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青石橋村隸屬萊城區口鎮,位于萊城西北20公里,口鎮西北6公里處。明(水)萊(蕪)公路從村中穿過。西北與南嶺子相鄰,東北與谷堆山接壤,臨棗園,西接山口村。耕地689畝,256戶人家,803口人。
青石橋村,原名趙家窩棚。據趙氏族譜考證,明萬歷年間趙姓由山口村遷此,先扎窩棚暫住,眾稱趙家窩棚,久住自成村名。清初張姓、馬姓遷此,改名為泉水峪。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在村南小河修正圓三孔石洞橋一座。因橋墩、橋面、橋拱、橋欄全由青石筑成,特取名為青石橋。竣工后由于橋身堅固端莊,古樸典雅,曾轟動一時,四鄰八莊的老百姓都來此觀賞.為紀念這一工程,特改村名為青石橋村。村內有張、趙、馬、李、陶、王、景、邵、魏、韓、呂、宋、谷13姓,其中張姓人口最多,宋、谷姓最少。
據資料記載,青石橋村,清屬山口保。自民國開始至抗日戰爭時期屬雪野區。1946年5月劃歸口鎮區;1958年屬口鎮人民公社,1984年屬口鎮辦事處青山鄉(青山鄉駐地青石橋村);1985年撤辦事處重建鎮后,屬口鎮至今。
清道光年間,為防盜匪騷擾,村人馬雙全(清乾隆年間-為東仕郎)率領村民,并出所用資金的一半筑圍墻一座,圍墻繞村一周,長約1200余米,底寬約兩米,上寬約l米,高約3米。設南門、北門各1座,門洞呈半圓弧形,抗日戰爭時期被日本兵拆毀。村內占建筑物較多,村中原有廟宇3座,分別為觀音廟,居村中,章萊公路東;土地廟,居村南,章萊公路西;山神廟(又叫三圣廟)居村南,章萊公路東。3座廟宇始建無考。解放戰爭時期觀音廟和土地廟拆毀,山神廟在“文革”期間拆毀。三圣廟附近原有古槐1株,樹干直徑1.5米,樹冠直徑25米,樹干中心空堂。相傳由河北村魏姓人家所栽。此樹1999年農歷正月十五日元宵節時,村人在此燒紙焚香,不慎將樹干的干皮引著而將樹燒死。規模較大的古建筑為馬家住宅,相傳是馬家第五世祖馬雙全在清道光年間所建。住宅座東朝西,門前壘有高臺階,拾級而上,左右有旗桿底座各一,門旁石獅兩蹲,朱漆大門。配南、北廂房,分正堂、前庭、0幾部分,所有建筑全是小瓦木椽、四梁八柱,規格而莊重。院內南有練功房,北有會客室。這些建筑如今大部分尚存,現由馬家后人居住。
青石橋村歷經滄桑,村民歷經磨難。1926年匪首劉黑七帶300余人洗劫此村,擄走村中兒童7人,贖回4人,其余3人被馬活活拖死。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后,于1938年,將該村正在修路的青壯年勞力30余人強行拉至東北密山做苦工。后只有幾人逃回,其余多數慘死異鄉。以后日本軍進駐該村,修炮樓兩座,燒殺搶掠,民不聊生。解放戰爭時期,-新編36師108團又進駐該村,使本村的百姓又歷劫難。直到萊蕪的-軍被徹底打垮后,村民們才過上了安定的生活。在革命戰爭年代,青石橋人在黨的領導下,積極參加抗戰,為祖國為人民做出了應有的貢獻。張樂山同志于1938年加人中國0,于1940年負責建立黨支部,受山口鄉魏華堂、蘇仲玉等人的領導。在該村發展黨員34人,后遭敵人暗害,村中黨組織遭到破壞。但村里的0員仍不屈不撓地進行斗爭。1944年,該村成立民兵隊,由趙宗法同志任隊長,后發展到14人,步槍4支,手榴彈20枚,活躍于村內外,有力地打擊了敵人。1946年3月趙宗法同志加入中國0,并接任青山鄉的民兵指導員。12月雪野區成立武工隊,由趙宗法同志任武工隊隊長。1947年1月,-第十二軍進犯口鎮、雪野。區武工隊配合各村民兵對章萊公路進行了大破襲,用以阻截敵人。同年2月口鎮攻堅戰打響,第二天,駐守青石橋村的-新36師108團遭解放軍及地方民兵的打擊,損失慘重,想向南竄與口鎮之敵會合,當行至村南嶺時,被早已埋伏在那里的我六縱十七師四面包圍,激戰半小時,全殲該團之敵,當時,我村民兵組織也積極參與了戰斗。1948年為支援淮海戰役,本村成立支前擔架隊,張樂海同志率領擔架隊奔赴前線,后張樂海同志在淮海戰役中不幸犧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1953年,由張玉西、張玉成等人牽頭,成立了4個互助組(當時叫換工組)。1954年辦起初級社。1955年辦成高級社,趙宗法同志任高級社主任。隨即成立黨支部,由趙宗法同志任黨支部書記,張玉成同志任大隊長,直到成立人民公社。
