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萊蕪萊城區口鎮鎮郭陳村
更新時間:2019-9-16
行政代碼:371202100 | 身份證前6位:371202 |
長途區號:0634 | 郵政編碼:271100 |
隸屬政區:口鎮鎮 | 行政級別:村 |
車牌號碼:魯S | |
郭陳村相關查詢: 快遞查詢 郵編查詢
|
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郭陳村隸屬萊城區口鎮,位于口鎮西南6公里處。東臨陶南村,西靠劉陳村,北沖河路,南與方下鎮亓官莊接壤。土地面積950畝,320戶,1036口人。
據村碑記載:“郭陳村,明朝初年郭姓由河北省棗強縣遷此建村,因鄰村多以陳村取名,冠以姓氏,故名郭陳村。”清朝末年李姓從牛泉鎮八里溝遷來,隨之張、王、孔遷于此,郭、李兩姓成為多戶。
郭陳村從初級社時就為一個行政村,1956年加入高級社,1958年10月萊蕪縣成立24個人民公社后,屬羊里人民公社;1960年區劃合并時,與馬陳村、申陳村三村合為一個大隊,屬口鎮人民公社;1961年又劃為三個行政村,郭陳村獨立為生產大隊,現屬口鎮。
萊蕪縣志記載:“清末庚午年間,李漢章中得武舉。”李漢章善于習武養花,曾建有兩大花園,性格純樸,善解民意,體察民情,他負責北部山區茶葉片,維持著一方土地的安寧,四鄰八鄉的大事小事都來請他處理。據說:“有人托他辦事若帶銀子或禮品,他就拒之門外;若要是帶盆花草就請屋里喝茶。卸甲歸田后,晚年并不得福,但他培養出了兩名秀才:李拱章、郭克訓。
村人李金榜,字“微”。抗戰初期是小學教師,在本村任教。他投身抗日救國,在軍政大學培訓后繼續任教,做0的聯絡工作,不久便出任茶葉區區長,后到濰縣任縣長。濟南解放后調進濟南,任濟南市委副書記兼濟鋼-。
郭陳村人有著保家衛國的好傳統,戰爭年代勇躍參軍抗敵,烈士李光文、李恩榮、郭奎章的英雄事跡至今被世人傳頌。故人郭富貴有4個兒子,有3個兒子參了軍,“雙抗戶”在郭陳村有10戶。
尊重文化是郭陳村人的傳統。清末年間私塾先生郭斌書教得好,字也寫得好,后來到縣城內教書,專給縣令的子女教書,一去就是十幾年不回家,年老歸田時縣令封他為“壽官”。村里民國初年建起小學,由李云連任教師。新中國成立后,學校規模擴大,設兩個復式班。1970年擴為初中。1973年初中班并入陶鎮聯中。2001年村辦小學并人鄰村學校。
自1977年恢復高考以來,共考取100多名大中專生。李秀國、李念慶已獲碩士學位,李秀昌獲博士學位。
郭陳村土地大部分在村南,屬于黃淮海平原開發區長埠嶺地段,土質較差,既不保水,也不保肥,是有名的易澇地,一度靠天吃飯。1962年雪野南干渠通水,莊稼年年豐收,人們開始在這貧脊的土地上耕種各種經濟作物。當時種的大蒜、黃煙小有名氣,暢銷于章丘、博山、新泰等地。
上世紀50年代村里就辦起了小型磚瓦窯廠,燒制黑磚黑瓦。1982年擴大為中型磚瓦窯廠,改燒制紅磚紅瓦。村中的蘋果園、桃園、杏園面積達100多畝。桑園面積近200畝。
1982年率先實行聯產承包,并推行“兩田制”。兩田制的實施使村經濟不斷壯大。1992年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又邁出了一大步,如今姜、蒜面積達98%。為進一步搞好全村經濟建設,村里共修防滲渠1000多米,大小橋涵40多座,機井配套投資20多萬元。
今天的郭陳村,人杰地靈,人才輩出,經濟繁榮,在黨的富民政策的引導下,郭陳村的明天更輝煌。
免責聲明:本頁地區資料內容為網絡收集整理,僅提供閱讀參考,本站不對該地區信息的完整性、準確性、即時性承擔任何責任!如果您認為該地區的省份、城市、鄉鎮、村莊的內容介紹需要更改或完善,請聯系網站客服修改,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