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萊蕪萊城區口鎮鎮三山村
更新時間:2019-9-16
行政代碼:371202100 | 身份證前6位:371202 |
長途區號:0634 | 郵政編碼:271100 |
隸屬政區:口鎮鎮 | 行政級別:村 |
車牌號碼:魯S | |
三山村相關查詢: 快遞查詢 郵編查詢
|
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三山村隸屬萊城區口鎮,位于萊城西北17公里處。北鄰山口村,東鄰棗園,南接官水河,西臨匯河。地處丘陵,耕地1300多畝,265戶人家,817口人。
據村碑記載,三山村始建于元朝,因村北面有北山子、西山子、三山子3座小山,故名三山。三山村始族戶姓張,后有多姓遷于本村。現在有朱、李、趙、牛、張、彭、魏、裴、郝、梁、楊、田12個姓。
該村民國初期,屬山口保,1948年屬口鎮區。1958年10月成立人民公社后,村級改稱生產大隊,從此三山村改稱三山大隊。屬口鎮至今。
三山村中央有泉,名叫“母豬泉””。過去泉水整年不斷,清澈甘甜。周圍奇石峰立,綠樹成陰,風景優美。有一棵老槐樹。現在仍枝繁葉茂,生機勃勃。
村西邊有一條溝,溝里有一個自然形成的石甕,從石甕上能清楚地看到月亮、星辰,據說溝底下有金礦,由此人們叫它石甕溝。
據說,三山村曾在清道光丙午年間出過進士,名李修。清末,又出了一名秀才,叫朱鴻儀,民國期間,曾任萊蕪七區(雪野)區區長。
村雖小,但有著革命的老傳統。1943年村人魏林培參加八路軍。1946年,村民懷著抗戰救國的決心,用花轎送朱應珂、朱司慎、李廣明、李樂干、李廣恒、李廣青、趙燦寅,李樂田8名青年參軍。1947年有朱爾高、朱茂超、魏樂培參軍。
解放后,在黨的領導下,人民翻身做了主人,過上了幸福生活。窮人的孩子有了上學的機會,張慶祥考上了大學,是三山村的第一個大學生。恢復高考制度后,又有朱應海、朱從文、李妹妹、李昭利、李廣銀進了大學校門。至今,三山村共培養大、中專學生近30人。
三山村非常重視教育。1951年改建新學堂,1952年搬進學堂開學上課,村里少年兒童全部入學讀書。1975年校改時,村里又投資十幾萬元建新校一處,入學率達到了100%。1998年,因教育體制改革,合班并校,與官水小學合為一處,統稱官水河小學,入學率仍保持100%。并且全村的學齡前兒童都能受到學前教育。
在黨的領導下,在村干部的帶領下,三山村努力治山治水,不斷改造良田。1960年至1964年,與官水河合成一個大隊,兩村合建水庫一座。1975年,搞匯河改造,建立匯河堤岸,同時一起造田百余畝,使旱田變成了水田。同年又通了電。1974年,在村北的嶺上建揚水站一座,全長300多米,能澆地1200多畝。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富民政策深人民心,三山村廣開門路,興辦了汽車、拖拉機配件加工業、毛類收購業、姜蒜收購業、醬油加工業,各類商店先后建起,村子經濟不斷繁榮。
“要想富,先修路”。在朱司孔書記的領導下,村里投資33萬元修筑了一條全長1500米貫通村東西的高質量的水泥路,1996年動工,1999年竣工通車。在筑路中,村人山東匯金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廣遠捐資18萬元,口鎮建筑公司書記朱爾春貢獻水泥60噸。
李廣遠的匯金公司是三山村人的驕傲,在他的帶動下,口鎮鑄造加工業“鐵”字號企業168家,全鎮年產鑄件10萬噸,從業人員達5000多人。如今的三山村人,既當農民又當工人,經濟和生活都在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
全國與三山村同名的有:
免責聲明:本頁地區資料內容為網絡收集整理,僅提供閱讀參考,本站不對該地區信息的完整性、準確性、即時性承擔任何責任!如果您認為該地區的省份、城市、鄉鎮、村莊的內容介紹需要更改或完善,請聯系網站客服修改,謝謝!