1965年,該村選派魏傳明同志到衛校學習。兩年學成歸來后,于1967年建立了青石橋衛生室。自此青石橋村村民結束了打針吃藥跑外村的歷史。1972年該村架設了高壓線,安裝了變壓器,使村民結束了多年來靠油燈照明的歷史。1974年村里購買24馬力拖拉機兩部,結束了耕牛犁地的歷史。
便利的交通為青石橋的經濟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省道萊明路由村中穿過。青陳路是由青石橋村起東至陳林村的一條鎮級公路,修于1994年至1996年,瀝青路面,全長8公里,過口姚路可與205國道相接。
該村境內地勢東高西低,有四座形態各異的小山頭分居于村的東、南、西、北,猶如四座天然屏障護衛著這個美麗的山村。村東是石山;村西是文峰山;村南是金雞山;村北是狼山(原名糧山)。村南有一條小河,人稱南河崖,順地勢由東向西流入匯河,屬季節河。每逢汛期大雨過后,人們爭奔橋首,佇立東望,三道景觀盡收眼底:一景石匣游龍。石橋向東500米處,是一條長約百米的石溝,由于河道狹窄,彎彎曲曲,溝底石頭參差不齊,兩岸石峰嶙峋,加之落差較大,洪水進入石隙后,水流湍急,響聲如雷,流水時而沒人溝底,時而躍出石面,恰似一條水龍暢游于石匣之中。二景是水龍沒身。河水出石匣,進石槽,西行百米,西岸斜石相靠,出水口狹窄,中間最窄處僅尺余。又因常年流水的沖刷,石塊被沖刷出一道很深的圓形水槽。水槽下方是4米多深的石崖,石崖底部是一石臼,來水擠出水槽,呈圓形水柱垂直瀉下,遇石臼向四周泛出,白沫升騰,形成一股濃濃的水霧,放眼望去,象一條水龍一頭插進水底隱身而去。三景是長石瀑布。河水順流而下,向西行百米余,即有條巨石橫臥于小河南北,形成簸箕口狀,把小河分成上下兩段。石拱橋便在巨石之上20米處,每逢大雨后,洪水由三孔橋眼噴薄而出,流經長條巨石,形成瀑布,然后垂直而下,向西滾滾流去。
境內有豐富的石灰石資源,大部分裸露地表,質地堅硬,成層分布,易于采取,是建樓造房必不可少的地基建筑材料。石材遠銷萊蕪、口鎮、雪野及周圍村莊。勤勞的村民很早就有采石的傳統。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在黨的富民政策鼓舞下,人們僅憑一桿撬杠一支釬,一把錘頭一張锨,便能劈石賣錢,發家致富。戶年純收入在萬元以上,石料的開采也帶動了本村運輸業的發展。到2002年7月,全村共有拖拉機30余部、農用車20余輛,極大地推動了該村的經濟發展。1978年村里建成了石料加工廠,安裝粉碎石子機1臺,提高了石材的利用價值。石料加工廠現已承包給個人,承包人也獲得可觀的收入。1997年村民邵傳風、馬成友各自安裝石子粉碎機一部,每年收入3萬余元。
本村地下水資源豐富,1969年至1970年村里打機井兩眼,修揚水站兩座,買12馬力柴油機兩臺。自此結束了用人力水車澆地的時代。1977年對機井進行了重修,加以配套,將原來的柴油機全部換成了電機。隨著用水量的增多、地下水位的下降,兩眼機井不能滿足于澆地用水的需求。1986年由萊蕪市打井隊在該村東河崖打出第1眼深水井,152米深,耗資3萬余元,現已配套使用。1989年在狼山前打出第2眼深水井,182米深,投資4萬余元。此井水質好,水位高,水量大,適于村民飲用。1992年投資5萬余元(包括村民集資2萬元)安裝了自來水管道,結束了幾百年來家家戶戶挑水吃的歷史。為了擴大水澆面積,1999年投資5萬余元在村北打深水井1眼,2000年8月至12月又打深水井兩眼,投資分別為5萬元、11萬元。自此該村共打深水井五眼,全村的水澆地面積達到了90%以上,為保證農業穩產高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該村自古便以種植小麥、玉米為主,這些作物的種植面積1100畝。因該村地處青石山區,所種谷子不僅產量高,而且出米率也高,碾出的小米以粒大、色艷、味香而遠近聞名。1999年,在村兩委的領導下,對該村的土地進行了統一的調整。及時調整農業種植結構,變單一的糧食作物為多元化的經濟作物。2001年全村種植生姜30余畝、大蒜10余畝,提高了村民的經濟收入。
