唐為鄯州鄯城縣地。宋置震武郡。元為吐蕃等處宣尉使都元帥府轄區。明隸西寧衛。清置大通衛,隸西寧府。民國十八年(1929年)設亹源縣。1953年改設亹源回族自治區,1955年改為門源回族自治縣。
2000年,門源回族自治縣轄2鎮、13鄉(其中1個民族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141426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 浩門鎮 27739 青石咀鎮 20747 皇城蒙古族鄉 1786 蘇吉灘鄉 2225 大灘鄉 9642 北山鄉 7070 西灘鄉 9705 旱臺鄉 9610 泉溝臺鄉 8148 麻蓮鄉 6828 陰田鄉 7684 東川鄉 9917 克圖鄉 9072 仙米鄉 6072 珠固鄉 5181
2001年3月5日青海省人民政府青政函[2001]15號文批復:撤銷東川、克圖2鄉,合并設立東川鎮;撤銷旱臺、泉溝臺2鄉,合并設立并命名為泉口鎮(鎮政府駐地設在原旱臺鄉);撤銷大灘鄉,并入青石嘴鎮。
2001年底,門源回族自治縣轄4個鎮、7個鄉、1個民族鄉,4個居委會、109個村(牧)委會。
浩門鎮 駐東大街,轄4個居委會(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居委會)、9個村(牧)委會(南關、圪垯、小沙溝、頭塘、北關、團結、西關、二道崖灣、煤窯溝)。
東川鎮 駐孔家莊,轄12個村(牧)委會(孔家莊、尕牧龍上村、塔龍灘、尕牧龍中村、堿溝、尕牧農下村、香卡、卻藏、甘溝、麻當、巴哈、寺爾溝)。
泉口鎮 駐旱臺,轄18個村(牧)委會(泉溝臺、中灘、沈家灣、后溝、黃樹灣、西河壩、俄博溝、多麻灘、窯洞莊、旱臺、牙豁、大莊、西沙河、東沙河、腰巴槽、黃田、大灣、花崖)。
青石嘴鎮 駐青石嘴,轄16個村(牧)委會(青石嘴、德慶營、尕大灘、上吊溝、下吊溝、紅山嘴、上鐵邁、紅牙豁、石頭溝、黑石頭、大灘、西鐵邁、東鐵邁、下大灘、白土溝、紅溝)。
珠固鄉 駐玉龍灘,轄7個村(牧)委會(元樹、玉龍、雪龍、初麻院、東旭、德宗、珠固寺)。
仙米鄉 駐大莊,轄8個村(牧)委會(大莊、討拉、龍浪、橋灘、達龍、塔里華、梅花、德欠)。
北山鄉 駐北山根,轄7個村(牧)委會(北山根、大泉、金巴臺、下金巴臺、沙溝腦、沙溝梁、東灘)。
陰田鄉 駐上陰田,轄7個村(牧)委會(上陰田、大溝腦、大溝口、下陰田、卡子溝、米麻龍、措龍灘)。
麻蓮鄉 駐中麻蓮,轄6個村(牧)委會(中麻蓮、包哈圖、蔥花灘、下麻蓮、白崖溝、瓜拉)。
西灘鄉 駐孔家梁干,轄10個村(牧)委會(東馬場、上西灘、崖頭、西馬場、下西灘、納隆、老龍灣、邊麻掌、東山、簸箕灣)。
蘇吉灘鄉 駐察漢達吾,轄5個村(牧)委會(察漢達吾、燕麥圖乎、扎麻圖、蘇吉灣、藥草梁)。
皇城蒙古族鄉 駐黑水河,轄4個村(牧)委會(北山、馬營、西灘、東灘)。
鄉鎮簡況
【浩門鎮】 位于縣境南部,大通河北岸,縣府駐地。人口1.2萬,以漢族為主,還有回、藏、蒙古等民族。面積0.3萬平方千米。轄一、二、三、四4個居委會和北關、西關、南關、團結、圪達、頭塘、煤窯溝、小沙溝、二道崖灣9個村委會。民國廿五年(1936年)為第一區轄鎮,1948年改為浩門鄉,1949年設浩門市,1951年與屢豐鄉合并為浩門鄉,1954年改稱城關鄉,1956年改為浩門鎮,1958年并入紅旗公社,1961年分設浩門鎮,1964年改設浩邁公社,1984年改為浩門鎮。
【青石咀鎮】 位于縣境西南部,距縣府駐地20千米。人口1.2萬,以回族為主,占總人口的50%,還有漢、蒙古、土等民族。面積278平方千米。轄紅山嘴、紅牙合、青石咀、黑石頭、上吊溝、下吊溝、德慶營、上鐵邁、尕大灘、石頭溝10個村委會。民國廿八年(1939年)屬二區轄豐聚鄉,1949年沿舊制仍屬豐聚鄉,1958年并入長風公社,1961年分設青石咀公社,1984年改為青石咀鎮。
【皇城蒙古族鄉】 位于縣境西端,北與甘肅省接壤。距縣府駐地46千米。人口0.2萬,以蒙古族為主,占總人口的33%,還有漢、藏、回等民族。面積741平方千米。轄北山、東灘、西灘、馬營4個牧委會。民國廿八年(1939年)設皇城鄉,1949年沿制仍設皇城鄉,1954年設皇城區,1958年改為皇城公社,1961年改為永安公社,1963年改設皇城鄉,1967年更名團結鄉,1969年改為皇城公社,1984年改為皇城蒙古族鄉。
