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萊蕪萊城區口鎮鎮龍馬村
更新時間:2019-9-16
行政代碼:371202100 | 身份證前6位:371202 |
長途區號:0634 | 郵政編碼:271100 |
隸屬政區:口鎮鎮 | 行政級別:村 |
車牌號碼:魯S | |
龍馬村相關查詢: 快遞查詢 郵編查詢
|
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龍馬村隸屬萊城區口鎮,位于萊城北25公里處。東南鄰桃花村,西南鄰棲龍灣村。地處山區。耕地面積120畝,山場4000余畝。現有80戶,232口人。
龍馬村,是清朝末年由中姓遷此居住,后有薛、鄭、張、王、韓、李相繼遷此形成自然村落,中、薛、鄭姓相繼失傳或遷出,現有張、韓、王、李居此。原來是兩個村,村南部沿河東西走向建村的叫石馬莊(后叫馬家莊),因村西山頂有一巨石,形狀象馬,以此名村。另一村沿河南北走向建村,大都是韓姓,叫玲瓏石村。因村北邊河床上有幾塊自然巨石,懸空而起,溪水從石底經過。從山頂望見,此石玲瓏剔透,美不勝收,因名玲瓏石,村亦由此得名。1982年,增劃大隊,原-家圈大隊所屬的6個自然村劃成5個大隊,石馬莊與玲瓏石屬一個大隊(村),兩村合一,稱龍馬村。
據萊蕪市志載:龍馬村原屬“方山保”;抗日戰爭時期屬雪野區;1947年5月縣內進行區劃調整,本村劃歸口鎮區;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后,屬于口鎮人民公社;1984年改人民公社為口鎮辦事處;1985年撤辦事處重建鎮后,屬口鎮至今。
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春風吹開了山寨的大門,喚醒了這里沉睡了幾代的村民。1990年開辟龍馬村至南圈的公路,1991年修通了至嵬石的公路,1992年修通了至陳林的公路,1993年修通了至棲龍灣的公路,1994年修通了舍峪及林場的環山路,1997年用水泥硬化了村內至馬鞍山的路面400米,1998年用瀝清硬化了通棲龍灣的1400余米路,1999年用水泥硬化了從石馬至玲瓏石的1060米路,龍馬村人奮戰10年,修路總里程1萬余米,建成了以龍馬村為中心,北通雪野、南圈,南通棲龍灣、陳林,東通嵬石的交通網。
1991年產業結構調整,將七溝八峪承包給村民,將原來的成林面積2000畝,擴展到現在的3500畝,刺槐新規劃2500畝。同年在馬鞍山東面至后龍門石村北雞窩平溝一帶種植花椒和板栗各100畝。1995年利用本村沙土地的資源,引進晚熟品種的西瓜,成為本村的一大特色,每年種植40余畝,人均收入4000元。2000年,他們又利用大山的自然隔離區,發展科技農業,建立玉米配種基地,占地70余畝。
龍馬村地處沙巖地帶,四周沙巖上樹高林密,生態環境保護完好,能充分貯藏水分,因此村中小河的水常年不斷。潺潺細流為龍馬村人的農業種植和人畜用水給予了可靠的保障。自1995年起,他們便進行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到2000年在小河上共修攔河小壩一座、小型水庫一座、蓄水池兩座,實施留水工程,總蓄水量為4000立方,使水澆地面積達到80余畝。
龍馬村雖然地理位置偏僻,人口少,但很重視教育。1970年建立小學1處,1995年張正會同學考上山西國防大學,成為本村第一個本科大學生。
該村李海保,1964年入伍,在湖南服役,團級干部。王昌福,1939年參加八路軍,榮立三等功,參加過淮海等戰役,現年83歲。
龍馬村地理環境優美,龍馬村人勤勞、勇敢、聰明,龍馬村人正抓住當前社會發展的大好時機,立足本村優勢,在整治好水、路、電的基礎上,向旅游業發展,正引進外資,開發旅游景點,造福子孫后代。龍馬村的人定會過得更富足,更美好。
全國與龍馬村同名的有:
免責聲明:本頁地區資料內容為網絡收集整理,僅提供閱讀參考,本站不對該地區信息的完整性、準確性、即時性承擔任何責任!如果您認為該地區的省份、城市、鄉鎮、村莊的內容介紹需要更改或完善,請聯系網站客服修改,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