2001年11月,由萊蕪市委副書記、市紀委書記董立興同志帶領的市紀委、市城市信用社、市通信公司組成的“富民強村”工作組進 ‘駐該村。他們會同村兩委的同志一起查民情、找出路,決定在村南嶺金雞山一帶建3個經濟開發區。第1區為畜牧養殖示范區,以養豬為主,規劃占地300畝,養殖專業戶達到80余戶,總投資達到800萬元,年純收入500萬元,現已建成豬圈200余間,雞棚30余間。第2區大峰農業生態示范園區,占地300畝,種植棗樹、杏樹、桃樹、蘋果樹等優質果樹,現已綠樹成蔭,初具規模。第3區為商貿小區,沿萊明路從該村南橋頭到棗園村界,南北長2000余米,現已規劃15處,已有兩處完工。
為三大經濟開發區的實施,鎮委投入資金修筑道路1萬余米,把南嶺金雞山一帶建成了三縱四橫的交通網。駐村工作組投資7萬余元,在該村東嶺機井安裝80m³/n,潛水泵l臺,鋪設地下管道700余米。架設高、低壓線路600余米。2002年工作組又籌措資金l5.6萬元人民幣,在金雞山建成“青石橋致富水池”一座,分封密式和露天式兩部分,蓄水量分別為240立方、1000立方,為青石橋村經濟開發區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988年至1995年全村養雞戶達到了80%以上。后又涌現出一批養雞大戶,如張培珠、陶宗寶等人,他們都有十幾年的養雞歷史。1997年,村委在狼山荒山區統一劃地30余畝,建成規模較大的養雞場,現有養雞大棚120余間,養雞2萬余只,年純收入20余萬元。
青石橋村重視教育。1930年以前便有張樂寶同志在該村創辦學校,設在張樂寶家中的東屋,由山口沙嶺村的周慶美同志任教。1930年后,該村李云秀由曲阜師范學校畢業,回家后接任教師。1941年至1942年,山口魏耐軒老師來該村任教,后由于戰爭停辦。1951年恢復小學教育,學校設在村民魯鳳一家的北屋里,李云秀同志任教。1952年李云秀轉為公辦教師調出,管水河魏東業老師調進。1953年至1960年先后有多位教師任教。1963年,村黨支部自籌資金、原料,在村西建起一所當時全鎮一流的小學校舍。學校教室分前后兩排,15間教室,全是磚石結構的瓦房。分單式班學制一至四年級,學生80余人,教師5人。1975年在村東北蓋起12間教室,創建了青石橋初級中學,1980年并入谷堆山中學。1976年山口管理區在該村建起高級中學1處,招生兩級后停辦。1995年山口中學、江水中學都合并到了青石橋中學,名為青山中學。2002年8月并入口鎮中心中學,原校舍由青石橋村、江水村、谷堆山村、狂山村的三至五年級學生進校學習,名為青山聯小。該村自1997年恢復高考以來,先后有十幾名學生考入大中專院校,其中張宏同學于1982年考入山東師范大學,成為該村的第一個本科大學生,現任泰山學院副教授、系主任。
1992年青石橋村投資3萬余元建起了幼兒園,2002年,在駐村工作組趙學榮組長的帶領下,包村三單位市紀委、市城市信用社、市通信公司全體干部職工向該幼兒園捐款13560萬元人民幣,為該園增添了基礎設施,建成了萊蕪市市級示范幼兒園。
該村于2002年被省交通廳評為“山東省交通安全模范村”,這是多年來村民模范遵守交通規則,時時處處注意交通安全的結果。青石橋村地理位置優越,人文資源豐富,青石橋的人勤勞、樸實,隨著黨的富民政策的進一步落實,青石橋村會更富有、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