【蘇吉淮鄉】 位于縣境西南部,北與甘肅省接壤。距縣府駐地37千米。人口0.2萬,以藏族為主,占總人口的62%。面積682平方千米。轄察汗達吾、燕麥圖呼、扎麻圖、蘇吉灣4個牧委會。1949年沿舊制設五族鄉,1956年改為蘇吉灘鄉,1958年改為蘇吉灘公社,1984年改為蘇吉灘鄉。
【大灘鄉】 位于縣境西部,距縣府駐地18千米。人口0.8萬,以回族為主,占總人口的80%。面積212平方千米。轄大灘東、鐵邁東、鐵邁西、下大灘、白土溝、紅溝6個村(牧)委會。民國時屬豐聚鄉,1951年由豐聚鄉分設大灘鄉,1958年并入長風公社,1961年分設大灘公社,1984年改為大灘鄉。
【北山鄉】 位于縣境南部,距縣府駐地6千米。人口0.7萬,以回族為主,占總人口的62%。面積130平方千米。轄北山根、大泉、沙溝腦、沙梁溝、金巴臺、東灘、下金巴臺7個村委會。1951年設北山根鄉,1956年改為北山鄉,1958年并入紅旗公社,1961年分設北山公社,1984年改為北山鄉。
【西灘鄉】 位于縣境南部,距縣府駐地7千米。人口0.9萬,以漢族為主,還有土、蒙古族等。總面積360平方千米。轄東山、納隆、邊麻掌、下西灘、上西灘、簸箕灣、東馬場、西馬場、崖頭、老龍灣10個村委會。1956年設西灘鄉,1961年改設西灘公社,1984年改為西灘鄉。
【旱臺鄉】 位于縣境南部,距縣府駐地11千米。人口0.9萬,以漢族為主,還有回、土、蒙古等民族。面積88.9平方千米。轄旱臺、大灣、大莊、牙合、花崖、東沙河、西沙河、黃田、肥吧槽9個村委會。1953年設第二區,1956年撤區改設沙河鄉,1959年設沙合公社,1966年分并入西灘公社和勝利公社,1981年復設旱臺公社,1984年改為旱臺鄉。
【泉溝臺鄉】 位于縣境南部,距縣府駐地15千米。人口0.8萬,以漢族為主,還有回、土、蒙古等民族。面積267平方千米。轄河壩、窯洞莊、泉溝臺、黃樹灣、多麻灘、中灘、俄博溝、后溝、沈家灣9個村委會。1961年設勝利公社,1984年改為泉溝臺鄉。
【麻蓮鄉】 位于縣境南部,距縣府駐地8千米。人口0.8萬,以回族為主,占總人口的98%。面積97平方千米。轄麻蓮、包哈圖、蔥花灘、下麻蓮、白崖溝、瓜拉6個村委會。1953年設二區麻蓮溝鄉,1961年設麻蓮溝公社,1983年復設麻蓮溝鄉。
【陰田鄉】 位于縣境南部,距縣府駐地16千米。人口0.7萬,以回族為主,占總人口的85%。面積135平方千米。轄大溝腦、大溝口、上陰田、下陰田、米麻龍、卡子溝、措龍灘7個村委會。1949年為第二區進勝鄉,1953年更名陰田鄉,1961年設陰田公社,后更名向陽公社,1983年改設向陽鄉,1984年復名陰田鄉。
【東川鄉】 位于縣境南部,距縣府駐地23千米。人口0.9萬,以漢族為主,還有藏、蒙古、土等民族。面積209平方千米。轄尕牧龍上、尕牧龍中、尕牧龍下、堿溝、孔家莊、塔龍灘6個村委會。1958年建東風公社,1959年改為東川公社,1984年改為東川鄉。
【克圖鄉】 位于縣境南部,北與甘肅省接壤。距縣府駐地29千米。人口0.9萬,以漢族為主,還有回、藏、土、蒙古等民族,其中回族占總人口的25%。面積365平方千米。轄卻藏、香卡、甘溝、麻當、巴哈、寺溝6個村委會。1956年設克圖鄉,1961年設克圖公社,后更名為東方紅公社,1984年復名克圖鄉。
【仙米鄉】 位于縣境南部,北與甘肅省接壤。距縣府駐地39千米。人口0.5萬,以漢族為主,還有藏、土、蒙古、回等民族,其中藏族占總人口的38%。面積0.2平方千米。轄仙米大莊、討拉、德欠、龍浪、橋灘、達龍、梅花、塔里華8個村委會。1943年為第三區轄鄉,1952年改設仙來藏族自治區,1958年成立上游公社,后改稱仙米公社,1961年設仙米鄉(曾更名永紅鄉),1981年改為仙米公社,1984年改為仙米鄉。
【珠固鄉】 位于縣境東南部,東接甘肅省,距縣府駐地59千米。人口0.4萬,以藏族為主,占總人口的65%。面積0.1平方千米。轄玉龍灘、雪龍灘、德宗、初麻院、元樹、珠固寺、東旭7個村委會。1952年設珠固鄉,1958年改設珠固公社,1961年設珠固鄉(曾更名曙光鄉),1981年改為珠固公社,1984年改為珠固鄉。
全國與門源回族自治縣面積相同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